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宁夏
22158300000002

第2章 塞上明珠宁夏(代序)

张灵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边睡,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里,鄂尔多斯台地与绿色盆地共存,浩浩大漠与滔滔黄河同在,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西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放异彩……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塞上明珠”的宁夏。

塞上江南久有名

宁夏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而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实际上指的是贺兰山下、黄河两岸平坦而富饶的宁夏平原。宁夏平原依山顺水,呈狭长的枣核状。首府银川坐落于平原中部,西部是巍峨壮丽的贺兰山,北部是工业煤城石嘴山市,东部是鄂尔多斯台地,南部是黄土高原上的西海固,六盘山耸立在宁夏的南端。

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套地,在此戍边。汉武帝也曾迁移中原数十万贫民、田卒到宁夏戍边屯垦。两汉盛世,宁夏出现了“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九百多年前,以宁夏平原为中心的西夏王国,便是凭借黄河灌溉之利资其富强,与宋、辽、金鼎足而立并创造了灿烂的西夏文化。至今,贺兰山东麓还留有西夏时开挖的“昊王渠”遗址。

宁夏历朝历代都重视水利的开发,平原上处处留有时代的印记:秦渠、汉延渠、汉渠、唐徕渠,以及唐代修的七星渠、光禄渠。元初,忽必烈亲派郭守敬(著名古代科学家)来宁夏主持渠道的整建;清康熙、雍正年间又新辟大清、惠农等渠。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后,灌溉农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经过疏浚整修,千百条古渠道得到新生,又开挖了西干渠、东干渠等新的渠道。新建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固海扬黄水利工程和盐环定水利工程,把黄河水送上高山。河水流进了宁夏南部的黄土丘陵,干早了千年的土地变成了草茂粮丰的水浇田。如今,宁夏的引黄灌溉土地由1957年的192万亩增加到668万亩;正在实施的“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还将开发土地200万亩,再造一个灌区。

两千年的引黄灌溉,给宁夏带来了富饶,也生出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河带晴光”、“长渠流润”、“西桥柳色”、“南麓果园”、“连湖渔歌”等就都和黄河水有关。在青铜峡河口西岸,有西夏人建造的一片白色喇嘛塔。白塔按一、三、五、七、九的奇数排列,呈三角形,共108座,当地人称它为“一百零八塔”,是中国最大的喇嘛塔群。

宁夏平原南部的银南地区,土地肥沃,排灌畅通,旱涝保收,是宁夏的主要产粮基地;灵盐台地上草场辽阔,是放牧滩羊和沙毛山羊的天然牧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而石膏和天然气的储量更是令世界惊叹。特殊的地理地貌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物产。中外闻名的沙坡头风景区坐落在这里。在沙坡头,人们可以欣赏到“长河大漠”的壮丽景观。

因岳飞《满江红》词中一句“踏破贺兰山网”而闻名中华的贺兰山,耸立在宁夏的西端。在古代,它是阻挡匈奴进犯中原的边墙;今天,它是抵挡西伯利亚寒流和腾格里流沙的天然屏障。当地人把贺兰山称作是“宝疙瘩”。山上林草丰美,泉水清例,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都曾在这一带放牧狩猎,山里巨大的石壁上留下了他们神秘的岩画。山顶上,存留着数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和古树化石;山沟里埋藏着蓝褐色的贺兰石,是“宁夏五宝”中蓝宝—贺兰砚的制作材料。在滚钟口,有二十多处相互连接的西夏建筑院落遗址。在贺兰山东麓,占地50平方公里的西夏王陵星罗棋布,异常壮观,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金字塔”。贺兰山的地下矿藏丰富,煤炭储量大,品种全,特别是汝箕沟出产的“太西煤”更是驰名中外。在煤炭工业的基础上,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已经发展成为煤炭、电力、钢铁、陶瓷、建材、高耗能产品生产的工业城市。

六盘山位于宁夏最南端。这里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有战国长城,有汉代萧关,有久负盛名的径源老龙潭,有成吉思汗的避暑行宫遗址凉殿峡。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在这里结束了他辉煌的伟业。六盘山也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当地政府在山上修建了长征纪念亭,刻上了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美丽的宁夏,是黄河母亲的宠儿,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之一。灵武“水洞沟遗址”就是举世闻名的原始文化遗址。

1919年,一位名叫肯特的比利时神父,走到灵武县横城的水洞沟村,发现一处断崖上有奇异的现象。结果,他找到了一个披毛犀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片。这个发现,揭开了“宁夏人”的历史。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发掘,他找到了崖壁上留存的灰烬、化石和重达30公斤的石器,经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三万年左右。他首先在国外公布了这一消息。“水洞沟文化”比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要早一万多年。这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中上游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

