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22178800000115

第115章 改革的准历史阴影

在中国,有一种深深植根于民众的认识,即从来改革者没有好下场。为证明此言,论者可以举出如商鞅如王安石如谭嗣同等许多的人与事,让人不能不信。

80年代以来的改革,也充满了阻力与艰辛,步履蹒跚凝重,道路曲折坎坷。当改革遇到阻力,改革者翻身落马、伤痕遍体甚至身陷囹圄之时,便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现象和翻版。此论当否?

中国封建社会一些朝代的改革,进行得也可谓轰轰烈烈。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康有为等人的“百日维新”等等,其内容之全面,规模之宏大,声势之高昂,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可结果呢?常常是改革者落马,被罢黜贬谪,被车裂,被绞杀,改革的大部分成果也付诸东流。其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最终触动了原先支持改革的皇族集团与上层官僚集团的利益,触动了封建社会卫道士——腐儒们的神经。于是皇帝老儿便更改初衷,将一切脏水泼在改革者身上,诿过于人。进而为了防止改革者因辩驳或发泄而露出实情,干脆将其流放到天涯海角,或者干脆搬掉他们的“吃饭家伙”。

当前进行的改革,之所以常常遭到诽谤诋毁,原因是一方面的确因触到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痛处,但更重要的是触到了那些号称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左得利”“左爷”们的痒处痛处。进行改革开放,势必要抛弃过去“左”的理论、“左”的政策、“左”的做法。对于习惯“左”的一套的人来说,这便打乱了其生存生活秩序,拆掉了其以“左”升官的梯子。对于“左”以外的一切,尤其是改革开放,他们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因为不愿也不会搞改革开放,所以他们便被冷落被遗忘,因此他们便仇恨,便做更加激烈的反抗。乘“左”的基础尚未被彻底清除,“左”的余威还有震慑作用,瞅准空子抓住机会便要发难,必彻底否定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成绩,将改革者拽下马捺入地方肯罢手。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他们的“左”倾楼阁,建立起“左”的秩序,让“左爷”们呼风唤雨、支配社会主宰国人的命运,让人们种“社会主义的草”,坐“社会主义晚点”的车,“光荣贫穷”“光荣孤立”,自甘脱离历史正常运行的轨道。

综观历史,一些改革者确实没有好下场,这是改革的历史阴影。正视现实,因改革而落马者也不在少数。在马上的,也时时在“左爷”们的“黑名单”里,也随时可能“触雷”“触电”踏入陷阱。只要“左”的一套不彻底清除,改革者就随时会遇到危险,不可能放胆去想去干。这是改革的准历史阴影。如果说历史阴影渐弱容易消除的话,那么准历史阴影则影响较大且难以消除,这便使改革者总有如履薄冰之感。那么如何消除这一阴影呢?要害不在于为落马者申冤,不在于惩治某几个害人害事的“左爷”,而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正确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抛弃“左”的一套。唯如此,方可保改革者无虞,社会发展无虞。

(载1992年8月27日《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