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95

第95章 中国人的“子”字心理

中国古代的人对“子”字有着特殊的崇拜,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等方面均以“子”字为尊。

中国某些人愿意当“儿子”。就连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吐口唾沫即为钉的皇帝老儿,也膝盖发痒,要为自己找一个生父之外的老爹——苍天去跪拜。历代的皇帝们均以“天子”自居自傲自得自安。当了“天”的儿子,就可以统辖海内,为所欲为,做了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均是“替天行道”。“天子”腹胀矢气,也是神的旨意,是刮神风。天子可以令诸侯。退而求其次,似曹操般挟天子也可以令诸侯。

皇帝不但愿意做“天”的儿子,有时小国弱国之君还愿做大国强国之君的儿子。只有屈膝当儿子,才能稳坐皇帝宝座。比如石敬瑭,便是有名的儿皇帝,为此还为中国文化遗典上增加了个“认贼作父”的成语。

旧中国的老百姓,包括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儒生,也不反感皇帝视己为子,且愿意自称“子民”。这类自卑自贱的称谓,在历朝典籍中汗牛充栋,甚至在最有人民性的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也可以找到。倘皇帝老儿或某一官员自诩“爱民如子”,百姓并不以为受了污辱,而是认为莫大的荣幸。这种现象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可视为心理未断乳。人们没有独立人格,总想依靠点什么,去寻找安全感踏实感,于是便想起小时做儿的甜蜜。

现代的许多中国人,公民意识、独立人格依然薄弱。对于如何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和历史的进程,人们并不关心、不研究,更缺少行动,而只满足于做“人民的儿子”“祖国的儿子”“大地的儿子”“黄河的儿子”。一个泱泱大国,国家大事只由少数有“父亲”意识的人们去议去定去实行,这便是人多而智慧并不高超的潜在原因之一。

中国人当然也愿意做“老子”。所谓“皇帝老儿”“朕”“寡人”,即是典型的“老子”意识。当老子自有当老子的好处,说白了就是“老子说了算”。一个国家,“皇帝”说了算;一个单位,头儿说了算;一个家庭,“父亲”说了算。人们争强斗勇时,出口也是“老子”如何如何,仿佛压抑了一世的雄性此时才真正得到了体现与宣泄。

当“老子”的另一个好处,是做错了事可以得到别人的谅解。“老子”办错事,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后辈”们说不得什么。即便有几个心有不满者,也不敢溢之于面,泄之于口。俗话说,一入龙门,身价十倍。一做了“老子”,就有希望达到“天下第一”的境界了。

中国的学人们也在崇拜和追求着一个似清楚又很模糊的“子”字。比如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人,即被尊为“子”,遂有“诸子百家”之说。一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后辈学人们便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其尊敬,是深入骨髓神经、发自内心深处的。打笔墨官司时,引一句“子曰”,便是隼式导弹、飞毛腿导弹,必致对方于惨败之地。在学术领域,这个“子”,是可以和“天子”等量齐观的。这个“子”,似乎也是“老子”的特殊形式或曰变种。

中国人之于“子”,感情可谓深矣!

(载《共产党人》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