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03

第3章 生命之重情感体验

不论我们是一株草,还是一株牡丹;不论我们是搏击长空的矫健雄鹰,还是栖息于屋檐下的敏捷家燕;不论我们天生俏丽,还是平淡无奇;不论我们天赋奇高,还是禀赋缺陷,我们都需要能平静地欣赏太阳月亮、山河大地、朝霞晚霞、风霜雨雪。生命本身就是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体验与享受,对我们的生命是一种莫大的浪费。懂得体验生命的人,才真正懂得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情感是人生的一个基本内容,没有情感就构不成人生,人的情感是以其生物存在为基础的,但又是超越生物的,是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的表现。人生而有情。当你呱呱坠地,甚至还来不及睁开双眼,你就用你的第一声啼哭表达了你对这个世界的情感。虽然双目未开,但是你的小嘴会噙着母亲送来的乳头,生而知之地吸食着母亲的乳汁,母亲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你爱的对象。以后,在父母的养育下,在亲友的关爱下,你不断成长。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自然,你的经历越广、见识越多,你的情感就越丰富深厚。当你走到生命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会惊奇地发现,以你微小之躯、短暂一生,竟容纳了这么多的喜怒哀乐、盛衰荣辱,并在你的生命中建造了一个不可言喻的情感世界。

情感是人对世界的感受。人作为高等脊椎动物,会自然地感受着世界的冷暖、饥饱、爱憎、安危。但是,人不只是一个自然的生物,他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的、理性的生物。因此,人不只是自然地(被动地)感受着世界;他同时还社会地、理性地(主动地)理解、分析和批判世界,他的感受必然加入了他的社会意识、理性原则、个人情趣和人生理想。一个单纯的动物,只能用自身物种的标准本能地感受(反应)外在刺激,它的情感(感受)是受“需要—满足”的因果关系决定的。当它的本能需要得到了满足,它就快乐而友好;否则,它就哀伤而敌对。人则不同,他能够超越自身物种的限制,即超越“需要—满足”的因果关系,自由地感受世界。雪天对于普通的恒温动物就意味着寒冷,但对于人却可能意味着明年的丰收,或意味着一个充满诗意的银色世界。正因为人能超越而自由地感受世界,所以,人的内心是丰富深厚的,并且构成了自我的情感世界。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染色剂”。大大小小的事件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每一件事情都可能伴随着喜怒哀乐的感受。而不同感受又影响我们处理每一件事的方法、态度等方面,这些体验就是情感。

一个人的内心究竟有多少种情感?中国古代将人的自然情感概括为“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指:生、死、耳(听)、目(看)、口(说)、鼻(闻)。这只是对人类情感大概的、笼统的划分。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的差异和微妙,甚至可能是最亲近的人也难以交流,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也难以把握的。而且,情感的差异和微妙,会伴随着个人的经历、知识的丰富、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加深。美学家朱光潜就曾经这样感叹:“可是一阵清风吹来,你不能在你最亲爱的人的眼光里发现突然在你心中涌现的那一点灵感,你不能把莎士比亚的佳妙处捧献你的母亲,你也不能使你的妻子也觉得东墙角的一枝花影,比西墙角的一枝花影意味更加深永。”情感的差异和微妙,产生了人们的心灵隔阂和自我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感日益普遍、沉重,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扩大和加深了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差异和感受。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变的,情感的变化就像是身心健康状态的晴雨表,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自然的心态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变化并掌握调节情感的要领,从而扩展情感视野,深化情感意识,增强爱的信念和自觉。

喜怒哀乐是怎么一回事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喜庆的事情就会喜上眉梢;遇到生气的事情就会愤怒无比;遇到伤心的事情就会悲哀连连;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开心快乐……其实,这一切都要归属于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人类最熟悉、体会最深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的反应,而喜怒哀乐是最基本的情感体验状态,每个人都在反复体验着这些情感,那么情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的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它是个体感受并认识到刺激后而产生的身心激动反应。何谓刺激事件?此处所说的刺激事件不仅指来自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诸如,看见一只色彩斑斓的蜘蛛,听到一句滑稽的话,一声婴儿的啼哭,等等),而且还包括来自个体内部环境的生理上的刺激。具体而言,胃痛或牙痛、饥饿干渴、气喘心跳等属于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而想到度假、想到考试、想到恋人、想到去世的朋友等则属于来自内心的刺激,它们都会引起人的情感反应。

