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民学概论
22160100000005

第5章 公民学的研究目的

公民学的发展,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作为一门在现代社会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的科学,公民学研究不仅会为民主政治建设,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经验,而且对于提升公民素质、培育良好品格起着推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有公正的社会制度,而且需要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公正的社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政治基础,具有善德的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基础。两者相互依存,公正的制度构建良性的社会结构,善良的公民是社会政治活动中的优秀主体。

一、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民主政治一直是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正义的制度作支撑。正义的制度是一种合乎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个人发展及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制度。正如罗尔斯所说:“政治的正义观念之首要焦点,便是基本制度的框架和应用于该框架的各种原则、标准和戒律,以及这些规范是如何表现在实现其理想的社会成员之品格和态度中的。”政治正义依托良好的制度提供普遍公正和持久稳定的生活秩序,而民主是实现政治正义的有力保障,因此,当前亟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形成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公民学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历史经验。通过对两千多年公民政治生活历史的研究,公民的概念、身份特征、角色定位以及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如何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等诸如此类基本问题都逐渐明晰。同时,对与公民学相关概念和范畴的探讨,如理性、正义、公正、服从、平等、自由、民主,有助于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公民品格等方面有较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此外,由于公民学发展历史悠久,自然会形成和积淀下来一些经典理论、典型范式,这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公民学、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自觉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性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观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在心理、情感、信息等诸多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指人的需要、人的活动、人的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前提条件、基本动力和协调力量。学习研究公民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公民学理论,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

公民品格、公民道德、公民素质等一系列问题是公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代社会,公民关心公共生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是以公民意识觉醒、公民素质提高为前提的。研究公民学,有助于塑造理性、智慧的公民,有助于启发公民觉悟,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当前,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在经济领域,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政治领域,注重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此外,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各得其所,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为培养好公民提供价值依据

公民学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学科。对于公民德性的研究始终贯穿公民学研究的始终。因为,是否具备良好的品格和较高的素质,微观上,影响着公民个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宏观上,影响着公民的政治生活,事关公民政治生存环境的优化以及社会历史进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一幕幕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都是由人民创造的。人们以其聪明才智和良好品德造福社会,对历史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研究公民学说,通过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有关公民德性的不同内涵,把握公民德性影响政治活动及历史进程的脉络,为新时期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好公民提供价值依据和借鉴。

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统治者的阶级属性不同,各个时期、不同国家对好公民的内涵规定及培养目标也不同。同时,随着历史的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好公民”的标准也发生着变化,有文明公民、高尚公民、责任公民、合格公民、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简称为“四有公民”。等诸多提法。具体而言,例如,进入20世纪之后,英国明确提出培养好公民。20世纪上半叶,官方所需要的品质主要是温顺听话,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义务。1910年教育委员会对“好公民”的定义是具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恪守各种制度、行为无私、谦逊等。1918年,世界国家联盟在英国成立,其下属的一个教育协会不久就提出将培养“世界公民”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20世纪下半叶,移民潮的涌入迅速将英国转变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此时,“好公民”的品质就涉及在一个多人种的多元社会中正确认识自身责任的问题。总之,英国公民培养目标为:培养忠诚且有责任感的好公民。具体来讲,公民应对国家忠诚、恪守各种制度、行为无私而谦逊等。在美国,目标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主要内含是指要承认他人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的责任,遵守各种规则,信守诺言的责任,政府要求所有公民必须学习公民和政府课,要求公民要爱国,要有责任感。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都挂有国旗。每天上第一节课之前,儿童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起立,右手置于胸前,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并背诵忠诚国旗的誓言:“我宣誓要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这个国家不可分裂,并给所有的人自由和公正。”通过这种形式,熏陶和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公民要有同情心,要诚实、正直,并且要注重礼仪。此外,法国推出公民资格教育,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其主旨是塑造公民的共和思想和民族精神。德国提出培养具有爱国心和高尚人格的公民。澳大利亚推出培养高尚的公民。归纳起来,总体上,好公民是具有理性的公民,是具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是具有民主意识、自由精神,能为社会整体利益而献身的公民。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今天,培养好公民格外受到人们关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培养明权尽责的好公民。明权尽责的公民是集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为一体的,明确所享有的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当代,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明权尽责的好公民,一方面应该具有正确的权利意识,明确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懂得如何实现、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明确公民整体的权利所在。另一方面,公民应具有责任意识,并自觉履行责任。公民要持积极、认真的态度,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事业、人民利益,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公民要具有公共责任感及公德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爱护公共卫生环境,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人人争当明权尽责的好公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