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2178900000126

第126章 逃避广告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开始真正重视发展经济,开始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说中国人与广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如今,满街的霓虹灯,满街的条幅,满街的招牌,满街的广告。媒体上呢,更是广告充斥,报纸、刊物、电视、电台、网站,广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更令人惊叹的是,广告无孔不入,机舱里、车身上、楼道里、电线杆上,到处都有。

中国人对于广告,始而新奇,继而厌烦,最后逃避。也许是因为缺乏市场文化传统,也许是因为市场经济尚不规范,因而广告业也不规范。中国人对于广告有太多的意见,意欲逃避。

逃避广告,是因为广告与己无关。经济如何运作,企业如何发展,老百姓关心不了,也不想关心。商品虽有过剩之势,可百姓口袋里的钞票有限,用不着从广告上找花钱的地方和理由。中国总体消费水平低,普通百姓个体消费水平也不高,可以说广告与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对于广大农民、下岗职工以及许多低收入者来说,广告所展示的商品的花花世界,其作用只是撩拨得人心理失衡,心里难受。

逃避广告,是因为广告胡吹毛燎,水分太大。可以把蚂蚁说成大象,可以把芝麻说成西瓜,可以将“蝴蝶迷”(许大马棒的老婆)说成貂蝉,可以把李鬼说成李逵。许多人被广告所引诱,掏空了口袋,买了据说神奇无比、可以增高、可以药到病除、可以变老为少变丑为美变臃肿为苗条的东西,却什么效果也没有。中国的广告有多少带有欺诈成分,又有多少纯粹是欺诈性的,没人统计过,直观的感觉是少不了。如果你完全按照广告的导引消费,有你捶胸顿足的时候。

逃避广告,是因为有些广告过于低俗,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公然上了荧屏版面;一些只能窃窃私语的,成了满世界的高声叫喊;一些少儿不宜知道的,成了老少咸知的。卫生期的,性方面的,统统在电视上叫喊,在报纸上亮相。有些画面极其暧昧或极尽挑逗煽情,有些广告用语则纯粹就是黄话黄段子。如果老老少少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会让你尴尬难堪不是滋味。

拒绝广告,是因为有些广告用心不好,几近流氓主义。比如以中奖名义引诱少年儿童“赶快拨打”,掏巨额电话费让一些人瓜分的广告,比如报纸上写段小故事,设个悬念让少年儿童掏电话费的广告,比如准备好不健康音乐故事笑话让少年儿童拨打电话的广告等等,冠以“流氓主义”,我以为并无不妥。这样的广告,成年人也打,但主要是青少年打。所以当家长的看到这类广告,除了愤怒,还有担心,并要不停地提醒子女。

逃避广告,是因为有些广告不合时宜,比如占用了太多的报纸版面,占用了电视的黄金时段,尤其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收视率较高的一些电视剧开播前的大串广告以及插播的太多的广告。有这些广告干扰,让人欲看(电视剧)不能,欲罢不忍,好生烦恼。

中国有句俗话,叫“惹不起,躲得起”,而眼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广告,中国人惹不起自不待说,躲恐怕也是躲不起了。逃避广告,不知能否逃避得成功。

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