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绍兴名人传略
22178000000003

第3章 勾践

勾践像

勾践(?~前465年),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又名菼(tan,坦)执,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乘越国新丧兴兵伐越,勾践在槜(zui,醉)李(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七十里处)击败吴军,阖闾中箭重伤,不治而亡。两年后,勾践在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边)被夫差打败,越都被破;勾践被迫投降,入质吴国,臣事吴王三年。勾践被赦返国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进贡美女玉帛以懈怠吴王心志。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的国力渐渐恢复,终于转弱为强。公元前482年,勾践大败吴师,攻破吴都;夫差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夫差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勾践迁都于琅琊。与齐、晋等国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致贡周室。周元王亦使人向勾践赐胙,命其为伯,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末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而流传于今。《史记》有《越王勾践世家》。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裔,是夏朝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儿子被封在会稽,以能够继承供奉夏禹的祭祀。他们习俗是身上刺花纹,剪短头发。当时,会稽这块土地还十分荒芜。于是,他们除去草丛,修筑了城邑。经二十多代的传承后,传到了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的时候,与吴王阖闾(一作阖庐)产生怨恨,多年来互相攻伐。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越国君王允常死了,其子勾践顺利即位。从此开始了越国的新纪元,即勾践元年。

越王勾践刚办完父王的丧事,便收到了吴王阖闾兴兵伐越的不祥报告,这对于勾践及其越国来说,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个关头。其实,这一天是迟早要来的,只不过是早了一些。吴王阖闾不顾“国有新丧,不许兴兵”的礼制,不顾在诸侯中失去信义的危险,可见,要把越国灭掉是迫不及待了。

吴、越争霸由来已久。一方面是春秋争霸在吴、越地区的表现,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时,晋曾联吴以制楚,吴的国力日益强大;楚也同样利用越以牵制吴。公元前601年,楚伐舒、蓼等诸侯小国,与吴越结盟而还。公元前537年,楚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越大夫常寿过率师会楚于琐。公元前518年,楚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公子友率师,助楚攻吴。公元前510年,吴伐越,打败越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和楚亡臣伍员率军伐楚,楚军大败,吴军直入郢都,这时楚得到秦的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的都城,吴被迫撤兵。吴越互相攻伐不断。另一方面,吴、越都是长江下游的诸侯国家,俗相同,习相似;只是吴比越开发得早,比越国强大得多了。一山岂容两虎?当时,吴都于吴(今江苏苏州),越都于诸暨勾乘山。

怎么办?勾践知道自己新立,越国内部尚未安定。父王在位时,自己只知荡舟驱车,吃喝玩乐,不问国家大事;今父王已死,只有依靠大臣和将军们了。于是,紧急召来众大臣和将军,商量对策。但是,众大臣和将军只是面面相觑,谁也不肯先说,勾践只好指名将军石买先说。石买没办法只好上前一步说:“回大王,臣作为将军,本不该怯战,然,那阖闾在孙武、伍子胥辅佐下,国强兵盛,今有备而来,吾倾国之兵,怕也不是吴的对手……”勾践挥手打断了石买,指着大臣皋如,皋如则谈起了越国的天气和近来的灾害。气得勾践站了起来。众大臣和将军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急得勾践如热锅上的蚂蚁,但也没法,气呼呼地只得回到后宫。

这时,为了楚国,要扶越抑吴的两个楚人也急得不得了,这两个楚人就是文种和范蠡。

文种,字会、少禽(一说子禽),春秋时楚吴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人。在任宛令时,因想为国选拔人才而遍访各地贤人,当他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曾数次驾车相访,终由相识到相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的生死至交。本想一起到吴国效力,后闻知伍子胥已在吴国,遂与范蠡一起来到越国。文种富有治国之才,足智多谋,更善于外交。范蠡,生卒年不详,字少伯,幼孤,与兄嫂居住在一起,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又说安徽宣城)人,长于军旅,其才与伍子胥在伯仲之间,跟随文种来到越国。文种和范蠡都二十多岁,文种稍长于范蠡。