在宁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以“夏”为名的王国。公元407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辖宁夏、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据说,银川城北的海宝塔,也叫赫宝塔,就是赫连勃勃当年修建的。

另一个“大夏”国,是由青藏高原迁到宁夏的党项族于1038年建立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立为“大夏皇帝”,他下令创制西夏文字,在兴庆府——今银川市修建都城。西夏国的疆域包括今宁夏、甘肃、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面积约八十三万平方公里,曾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西夏兴佛教,在兴庆府修建了承天寺塔,后人称之为西塔,至今仍屹立于银川城内。1227年,西夏王国被横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铁骑毁灭了,只在贺兰山东麓留下了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还有人们如看“天书”的西夏文字。

正是由于这块土地上曾出现过两个“夏”王国,元朝才设“宁夏行中书省”。这是“宁夏”二字在历史上使用之始,大概是取西夏地区安宁之意,这一名称一直延用至今。宁夏自古就是边塞要地,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战国时起,秦、汉、隋、明几个朝代都曾在宁夏修筑过长城。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代修筑的长城达1500多公里,有人称它是一座“长城博物馆”。其中最古老、保存较完整的长城,是固原城西北的战国秦长城,至今还能看到敌台、壕堑和方型城障。明长城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的长城。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是灵武水洞沟附近的一段长城。这里的土质呈紫色,有人称它为“紫塞”。

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界,有一段就是经宁夏固原到达西域的。据史书记载,西汉时,西域月支国使节沿这条路来到今固原地区,会见了正在固原的汉武帝。固原境内的萧关就是这条路上过长城、到西域的一个重要关口。1985年,在固原南郊发现了北魏李贤墓,在出土文物中,找到了珍贵的波斯银币和波斯鉴金人物铜瓶、金戒指、玻璃碗。尤其是那些造型逼真的波斯武士俑,更是“丝绸之路”留下的极好物证。

位于固原西北的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靓丽的文化瑰宝。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早期造像与云岗、敦煌的早期造像风格相似。和敦煌石窟一样,唐代是须弥山石窟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第五窟,有一高达20米的弥勒坐佛,它比云岗、龙门最大的造像还大,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须弥山石窟还有唐、宋、西夏、金、明代的题记和石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丝绸之路”,也是古代宁夏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当年,汉武帝曾六次驱马击剑,跨过固原萧关,前往巡视边塞。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从这条道来到灵武,会见了回鹊、突厥等少数民族。在灵武,他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并下令刻在石头上。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经此道进灵武,登基称帝,打回中原。1271年,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意大利出发,经过帕米尔高原到元朝上都,就曾途经宁夏,并在《游记》中记下了在宁夏的所见所闻。

回汉各族人民的家园

古代宁夏就是一个多民族互相交往和融合的地区,汉、羌、戎、蒙古等各族人都曾生活在这里。元时,来自西域的穆斯林大批进人中国,宁夏回族的先辈开始落居于这块土地。从此,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又赋予了新的民族色彩。

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区,回族人口达一百八十多万,他们大部分集中居住在南部山区以及灵武、同心、吴忠、青铜峡、平罗、贺兰等地,他们和汉、壮、满、蒙古族共35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六百多年的生存、发展,宁夏的回族习惯了以汉语、汉字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但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他们诵读的经书大都是阿拉伯文。

在文化、经济生活,特别是风俗习惯上,回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清真寺是回族伊斯兰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宁夏山川城乡分布着数千座清真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银川南关大寺、银川中寺以及明清所建的同心清真寺、韦州清真大寺和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每天清晨五点,人们都可以听见清真寺里传出召唤人上寺礼拜的唱经声。回族热情好客,温顺善良,善于经商。同心回族皮毛、发菜、木材市场和吴忠涝河桥清真牛羊肉市场都闻名西北。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从此,宁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回汉等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使宁夏——这颗塞上明珠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宁夏的农业走进了全国先进行列,宁夏的工业从无到有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宁夏的出口创汇产品发展到三百多种,宁夏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最能体现宁夏变化的是首府银川。这里街道宽阔,建筑新颖,蓝天绿树,繁花争艳。市中心的古建筑钟鼓楼、玉皇阁和现代化建筑、阿拉伯风格的建筑遥相辉映,新建的大型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国内外宾客前来宁夏观光游览,开展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

塞上宁夏就像银川民族团结碑上那只银光闪闪的凤凰,在灿烂的新世纪振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