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80

第80章 文物的耻辱与不耻辱

文物者,文化遗存也。文物是有形的凝固的文化,是具体的历史符号,是国家与民族多姿多彩的梦幻。文物之所以价值连城,固然与它的装饰性、价值、使用价值等有一定联系,但最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独有独到的神秘思想、语言和艺术。

历史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属于全人类。文物作为历史的符号也当如此。这种观念,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们大约不好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经济和政治的日益一体化,随着民族、国家界限的趋于模糊,会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赞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在对待文物的问题上也有强烈的反映。在现阶段,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大约都视自己的文物为独有的宝物,为文明的标志、骄傲的砝码,都有程度不同的不肯让别人占有的意识。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凌和掠夺,因此,拒外排外闭关自守的意识更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但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仍滞留于保守落后的境地,在对待文物的问题上表现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国家的许多文物包括“国宝级”的文物散落于世界各地。这些东西失落的历史,当然也与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有直接的联系,但作为“硬文化”,它的传播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并且对当地人们的文化也产生了应有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这些文物可以说是永久的侨民、“传教士”和“大使”。但有人不这么看,他们以为文物在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和收藏家的手里,便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便需千方百计地“召”回国内(当然,该还回的一定要还)。报刊上大肆宣传某教授倾其一生的精力与财力从国外搜求文物以归还祖国,宣传某个旅游点花重金从外国人手中购回古战车的轮子等等,便是这方面的典型。这种行为,有它可贵的一面,也有可笑的一面,还有可气的一面。其失误在于,其一,浪费资财。我们国家的文物可以说多到难以计数,由于经济与技术的原因,文物得不到合理科学的发掘、保存与使用,把大把的外汇花在搜购本不缺乏的文物上,实在是很不上算的。如果真的爱国,应把这些钱用在购买先进技术和设备上,用在培养人才上,用在文化交流上。其二,阻挠对外宣传。对外宣传,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每年在此方面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使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情况,接纳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同我们进行各个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在各种对外宣传的手段上,文物所产生的作用应当说是巨大的。花重金从人家手里把文物买来,等于我们自己削弱我们中华文化对别人的影响、融合与渗透,等于在重要的方面拒绝宣传乃至进行反宣传,破坏我们开放的形象、大度的形象、包容的形象。无疑的,这也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文物本身并无耻辱与不耻辱的问题,问题在处理文物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处理得好,耻辱会变为光荣;处理得不好,光荣有可能变为耻辱。在对待文物上,应当意识到我们是现代人,而不是能够走动的“文物”。

199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