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055

第55章 不是《生死抉择》的遗憾

现时的中国,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说过,变革社会无秩序,变革社会中腐败现象极为普遍,也极为严重。还真让这个美国老家伙(写书时也许是个小家伙)说准了,中国目前的情形多少有那么点意思。如谓不信,可查阅一下近年来中国的廉政档案,看看每年被收拾的贪官污吏的五位六位的数字,以及贪官们贪污受贿的细节,看了这些,你就明白了。

反腐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当今最强烈的呼声和最紧迫的政务。能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使腐败处于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可以承受的限度,关系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着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甚至关系着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性质的国家,所以反腐败是大事,是急事,是非做不可的事。

反腐败,怎么反,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地位不同,情况不同,对腐败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数人对腐败是痛恨的,希望反腐败能动真格儿的,能从根本上反,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过得硬的反腐机制。对于目前的反腐败,感到力度还不够,制度跟不上,成果还有限。

最近出了一部电影,片名叫《生死抉择》,讲的是反腐败的事。此片上映后,反响很大,百姓们看了很解气,很过瘾,鄙人也在拍掌欢笑之列。可拍过手之后,我又觉得高兴不起来激动不起来。为什么?因为电影里有太多的偶然,有太多的前提条件,有太多的假设。倘失去其中任何一条,电影中的反腐败就不可能成功,就不可能有理想的结局。

《生死抉择》中的第一个前提,是市长是一个政治上明白,作风上廉洁,克己奉公,刚直不阿,不徇私情的共产党员,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倘若他政治不强,作风不硬,就可能纵容部下,包庇亲属,就可能成为贪官群中的又一个重量级贪官,那么以他为中心的反贪戏就没法往下演。

《生死抉择》中的第二个前提,是市长在微服私访时必须挨打,必须恰巧碰到企业的一伙蛀虫在大吃大喝。如果市长大人到企业后被施以礼遇,如果市长大人恰好碰到那帮腐败分子正在研究工作甚或召开反腐败大会,市长大人很可能就会以为这个企业没有问题,企业的领导都是廉洁的、能干的,就会以为检举腐败的群众是在捕风捉影、胡说八道,甚至是栽赃陷害。他就会拍胸脯向上向下保证,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没有腐败。

《生死抉择》的第三个前提,是市委主持工作的副书记不是贪官,而且反对腐败。如果此人是个贪官,且是贪绩很大的贪官,他就不可能提醒并支持市长反腐败,以他的地位他的智商他的阅历,他绝对不会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会不懂维护腐败群体的利益就是维护自己利益的道理,不会不懂自己手下的贪官被多发现一个自己就可能更容易被发现的道理。如果此副书记从中作梗,并动员自己的全部能量和社会力量,再联合其他大大小小的贪官的力量,抵制市长等人的廉政行动,还不是小菜一碟。顺便要提一句的是,此副书记还颇有背景,曾经为更大的官当过秘书,他的能量绝对是不能小瞧的。

《生死抉择》的第四个前提,是省委书记必须是好人而且支持好人。电影里有很多高官都与某市的腐败团伙有牵连,其中包括临时主持工作的省委某副书记。倘若省委书记不在关键时刻从国外回来,倘若省委书记就是腐败分子是腐败分子的后台,那结果可能刚好相反,腐败分子将秋毫无损,而反腐败的人却会一个个落马丢官进监狱。

如果缺少了上述任何一个前提,结果都是不美妙的,那带给国人的就不是什么惊喜、什么解恨、什么欣慰了,而是愤慨,是担忧,是灰心丧气。记得我二十多年前上“七二一工人大学”时,学过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力学》。地质力学便是建立在假设上的:假设地壳厚度一样;假设地壳的物质构成一样;假设地壳的结构大致相同。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前提假设,而且这些假设显然不容易成立,所以《地质力学》便行之不远,今日似已听不到大的声息了。反腐败如果仅仅靠假设靠偶然,结果也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生死抉择》是部好影片,作家艺术家绝对是忠实于现实、忠实于生活的,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反贪政策、反贪实践、反贪形势、反贪前景做了摄影式的描绘。我所提出的不足或曰遗憾,不是作家艺术家的遗憾,不是演员的遗憾,不是影视艺术的遗憾,而是体制的遗憾、社会的遗憾、民族的遗憾、时代的遗憾。有这么多的遗憾,就应当设法予以改变。要建立健全反贪的体制与机制,使廉政成为必然的行动,而不是由个人素质决定的行动,不是心血来潮的行动,使廉政建设步入正常化、理性化、法制化轨道。

20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