他们是两年前从楚国宛邑跋涉千里,投奔越王允常的。越王允常闻其贤,聘为客卿。要他们先熟悉越国习俗、语言,适应越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螺蚌为食,以蒿草为衣的环境后,为越国效力。两年多来,他俩或单独或结伴而行,把越国几乎走遍,社会、民情尽入胸中。正要向允常进献安邦之计时,允常却死了。死时,他俩都不在都城,连允常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文种和范蠡很快就知道了“吴王阖闾向越国下战表,要越向吴割地称臣;若不然,就发兵前来,踏平越国”。而越国又是“大臣及将军畏吴如虎,毫无良策”的情况。他们认为,如果依了吴国,越国就会一蹶不振。阖闾欲称霸天下,威振中原,必定欲先灭越以安后院,即使割地称臣也不会罢休。只有去面见新王,说服勾践坚决抗战,才有生存的希望。于是当夜求见越王勾践。

起初,勾践认为范蠡是由文种带来并推荐给父王的,只是比他还小的一个顽童而已,对于范蠡“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民众主安,谷多兵强”的所谓兵法也不以为然,颇有不屑一顾的味道。所以对于范蠡的求见迟疑再三,很不情愿地接见了他。

勾践耐心地听着范蠡的话,当听到范蠡“祸福相倚,强弱互转,天下大事,本无定数;战未必亡,和未必存,需因时因人而定”的话时,心头为之一动,自己认为的“我弱敌强,战则必亡”的想法,看来不一定是对的;当听到范蠡所“继承先王遗志,拓土开疆”时,心头一热;当听到范蠡对吴国应“坚决迎战”的主张时,脸上又布满了愁云;“兵不足五千,又无精卒,如何迎击吴国大军!”勾践问道:

“我国新丧,民心不稳,如何迎敌?”

范蠡说:“国家有丧,不许兴兵,吴废礼制,已失信义,越正可用此,唤起民心。同仇敌忾!”又说:“全国皆兵,吴国大军远道而来,不足惧矣!”

勾践道:“吴军有子胥、孙武名将统率,军士如虎似狼,越国只有石买、诸稽郢(又称柘稽)领过兵,石买怯战,诸嵇郢还在北疆。”

范蠡说:“孙武与阖闾有隙,伍子胥正在疏浚宣、歙二水,都不在姑苏;阖闾倚重的伯嚭,不足为虑!”

“那阖闾老谋深算,身经百战,有备而来,如何挡之?”

“阖闾固然一世英武,然而没有子胥、孙武做臂膀,其势危矣。况且阖闾年过六十,垂垂老矣;而我大王,年轻有为;两军对垒,勇者胜,以大王之英武,何愁不胜?”

君臣一问一答的一番对话,在勾践心中产生了这个“顽童”不同寻常、确非等闲之辈的感觉。勾践被范蠡的情绪感染,不由得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照汝这么说,吴国可敌?”

“可敌!可胜!只要大王下定决心!”范蠡坚定他说。

一股英雄之气在勾践心里升起。

第二天,勾践封文种和范蠡为上大夫。决定二十日后亲自统帅,率领大夫范蠡、将军诸稽郢、灵姑浮、畴无余、胥犴、石买,北上迎敌,文种留守都城。

“北上伐齐伐晋,称霸天下”是吴国的既定战略,吴王阖闾为了安定后方,恨不得顷刻间就把越国灭掉。当得知越王允常病故,二十多岁的勾践新立之后,便不顾国丧不许兴兵的规矩,不听伍子胥的劝阻,调集了三万精兵,亲自统帅,向越国进发。他派出使者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

当吴军推进到吴越边境槜李(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七十里处)时,却遇到了严阵以待的越军,从服装和军械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多为农夫和渔夫。勾践先派敢死队发起冲击,吴军阵脚岿然不动。面对吴王阖闾的三万精兵,勾践如果不出奇兵是不可能战胜阖闾的。勾践采纳了范蠡“杀鸡吓猴之计”,用三百个死囚犯做吓猴之鸡,令他们走到吴军阵前,集体割颈自杀,用鲜血和临死时的悲鸣造成恐怖气氛,使吴军胆小的害怕,胆大的无措,以致忘掉是在战场;在吴军犹豫慌乱之时,然后越军迅速进攻,击溃吴军。于是,勾践派三百个死囚至阵前,排成三行,一齐高呼着“今越吴两君治兵,臣等奸犯旗鼓之令,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自逃刑戮,敢自归死于吴。”自杀于吴军阵前,越军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越将灵姑浮箭伤脚趾,阖闾率军败退至距槜李七里处的陉地,不久,因伤势过重不治而亡。越军亦罢兵,吴国称霸的势头暂被遏制。

