在一篇小文中,我曾感慨过邪说的力量。一句邪说,可以毁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前程乃至生命。说的是宋朝有个叫李成的边臣,听道士陶子思说,李面有割据之相(有帝王之相),劝李成西往取蜀。“成惑其邪说,遂叛,分兵寇两淮”。李成之叛,虽以失败告终,但语言的诱导、诱惑作用之大,令人叹服。
在宋与西夏的斗争中,还有一个因几句话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事例。《梦溪笔谈校证补》记载,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党项围延安七日,几次差点攻破城池。当时延安的最高首长是侍郎范雍,他“忧形于色”。此时有一个老军校说,我是边疆地区的人,遇到城被围这样的事好多次了,情形与这一次差不多。西夏人作战不善于攻城,最终攻不破。现在绝对没有问题,我可以保证,如果有什么不测,我说的不对,甘愿被斩首。范雍感到他的话能鼓舞人心,给予了表扬,自己也稍稍安心了些。延安解围后,这个军校受到了提拔重用和重金奖赏,朝廷表扬他为“知兵善料敌者”,水平是最高的。有人对这个老军校说,你敢乱讲话,万一不灵验,说得不对,要伏法的。军校笑着说,你没动脑子,如果城被攻破,当官的哪还有闲工夫杀我呀(不是被杀就是逃跑了)。我的话,“聊却安众心耳”,消除一点人们的恐惧,安定一下军心罢了。
老军校有丰富的军事体验与经验,在无数次的攻守杀伐中,练就了沉着冷静。延安城被围,主帅惶恐,军心涣散,前途未卜之时,老军校想到了人心恐惧的危险与安定人心的必要。于是,他半是有根据,半是杜撰,半是经验,半是推理地讲了他的经验与他的判断。他认为西夏人破不了城池。当此之时,这句话,比多配粮草,多调拨一些人马更为管用。因为有西夏人不善攻城的结论,有城不可破的推断,宋朝将士的信心倍增,意志倍增,战斗力倍增。军事之争,最关键处往往在于意志的较量。老军校就如医生对病人说,你的病没有大碍,吃几片药喝几杯开水养几天就好了,使病人大为放心;就如心理分析师对病人予以良性的开导与诱导,使病人走出了心理死谷与阴影。
20世纪“文革”时期,中国有人说某大人物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我相信这话不全错,他的话真是一句顶一万句的,曾鼓舞过中国人。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说它顶几万句也没什么错。但错就错在,以为他的话句句正确,句句一句顶一万句。
事实上,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些话真的作用非凡,你说它顶几句都不为过。像那位老军校在对抗西夏军队,守卫延安城的关键时刻说的“今日万无虞”的那句话,与平常人的话、人们平常的话比,与废话、假话、空话、言之无物的话、车轱辘话比,何止顶十万句。
话之正确与否,作用之大小,也不全在于一句顶几句。比如蒋介石的“宁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的话,一句也顶不少句,可那却绝对不是正确的话伟大的话。
虽然我们为“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的诗句(权认作诗吧)喝彩,但我们万不可轻视理论的作用。比如武装革命的理论,思想解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谐社会的理论等等,更不可轻视,要很好地学,很好地运用。如此,才能保证“今日万无虞”,永远万无虞。
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