个体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比如,一种气味,淡淡的,你嗅到后并无异样感受,如果飘来一阵你喜欢吃的水果的味道,这种香味让你感到愉悦。但是,另一种你不喜欢吃的水果散发阵阵气味,你闻到后则会感到难受,这些都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感体验。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高兴”“我现在很懊悔”“昨天那件事情让我感到很难过”……情感是我们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体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然而,我们的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我们的信念、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使自己产生不愉快的情感认知,则可借助药物来改变身体状况。但是我们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就像我们的坏习惯一样,都具有自我损害的特性,而又难以改变。这正是情感不易控制的真正原因。情感是人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凡是符合人的需要或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情感,也叫正面的情感。饥肠辘辘的人得到一个面包会满意,渴望知识的人得到一本有价值的书会欣喜若狂。与此相反,凡是不符合或妨碍某些需要满足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感,或叫负面的情感。如失去亲人会感到悲痛,工作失误会令人烦恼。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成就需要,一旦失败就会失望。

当需要得到满足时情感就表现为喜。喜是一种愉快、高兴的情感表现,由于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可不再为之操劳、奔波和烦心,因而安宁、愉快、喜悦的心情便自然流露出来。此外,人的情绪还明显受到个性倾向的制约。凡与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相符合的事物都会产生愉快、满足和喜悦的情绪与情感,表现出欢迎、接纳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失望、不安、厌恶等不良情绪并拒绝、抵制与此相关的事物。人为了生存除了必须得到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外,还需要精神生活条件,如学习、劳动、文化娱乐、贡献等。因此,凡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时,人就会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反之,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表现出愁、忧、怒的消极情感。

《红楼梦》中,林黛玉虽寄人篱下,免不了敏感多疑,但她对宝玉痴心一片,期望得到宝玉的爱,希望能与宝玉成亲。一天,她无意中听到丫头雪雁在与紫鹃说悄悄话,雪雁轻轻告诉紫鹃“宝玉定亲了”。听罢,黛玉便感到头晕目眩,脸色苍白,好像被谁掷在大海里一般,跌跌撞撞回到了潇湘馆,从此一病不起,一日重似一日,太医治疗,全无效果。又一天,黛玉在昏睡中又听得雪雁与诗书在门外闲聊,说的又是宝玉的亲事,她俩说,宝玉没有定亲,老太太心里已经有了人了,这个人是“亲上加亲,就在园中住着”。黛玉心里寻思,这个“亲上加亲,就在园中住着”的人,莫不是自己吧,顿时心神觉得清爽了许多,病竟渐渐地好了。黛玉这一前一后截然不同的状态,正是情感需要满足与否的情绪反应。

由此可见,情感内在地受到需要的影响,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除了需要内在地影响人的情感体验,还有认知。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刺激情景作出各种判断评价,确定什么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什么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不仅同一事物所处的情景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情景,因为需要不同,知识经验不足,或认识的角度不同,都有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样是80分的成绩,有人遗憾,有人满意。

情感与健康

情感与健康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情感可以防病、治病,有益于健康。不良的情感可以致病,甚至可以致死,损害健康。

愉快而平稳的情感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力。

愉快的情感能使整个躯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据说,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在年轻时由于工作紧张,神经失调,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医生给他作了详细检查,没有开药方,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琢磨,觉得有道理。从此以后,他经常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并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后,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以保持心情愉快,结果活了76岁,为科学事业做出很大贡献。有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平时都非常愉快,并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融洽、精神上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达观快乐的积极情感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杰·列文甚至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此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真诚的笑,确能感染别人,消除隔阂。来了陌生人,相视一笑,即可握手言欢;打扰、伤害了别人,歉然一笑,便能得到谅解。一个面孔阴郁、从来不笑的人,很难说心理是健康的。无怪乎莎士比亚说:“如果你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白活了。”

有个岛上生活着一个未开化的民族部落。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桩杀人案。村里的人相信巫师,为了查清罪犯,就请来了一名巫师。巫师心里嘀咕,如果查不出凶手,谁还会相信自己的魔法呢?于是,他让所有的嫌疑分子都喝了“法液”———一种有一定毒性但并不致毒死人的液体,并告诉他们,这种“法液”只对杀人凶手起作用,无辜的人不会有事。清白的人,坚信“法液”不会伤害自己,大胆地喝下去,都安然无恙。但是真正的凶手却陷入绝望之中,由于心存恐惧,“法液”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没有多久就死去了。

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积极的情感状态可以增强人的抵抗力,消极的情感状态则会对身体构成伤害。我国古代就有“内伤七情”之说,认为当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过度时,就会使人产生生理疾病。

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愤怒、憎恨、悲愁、焦虑、恐惧、苦闷、不安、沮丧、忧伤、嫉妒、耻辱、痛苦、不满等。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的特征,消极情感体验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是集体为适应环境而做出的必要反应,能动员集体的潜在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人体心理的不良紧张状态,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过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内分泌腺,使人体失去身心平衡,从而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各种消极情感中,困扰人们的主要有紧张、焦虑、烦躁、对抗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遇到更多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因此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这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