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10

第10章 求同存异展现自我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旅途。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灿烂的鲜花,也有密布的荆棘。在这旅途上每个人都会遭受挫折,生命的价值就是坚强地闯过挫折,冲出坎坷!你跌倒了,不要乞求别人把你扶起;你失去了,不要乞求别人替你找回。大学的情感体验就是这样。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去接受风雨的洗礼;为了实现人生的夙愿,我们要去迎接春风和朝阳。虽然我们并不坚强的翅膀也许会受伤,但我们一定要飞向远方,去感悟情感的真谛,谱写生命的乐章!

情感体验之于大学生,就如盐之于佳肴,一道佳肴的出炉过程必须要有盐这一看似简单却最有效的调味品,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当然,有高明的厨师可以找到盐的替代品,但那只能是替代品,永远没有办法达到盐本真的效果,但是,盐放多了既达不到营养的效果,还可能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如何放盐,何时放盐,放多少,都是需要生活经验去弥补和认真思考的事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让大学生好奇而期盼,他们渴望通过情感体验感受生活、获取希望和证明自己,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认清楚两个问题:我是谁?情感体验又是什么?换言之:大学生具备了哪些特点才成为大学生?情感体验在大学阶段具有何种特征?只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大学生才能真正在情感体验中感受美好的大学生活。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阶段,我们在承认它与人生其他历史时期有相似之处的同时,又不得不注意,在这一时期,人们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也许又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特点我们可以从横纵两方面来考察。所谓横,是指当今的大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表现出与以往其他任何时期的大学生所不同的特征;所谓纵,是指人们在大学时期所表现出与其他时期诸如儿童时期、老年时期所不同的特征,一横一纵的对比,便为我们勾勒出较为清晰的大学人生画卷。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如下变化。

时代变迁中大学生的新特点

第一,由个性单一状态转化为个性解放状态。过去的大学生由于社会原因,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比较单一,往往过于泛政治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主要有如下三种表现:一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国际经济、政治的合作与竞争,国内改革开放30多年的深刻变革,都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经受着剧烈地冲击,他们不再单纯地认为唯有书本和课堂才是正确有价值的,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整个世界更加关注,也更加有自己的看法,这其中有进步之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把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行为选择的判断依据,他们更为关注与自身利益切身相关的事情,而对与自身利益不太相关的社会事务缺乏热情;二是自我意识充分发展,独立自主意识强,但个人主义倾向突出,同时还有依赖性。一方面,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肌体能力和心理能力去应对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够以成人的姿态被人们接受和认可;但另一方面,现实却让他们遭受着或大或小的挫折,从而使他们明白,他们还无法完全单独承担一些事情,他们的个性特征中表现着矛盾而犹豫的依赖性;三是具有开放性,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强,勇于创新,但情绪变化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当今社会本身就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因此,处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们更具有一种开放性,他们对新事物能够用一种包容和适应的心态去面对,进而激发他们自己去创造新事物的欲望。但是,也正因为环境的多变,造就了大学生性格和情绪的不稳定,使得他们在展现个性的同时,缺乏对某一事物和实践的持续关注及稳定性。

第二,信息量较为匮乏到信息量丰富的转变。信息获取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元化和信息工具的普及化为大学生大量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正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用“轰炸”一词来形容当代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所接受的程度似乎也并不为过。过往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无外乎书籍(多数还是课本)、广播和课堂的传授。但是现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运用,信息传达渠道愈发畅通,传统媒体也在新形势下采取新的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这无疑让当代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信息化的世界里遨游。

第三,由过去的政治化服从向如今的去政治化的叛逆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甚至是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青年学生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在影视作品和媒体宣传中对大学生的形象展示都是统一的,那就是:身穿或蓝黑的中山装或改良的绿色军装,脚踏解放鞋,带着古老的黑边眼镜,永远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沉思状,当他们抬起头时,必然是用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那似乎极其光明的远方,此时,他的胳膊下一定会夹着一本很厚的书。当然这一形象的刻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和那个时代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阶级斗争上时,想要去掉身上的政治化,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但当时间的列车行进至21世纪的时候,我们发现,给当代的大学生像之前那样描述一幅肖像同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社会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发展时,青年学生的政治化也逐渐退去,这一方面让青年学生有了更真实、更广泛的政治自由,他们不必为说错一句话、写错一个字而背负沉重的政治包袱,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但另一方面,这种去政治化的叛逆特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同样的明显: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于他们而言,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只要是关乎个人的,他们就会积极争取,但关乎国家、社会,与他们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事情,他们很难表现出青年人应有的热情。