越国打败吴国以后,大大提高了越国在诸侯国中的声誉。齐国、晋国、楚国三国的君王们纷纷派出使者到越国,欲与越国结盟。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越国十分有利。但此时的越王勾践却驱车荡舟、打猎、观潮,把吴国要报仇雪恨的事暂时忘记了。连齐国、晋国、楚国三国的使者也无暇接见。而此时的吴国正秣马厉兵,以报槜李之仇。

夫差继位后,牢记他父亲阖闾在弥留之际告诫自己的“千万不能忘记越国”的话,发誓报越国杀父之仇。安排宫中侍者十余人,每日轮流立于宫门,当自己上朝下朝路过时,就大声直呼其名而问:“夫差,你忘记父仇了吗?”夫差即刻而答曰:“不敢忘!”以此天天提醒,警惕其心。夫差还令伍子胥、伯嚭等加紧训练水陆二军。自己也常去督练。与此同时,以策划“要离刺庆忌”和“专诸刺王僚”而闻名的伍子胥,曾向吴王夫差建议派出专诸、要离那样的刺客深入越地,刺杀勾践和谋划三百死囚自刎造成吴军溃乱的人。吴王夫差没有同意,说是要堂堂正正打败越国。但伍子胥是重臣,一言九鼎,握有兵权,会不会自己派刺客到越,很难预料。

勾践在范蠡等大臣的提醒下,终于上朝议事了,当即召见了三国使者,议定了联合制吴之策;加强都城守卫,以防吴国探子、刺客潜入;令石买、灵姑浮、畴无余、胥犴等将军招兵训练。还接受范蠡“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民众主安,谷多兵强”的建议,将中原的镰刀、铲子、锄头、犁铧引进越地,以改变当地人靠飞鸟啄食小虫翻地,用木棍中耕,用手收谷的落后习俗。

朝中上下,见勾践治理国政有条有理,很是高兴。几个月过去,没有传来夫差要攻打越国的消息。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在国王夫差带领下,昼夜操练军队,虎视眈眈,将报越国一箭之仇,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因此,勾践焦急不安。勾践想:与其坐等吴人来打,莫如先发制人,趁吴国准备得不够充分,胜负之数也许未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

大夫范蠡知道勾践心情急躁,对吴军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贸然出击,难免要吃败仗,便坦率地规劝道:不行,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争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方法。阴谋去做背德的事,喜爱使用凶器,亲身参与下等事,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愠色,一言未发。

越王勾践回忆往事,奇怪今天范蠡为何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反对出兵伐吴。范蠡见勾践不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这与槜李败吴不同:当时之事,越是被迫迎战,情势不同,此其一;吴失信义,趁越新丧用兵,民心不同,此其二;吴先王阖闾年老志柔,而吴王夫差因其父阖闾为我所伤而死,既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忾,其志愤,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敌;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越地少人稀,绝不是强吴对手。

范蠡接着说,凡事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没有盈满就想溢出;没有富实便骄恣起来;没有勤劳却自夸有功;天时没有具备就想进攻别人;人事不具备就挑起事端,违背天意,失去人和,若一意孤行必将妨害国家,也有损大王自己!范蠡明白槜李之战后变得好大喜功的勾践受到石买等人的哄骗,觉得不可一世,听不进大臣们的逆耳忠言了。

果然,勾践没有接受范蠡的建议,而是说:“吾已决之矣。”调动全国精兵三万人,北上攻吴。吴王夫差接到越国出兵攻吴的报告,也出动全部精兵迎战。越军与吴军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结果,越将灵姑浮、胥犴等战死。越军伤亡惨重,遭到毁灭性的沉重打击。越指挥官石买在逃跑途中还折磨溃退下来的士兵,斩杀无罪之人,士卒恐惧,军心更乱,闹哄着要哗变。勾践无奈,只好杀死石买以息众怒。勾践收拢败兵,仅剩五千残兵,范蠡建议急速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州市西北)以山凭险固守。勾践点头同意,越军急速撤离绝地,上了会稽山。范蠡对此山地形十分熟悉,知道山顶之上,有一灵泉,不仅水清可饮,还有嘉鱼可食。上山之后,范蠡请诸稽郢分派队伍,分兵把守要道。上山的队伍多是自愿跟来,斗志旺盛,勾践巡视之后,心中稍稍宽慰,但悔恨之意却缠绕在心头。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团团围住会稽山。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兵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一个多月过去了,吴军的困山战术发生作用。山上,灵泉之水已被舀干,腐臭泥水也被淘净,灵泉的水只剩下滴滴答答的水珠,兵士们昼夜排队接水,粮食已吃完,野菜已挖完,树叶、山草,都成了充饥的东西。少数身体瘦弱的越兵倒下了。将士开始不安起来,纷纷要求下山决战。说战死总比困死强。诸稽郢和范蠡商议后,组织了一次突围,还没接近吴军阵地,就被吴军乱箭射回。

