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05

第5章 关于等待

读了王午生的《与“等待者”对话》一文(见《共产党人》1988年第4期第30页),为其观察问题的犀利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感动。老牛对此问题颇有同感,故甘冒“狗尾续貂”之嫌一陈管见。

虽然我们的祖先中曾有发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之叹的有识之士,但仍不可否认,“来日方长”“等待”等思想和作风是我们民族的劣根之一。此风源远流长,非始自今日,却于今日最盛,何也?原因大致有四点:其一,在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僵化、陈旧和落后。由于各级官员基本是按上级任命一个模式产生的,因此只对上级负责。其升降去留,不在于能力与政绩,而主要取决于上级的好恶。上司的变动关系着下级的前途命运,在上司的情况未明朗化之前,下级不知该怎么干。等待尚无事,若是干出问题来,会危及乌纱帽,于是只好“等待”。其二,我国的干部普遍缺乏“敬业”精神。在西欧和日本,人们在某一岗位上一天就要想方设法干好一天,即便此工作并不称心,也不会敷衍应付。而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心目中,工作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帽子”和“位子”。一遇机构调整,便把全副精力投入巩固位子、加大帽子和调换一个好的窝子的活动中去了,哪还谈得上别的。至于事业、工作嘛,只好“等等”再说。其三,缺少对“等待”者之类的怠工者的约束机制。在现今的体制下,即便一些干部袖起两手,两眼向上,从月圆等到月缺,从初一等到十五,贻误了事业,造成了损失,但一遇机会仍可升迁,以图重打锣鼓另开张。“等待”对于事业纵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对其个人来说,却有百利而无一害。官照做,钱照拿,“花翎”不会少一枝,或许还能添几根。其四,从更深的层次看,还有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倘若政策一贯,不论开什么会,调什么人,工作大体一致,何等待之有?而目前却并非如此,虽绝少“朝令夕改”之事,却也不乏反反复复之例。怎么干“保险”,令人不得要领,不等又能如何?

“等待”之风危害之大,有目共睹。但此现象已成恶性循环,十三大之前一年多就在等待十三大,十三大之后又在等待人大,此会之后又在等待地方党代会、人代会。“等待”风之盛,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是难以统计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这种上级领导部门无休无止的等待是深恶痛绝的。不解决这个问题,人民群众的感情就会受到伤害,“四化”大业就会被贻误。愿“等待”之风就此作罢,打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载《共产党人》198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