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002

第2章 服装改革与西北现代化

在我们西北,有必要深入进行服装改革,以此来推动观念的变革,促进人的现代化。

自古以来,服装就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它反映了某个历史阶段人们在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心理素质、社会观念等方面的水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汉族衣服右边开口要比胡族左边开口先进。其认识未必正确,但认识问题的角度是对的。服装是时代的符号,西装比大裆裤代表的时代先进,这是无可置辩的历史事实。

服装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先导。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基马尔率先戴礼帽,冲击了人们的封建意识,加速了革命的进程。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自己设计了“中山装”,改变了长袍马褂的时代,最终也把封建王朝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搞建设搞改革,就不能漠视服装的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领导同志倡导并带头穿西装,纺织部长带头穿连衣裙,对服装变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改变了服装色彩贫乏、样式单一的状况。同全国比,西北显然落在了后面,尤其是干部,服装落后的问题仍很突出。

我们西北的干部向有“土”的传统,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不以“土”为忧,反以“土”为荣,以“土”自安、自乐、自傲,这在少数人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他们不但自己恪守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一身旧式服装,还视穿新式服装者为“假洋鬼子”“不肖子孙”,妄加非议,横加干涉。可悲之外,还有些可气。这种状况不改变,必然影响观念变革,影响人们对文明事物的接受力,成为落后意识潜伏和滋生的土壤。

服装是“形式”,但它对人这个“内容”是有反作用的。

服装改革的意义何在?一在于可以服装改革为先导,扬弃一切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二在于可以克服夜郎自大和盲目排外的偏见,逐步弭平影响中西文化结合的心理鸿沟,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在于可以培养人们的时代感,激发人们追求美和现代化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努力地工作。

穿什么服装,看似个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其实不然。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没有离开社会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社会。人的一切活动都应对社会负责,包括着装。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就不应当辜负这个时代,而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进步。如果我们连祖传的服装样式也舍不得丢掉,连西方的服装文明也不乐意接受,还谈什么抛弃封建意识、引进先进文化呢!我们西北人,尤其是西北的干部,应当把服装变革与改革开放,与两个文明建设联系起来认识,尽快脱掉“土”气,提高文化素养,增添朝气锐气,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出现在改革的前列,把西北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搞上去。

(载1986年12月9日《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