这天晚上,明月高悬,勾践在山上固城中临时王宫召集范蠡、文种议事,勾践喝了一口灵泉水,叹气道:“自先王至孤,三十年来,未尝有此败也。”勾践喟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文种劝解说:“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you,有)里,晋国重耳逃到翟,齐国小白逃到莒,他们都终于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勾践无奈之下,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想起平日只听石买的话,吃喝玩乐,把诸位贤臣的话全不放在心上,脸不由地红了,说:“朝闻道,夕死不晚,今日听到上大夫的话还不算晚。”勾践走到文种跟前,拉着文种的手说:“孤谨记教训,请大夫放心指教。悔不听二大夫之言,以至于此。孤知二大夫,为上天派来助我的,请设计救越。”

范蠡对越王说:“能够完全保住功业的人,必定效法天道盈而不溢;能够平定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谦卑的;能够节制事理的人,就会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现在,您对吴王要谦卑有礼,派人给吴王送去优厚的礼物,如果他不答应,您就亲自前往侍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给吴国。”勾践说:“好吧!”

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文种跪在地上,边向前行边叩头说:“君王的亡国臣民勾践让我大胆地告诉您的办事人员: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女奴。”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我们怎么能答应?难道君王忘了先王是怎么死的?”伍子胥是先王的大忠臣,也是他把夫差扶上王位,所以夫差对他敬畏三分。现在,他不答应,伯嚭(pi,匹)又不说话,吴王也就没有话说了。

文种离开吴王大帐,回到山上,把事情的经过报告了越王勾践。勾践绝望了,准备杀掉妻子儿女,烧掉宝器,亲赴疆场与吴军拼死一战,一死了之。原来,越王的妻子儿女一起在固城避难;宫廷的宝器也跟随转移在山上,所以要杀要烧在一念之间。情急之中,文种阻止勾践说:“只要大王立志报仇,什么委屈都能暂时忍受一下,事情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我了解到,吴国的太宰伯嚭向来同伍子胥面和心不和,生怕伍子胥功劳太大会超过自己。吴国的太宰伯嚭十分贪婪,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我们可以用重财诱惑拉拢他,请您允许我暗中去吴与他通融。”

于是勾践便让文种把打扮好的八个美女和珠宝玉器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文种对伯嚭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伯嚭欣然接受,于是就把越国大夫文种引荐给吴王。文种叩头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我们越国将把世传的宝器全部送给您。万一不能侥幸得到赦免,勾践将把妻子儿女全部杀死,烧毁宝器,率领他的五千名士兵与您决一死战,您也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太宰伯嚭借机劝说吴王:“越王已经服服帖帖地当了您的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将对我国有利。”吴王想要答应文种。伍子胥又进谏说:“今天不灭亡越国,必定后悔莫及。勾践是贤明的君主,大夫文种、范蠡都是贤能的大臣,如果勾践能够返回越国,必将作乱。”伍子胥还认为争霸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养痈遗患。

太宰伯噽不同意伍子胥的意见,劝吴王夫差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便名存实亡,不足为患。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谏言,与越国订立盟约后就撤兵了。

越国经夫椒一战,元气大伤。吴王虽然赦免了越王,但勾践必须入质吴国。勾践面对着如此的局面,为安抚越国民心,勾践下“诏”罪己: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在入质吴国之前,勾践必须安排好越国的人事,特别是由谁代理勾践执掌国政和随自己入吴的人选。于是,勾践问范蠡说:“上大夫,寡人问你,孤王和王后入吴以后,谁可执掌国政,以保越国不乱。”

范蠡已有思想准备,答道:“回大王,臣以为文种大夫可当此重任。”

勾践说,文种大夫却说你可当此重任。

范蠡回答说:“回大王,文大夫推荐臣下,是对微臣抬举。臣下原是草民时,文大夫已是宛邑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把宛邑治理得政清风纯,庶民称心。入越以来,关注境内百姓之事,臣以为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违天时,不乱民务,人众谷丰,上下和睦有序,臣实不如文种。”“臣自以为应付敌国,当机立断,柔而不屈,强而不刚,顺阴阳,循天地,以仁德刑杀治军,审天度地因人,文大夫不如臣下,臣斗胆求大王,恩准微臣伴随大王、王后入吴,侍奉大王、王后左右,效犬马之劳!”