第四,大学生的实践感知力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更强。也就是说,不论是当代的大学生还是以前的大学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从形式上看来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均是以理论讲述和课堂灌输为主的。但不同的是,以往的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和老师讲的书本内容不同的问题时,他们更愿意选择相信老师所讲、书本所言。但是当代大学生却更愿意选择显示所现,这直接导致了在意念的升华的过程中,过往的大学生更“唯书”,而当代的大学生更“唯实”。这种转变给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可谓“泾渭分明”:他们比过往的大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因为他们的所思所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更容易摆脱过往经验的不良束缚,更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寻常”,但也正因为如此,社会和人群通常会对他们的某些行为产生怀疑和不解,因为他们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不愿意也不能够遵守规范、无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群体,这为他们的社会活动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一部分人成功的同时,更多的人不得不面对被现实击碎梦想的现状。

第五,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视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文化认知的视角,无非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外来文化的判断。很明显,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影响,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或根本无法接触到外来的先进文化,极少的外来文化也被更多地用于为政治服务,语言、风俗习惯、影视作品、体育运动等文化表现形式更多地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表现,在那一时期的青年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对其的熏染,当然这种熏染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他们思想上的正统和传承,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接触了外来文化,他们乐衷于将这种外来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在某些文化表现方面,他们选择了外来的“舶来品”,哈韩、哈日、圣诞节、情人节逐渐占据了文化潮流相当的比重,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先进文化的优势,但是有一种担心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那就是这种外来文化会不会全面而彻底地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教化和影响究竟还有多少?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转变虽然对传统文化有着猛烈的冲击,但终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于当代大学生有着更强大和更本质的影响,学者们继续着他们的担心,但他们担心出现的局面还是未像他们所预言的那样地发生。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发展

大学生与其人生过程中的其他时期纵向比较,具备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第一,矛盾。这种矛盾的原因和体现是多方面的,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调。一是自认为成熟的心理与身体机能没有完全成熟的矛盾。大学生多是已经进入青春期又刚刚脱离父母的年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地去处理和判断一些事物,当他们也确实独立完成了一些棘手的事情之后,在心理上他们觉得自己足够成熟,但是身体上的不成熟导致其在判断力和分析力上存在着必然的缺陷。加之社会关系的不足使得他们更多的时候,其实是在被迫和无奈之中度过的。当这种困难到了他们承受的底线时,他们不得不矛盾地放弃自己已然成熟这一想法,转而向他人求助。二是书本和现实总是不符。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第二个矛盾抉择便是:我到底应该听书本的,还是相信现实,明明书本上说“诚信是金”,可为什么我走出校门就因为相信别人而被骗。如果将这一问题继续深入研究,那就演变成了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到底如何弥补的问题。

第二,期盼。如果说矛盾的心理更多是与“之前”的“我”相比而产生的话。那期盼的心理则更多的是与“之后”的“我”相比较而产生。人从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期盼,但这种好奇和期盼,更多的是人性本能的驱使,他更多的是为了获取这个生活环境的信息,是为了完善“人”的特质,但是到了大学生阶段的期盼,无论是其驱动力还是最终目的,都展现了不一样的特点。大学生的期盼更多地关注了自身的发展,他们的期盼更多地可以解释为憧憬和对未来的向往。而他们最终所期盼的也现实地表现为我会获得何种生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婴儿初见汽车时,他的期盼和好奇主要来自其对这一行走铁怪的未知,而大学生看到一辆汽车,特别是一辆名贵豪车时,他的期盼来自于我何时能拥有一辆这样的车。在这种期盼心理的驱使下,大学生会为之而产生各种具体的行动。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叹:到底是年轻人,就是能干。因为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在这一时期特有的而又异常强大的期盼心理,就必须不断地奋斗。

第三,热情。与婴幼儿、少年、中老年时期相比,青年大学生的热情程度无疑是最高的。婴幼儿和少年时期显然不具备达到热情的能力,而中老年时期又缺乏关注热情的积极态度,而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具备了这种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世界的热情,大学生愿意用全新的思想和方式去认识和改变世界,也更容易接受这个世界。二是对他人的热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但也让他们在交往中表现得更为敏感。三是对自己的热情。大学生愿意反思自己的过去,也更愿意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源于他们对生活和自我的热爱。

通过横、纵比较后,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新”特点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这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既不能为积极影响而欢呼过度,更不必为负面影响而忧心忡忡,只要把握得当,达到最终的目的才是我们最终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