勾践安排好人事以后,在勾践五年(公元前492年)五月,勾践率领群臣到宗庙祭祀了一番以后,又乘车到都城闹市处,接见了垂泪而泣的国民。在众多臣民的簇拥下,来到浙水边上,眼见入吴的几条楼船一字摆开,臣民们不由跪地大哭,哀恸之声响彻天空。

勾践听着,十分感动,接着说:“寡人悔听石买之言,遭此惨败,今入吴为奴受辱,越国兴亡全在各位将军、大夫身上,若能生还,不会忘了诸位功德,若遭不幸,这是天命,诸位可另立新君,或分越而治,只要你们祭祀时,能想到勾践,我死也瞑目了!”

然后,勾践将国内事情托付给文种等大臣,与众臣民告别,带着夫人和范蠡及三百个士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大臣们见国君为保国复仇甘受屈辱,都哭着向他保证一定要治理好越国,百姓也都哭着为他送行。

勾践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一个小石屋里,石屋位于王宫后院马厩与阖闾陵墓之间。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小陵墓。近前一看,一间间小房就像一个个猪圈。整个石室呈一环形,中间一个小院,南面一扇大门,通往后院马厩。大门由铜铸成,其余全由石块所砌。石地、石墙、石门、石顶、石床、石窗、石墩。坚固无比,密不透风。大门外,凶神般武士手持长矛,轮流看守。勾践君臣每人一间,无铺无盖,只有一堆发霉的稻草。夫差派给勾践的工作是守坟喂马,勾践君臣白天被武士押着去打扫马厩、铡草喂马和擦洗车辆,有时夫差骑马出门,还故意要勾践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对以上种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勾践君臣在入吴之前,已商量好“入吴方略”,即“保命为上、返国为上”之方略。具体步骤是“利用伯嚭,离间子胥,讨好夫差,化解仇恨,抓住时机,安全返国”;并坚信,天因人,圣人因天,只要人事与天地相参,一定会取得成功。因而,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伺候夫差,百依百顺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并亲尝夫差的粪便,体贴夫差的病情,达到了连夫差最亲近的人都做不到的程度,使夫差坚信勾践对自己的忠心,从而失去对勾践的戒心。

勾践在吴国已有三个年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

三年来,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释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发愤图强,立志报仇雪耻。他为了不忘记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考虑到越国都城相对偏僻,勾践让范蠡落实迁都事宜。迁都是在吴国石室时就有谋划。勾践心念会稽之耻,欲迁都于此,以自警惕。范蠡则从军事经济外交方面考虑,也觉得把都城迁到平坦易行、四通八达之地,有利于建立霸业。会稽,依山临海,水陆皆便,比诸暨适宜。范蠡认为迁都乃国家头等大事,新都既要造得能攻能守,又不引起吴国警觉,如何筑城,还要好好勘察一番。

经过七八个月的奋战苦干,新都终于在会稽山下平原水网上建成。大小两座城池依地沿水“回”形套建。小城城墙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个,水门一个。城中宫台周围六百二十步,宫柱耸立,檐高一丈六尺,房间各异,一百扇窗户,个个不同,名曰:“勾践小城”,是给勾践夫妻准备的寝所和理政的地方。小城外又建大城,城墙长二十里七十二步,陆门三个,水门三个,城内为朝臣、王公贵族及随迁平民修了院落,留出了街道,建了市场。大城名“蠡城”,意在臣围君主,保卫君主。大城小城适当的地方,建了兵营、器室,用作保卫都城之需。为不使吴国怀疑,大城西北角不修筑城墙,以示臣服于吴,不塞去吴贡献之道,不堵吴使出入之路。

大城西边卧龙山上,建了一座很高的飞翼楼,可以望到很远的道路和河流,意在看到吴军来犯时,早做准备。城中开挖河道的泥土,堆成一座高四十六丈的龟形土山,遍植草木,在山顶建灵台,用作观察星象。都城竣工时,又把剩余石料运到城北浙水边,依山傍水建起了一道可屯兵的防线,名曰:固陵。

一切就绪之后,择了吉日,勾践率众臣以庆祝吴王赏赐,恢复越国领地名义自诸暨迁都。

此时,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仅百里,实在小得可怜。与强大的吴国相比,是太弱小了。勾践在范蠡、文种、舌庸、诸稽郢等一班和大王同心的大臣的辅佐下,根据越国因历年战争和地少人稀的情况,逐渐酝酿成熟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灭吴大战略。接受范蠡提出的生育令,以增加越国的人口。于是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

绍兴府山越王台

与此同时实行范蠡提出的与生育令珠联璧合的免谷税令。范蠡认为,“国家年饥,入不敷出。然,只有免去谷税,百姓才会踊跃种谷,异邦之民才会趋至。百姓足,君亦足。有谷,才有人。有谷,才养人。增丁强兵,只有谷多才行。国家四主:人、谷、财、士,缺一不可。然,无谷则无人,无财,无士。谷能活人,亦能杀人。若税赋重,百姓弃田,流落异邦,何处去收税。恳请大王和生育令一起颁布免谷税令,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吴国可图也。”范蠡还提出裁兵减员,留下精兵,自耕自足。至于宫廷、兵营费用,朝臣俸禄可从商人的税收中取得。

勾践除了接受文种、范蠡等大臣的建议,还问计于范蠡推荐的刚周游到越国的计然。计然(约公元前五世纪人)一名计研,又名计倪,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原姓辛,名文子,先祖为晋国公子,逃亡避居于葵丘濮上(今鄄城县临濮集一带)。计然天资聪慧,博学强记,满腹经纶,善于出谋划策,通晓富民强国之道,著有《万物录》十三卷。计然学业有成,周游列国。范蠡知道计然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名士,就拜他为师。

计然对勾践献策说:“一个国家要应付战争,必须有所储备,而储备战争物资又必须选择适当时机,这正如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就能看清楚货物的供需行情一样。干旱时准备船,水大时要准备车。国家要长治久安,须兼顾农工利益。谷物每斗二十钱,农民就要吃亏,每斗卖到九十钱,商人就无利可图。商人无利可图,货物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国家税收就要减少;农民无利可得,良田就会无人耕种,荒地就无人开垦。因此,谷物每斗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那么农民与商人都有利可得。谷物出售价格随市场物价的高低而起伏,关卡上的税收和市场上的货物都不缺乏,这就是治国的道理。关于囤积货物,其原则应是,购进质量好、适销对路、易于久藏的谷物;容易腐败的货物,就不要久藏以求高价;看货物的有余与短缺,就可知道物价的涨跌。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下跌到极点又会上涨。价涨时,就要把囤积的货物像低贱的粪土一样尽快卖出去;价跌时,就要把便宜的货物如珍贵的珠宝一样迅速购进来。财物货币要像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循环往复。”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兵精粮足。勾践很高兴地采用了计然的治国策略。

同时,接受文种的“灭吴九术”(详见《文种》篇),还实行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吸引人才的政策。如: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共同探讨事物的正当道理。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为他们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着稻谷和油脂巡视国中,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他们吃的、喝的,一定要问他们叫什么名字。勾践自己以身作则,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

勾践连续十年实行休养生息,整顿内政,努力生产,安邦定国,发展越国综合国力的政策,使越国社会空前安定,越国的人口多起来了,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国力也渐渐强盛起来。

三年石室囚禁、劫后余生的生活,勾践像变了一个人。勾践夜卧薪,晨尝胆,白日处理朝政,或出访察看。见伤者,偿钱给之;见乞者,偿饭哺之;见死者,哭而悼之;见耕者,公来帮之;见贤者,量才用之;虚心代替了专横;温和代替了暴躁;俭朴代替了奢侈;勤勉代替了贪玩———打猎用的弓箭、装束全部入库。众多的妃子也予以遣散;等等。这一系列不忘复仇、身体力行、精心治国的举措,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勾践的变化由宫内到宫外,由都城到僻野,很快都知道了。可以说,改变了勾践也改变了臣民们,他们为越王变化而欣慰,愿意在大王率领下,雪越国之耻。劳心的、治人的不敢懈怠;劳力的、治于人的更加勤奋。

吴国早在南服越人之后,即欲北伐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7年,吴大发徒役在长江以北修筑邗城(今江苏扬州附近),又在其旁开挖邗沟以通江、淮,作为北上通粮运兵之道。经过充分准备,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军,攻打齐国南部边界。齐大夫田乞杀齐悼公向夫差谢罪。吴大夫徐承率舟师自海上入齐,被齐军击溃。吴王夫差被迫撤军。

公元前484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欲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齐军,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在艾陵展开决战。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初战,吴右军击败齐上军;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败。此时,吴王率中军及时投入战斗,救援胥门巢军,大败齐军。齐军十万人马几乎被歼,将领公孙挥战死;下军大夫宗楼下落不明;吴军俘虏齐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五位大夫,缴获齐革车八百乘。吴王大胜齐军,责备伍子胥。伍子胥说:“您不要太高兴!”吴王很生气,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伍子胥想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他。

这时,越国密切注意着吴王的动向。大夫文种对越王勾践说:“我观察吴王当政太骄横了,请您允许我试探一下,向他借粮,来揣度一下吴王对越国的态度。”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想借给,伍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国了,越王暗中十分高兴。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这时越国府库已充实起来了,土地垦辟,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己不利。”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

此后四年,吴王又将北上攻打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计谋,要带领着他的人马帮助吴国作战,把贵重的宝物敬献给太宰伯嚭。太宰伯嚭多次接受越国的贿赂,就特别地喜欢并信任越国,没日没夜地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总是相信和采纳太宰伯嚭的计谋。伍子胥规劝吴王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丝毫没有用处。况且《盘庚之诰》上说:‘有破坏礼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彻底割除灭绝他们,使他们不能够传宗接代,不要让他们在这个城邑里把好人影响坏了。’这就是商朝兴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却派他出使齐国。子胥临行,对他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而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吴国太宰伯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产生裂痕以后,就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子胥为人强硬凶恶,没有情义,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酿成深重的灾难。前次大王要攻打齐国,子胥认为不可以,大王终于发兵并且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子胥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况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就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己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信用,时常郁郁不乐,产生怨恨情绪。希望大王对这件事早日想办法。”吴王说:“没有你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了。”

伍子胥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道:“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却不心存你报答的希望,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唉,唉,你一个人绝对不能独自立国!”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伍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于是吴王重用伯嚭执掌国政。

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勾践不断努力做着抚慰越国士兵和百姓的工作,就想凭此积蓄报仇吴国的力量。大夫逢(pang,旁)同进谏说:“国家刚刚流亡,今天才又殷实富裕,如果我们整顿军备,吴国一定惧怕,它惧怕,灾难必然降临。再说,凶猛的大鸟袭击目标时,一定先隐藏起来。现在,吴军集结在齐、晋国境上,对楚、越有深仇大恨,在天下虽名声显赫,实际危害周王室。吴国缺乏道德而功劳不少,一定骄横狂妄。真为越国着想的话,那越国不如结交齐国,亲近楚国,归附晋国,厚待吴国。吴国志向高远,对待战争一定很轻视,这样我国可以联络三国的势力,让三国攻打吴国,越国便趁它疲惫可以攻克它了。”勾践说:“好。”勾践接受群臣的意见,依旧隐忍不发。

赵王剑

勾践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为了麻痹夫差,派人入吴朝恭贺吴国伐齐的胜利。吴国举朝皆大欢喜,独伍子胥心情沉重。他断定:“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伍子胥认定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坚持他的灭越主张,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最清醒的。

艾陵之战后,夫差更加骄横,认为只要最后压服晋国就可取得中原霸权,于是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在公元前482年七月七日到黄池会盟。两年很快过去了,夫差准备践约黄池之盟。这年,吴国因用越国“拣择精粟而蒸”的越粟做种子,导致农业歉收,但夫差还是决定兴师北征以与齐晋争霸中原。行前,夫差对太子友提出应防备越国乘虚而入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中原霸权唾手可得,不可坐失良机。因此自率精兵三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一万人留守姑苏。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觉得吴国师出国空,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勾践遂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到吴军完全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之后才行动。

在公元前482年六月十二日前后,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其中包括熟悉水战的士兵两千人,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地位较高的近卫军六千人,各类管理技术军官一千人,兵分两路攻打吴国,一路由范蠡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等为先锋,勾践自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进攻。他感到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五千人出战,击败越先头部队,更加骄傲轻敌。二十二日,勾践主力到达,发起猛攻,将吴军包围聚歼,并俘虏太子友等。接着挥师进入姑苏,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国的船只。

此时夫差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唯恐影响争霸,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以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士威胁晋国让步,终于勉强做了霸主,然后急忙回国。但是由于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夫差感到反击越军没有把握,便派人向越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允许和议,撤兵回国,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

夫差向越求和后,由于征战连年,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一时无力反击,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而越国却利用缴获的资财充实了自己,提高了战胜吴国的信心。

黄池之会后又过了几年,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空前干旱和饥荒,市无粮米,民怨沸腾。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战争准备后,包括对越国老百姓做了特别成功的战争动员。对此《国语》有生动的记载:

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召来大家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而无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以致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妻子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于是,勾践在三月率军出征,进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吴军在北,越军在南,双方隔水对阵。黄昏时,勾践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乘机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越军乘胜扩大战果,挥兵猛追,吴军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占据所到之地,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

公元前475年,吴国这年又是灾年,越军趁机再度动员,大举伐吴。此时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夫差离开姑苏城,在没溪整顿队伍,据溪而守。范蠡率领越人舟师,绕道太湖横山包围吴军侧背,展开攻击。吴国上军猛将胥门巢在战斗中阵亡,中下两军更加动荡,吴王夫差和王孙雒等见势不利,无力挽回颓势,只得收兵,向国都姑苏城撤退。越军渡过没溪,斗志昂扬,坐着船乘胜猛追吴军,一直打到姑苏城墙的水门外,吴下军奉命停下来,再度与越人接战。经过反复搏斗,下军将领王子姑曹(是夫差的另一个儿子)战死。

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军退守姑苏,姑苏城是当年伍子胥在吴王阖闾时代修筑的,叫做吴王阖闾大城,周围四十七里,水陆城门十六个,在列国中是很大的了,异常坚固巍峨,内外两重城墙———内层城墙围起的面积很小,是王宫所在的内城。姑苏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企图困毙吴军。吴军被围于姑苏达三个年头之久,械尽粮绝,路有死尸,巷多哭声。终于势穷力竭,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夫差率众突围逃到姑苏台上,但旋即又被包围。越王紧随赶到,围山三层,跟当初吴王在会稽山围勾践一样了。夫差没办法了,企图仿效勾践当年之故伎,卑辞求和,也向越国请和。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像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当即说:“君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多年,为了什么?现在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王孙雒说:“往日是上天把越赐予你吴国,你们不要,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一再哀求。范蠡说:“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了,请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王孙雒流着眼泪而去。于是范蠡擂鼓发号施令,指挥三千越军攻上姑苏山,俘获了吴王夫差。

另一种说法是,勾践明白此时的夫差已非二十年前的夫差,为免纵敌贻患,勾践接受范蠡的建议,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但看着吴国使者王孙雒哭泣而去,心甚怜之,派人追上去说:“吾置王甬东,君百家。”(我把吴王封到浙江定海的舟山群岛,管理一百家民户吧。)吴王夫差闻讯苦笑一下,说:“吾老矣,不能侍奉君王了。”他谢绝了勾践的好意,随后以三层丝帕掩面(羞见先王和伍子胥于地下),绝望自杀。越王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伯嚭,尽有吴国土地。

勾践灭吴后,踌躇满志,仿效夫差的样子,经过夫差所开凿的邗沟,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号令中原各国,向周王室进献贡品以示尊崇;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终于圆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

越这时的领土已过淮水以北,与鲁国接壤,东面由今宁波出海,南自今绍兴诸暨以至温州,西面则达今江西鄱阳湖。从太湖到宁绍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史记·货殖列传》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zǐ紫)窳(yú庾)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是说,江淮以南包括太湖宁绍一带,依靠自然地理特别优厚的条件,人民生活是比较容易的。但“火耕而水耨”,生产力还是低下的。

勾践称霸后,越国迁都琅琊(今青岛市胶南琅琊镇)。《汉书·地理志》琅琊县下云:“琅琊,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越绝书》记载:“勾践徙都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吴越春秋》曰:“越王勾践二十五年,越王既已诛忠臣,霸于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山海经·海内东经》郭璞注云:“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峣特起,状如高台,此即琅琊台也,琅琊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水经·潍水注》也说:“琅琊,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琊。”勾践迁都琅琊之后,一方面成为中原霸主,另一方面继续侵夺附近小国土地,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土。今有绍兴学者认为,越王勾践迁都的琅琊,不是现在的山东胶南县的琅琊,而是江苏的连云港锦屏山。这是他们在对山东、江苏两省一百零二处战国城址、遗迹的实地考古调查后提出的一个新观点。

关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的问题,学术界始终存在两种观点:一为赞同说,二为质疑说。看来,这个课题有待专家的进一步解疑。

公元前465年,勾践逝世,子王鼫(shi,石)与即位。

吴越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

司马迁说,夏禹的功劳很大,疏导了九条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个九州都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后裔勾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能说勾践不贤能吗?这大概也有夏禹的遗风吧。

两千多年来,勾践的“胆剑”精神,一直激励越地后人图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