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走宁夏
22158300000010

第10章 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

陈育宁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段,一条主要的线路经过今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早在先秦,固原地区已成为中原通往西域交通道上的主要经过地区。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假托流传已久的周穆王西游的故事,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商队西行贸易的情景。《穆天子传》卷一说:“天子北征,乃绝漳水,……至于新山之下,……北循淖沱之阳,……乃绝喻之登,……至于焉居禺知之平。”据今人考证,这一路线是从长安出发,过秦汉时的长水(漳水),历新山(在今宁夏径源县东南)、径水,经过喻(今宁夏固原县南部)、焉居(今甘肃武威以东地区),最后抵达中亚的吉尔吉斯。这一记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行的中西交通线经过宁夏固原地区,其线路与丝绸之路的走向完全相同。

丝绸之路大体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中段的一部分约四千余公里在中国境内。它的东段,即长安至河西,在汉、魏时期有南、北、中三条路径。经固原地区的北路在今宁夏境内近200公里,路程较为捷短,平坦易行,开辟的时间比南路、中路要早,是秦汉时期由长安到河西的主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形成后东段最佳路线。

丝绸之路的开通,给汉武帝巡视安定郡创造了有利的交通条件。安定郡为汉防御匈奴的西北重镇,治所高平县(今固原县城)。据载,汉武帝巡视北边,向匈奴炫耀军威,曾6次到过安定郡。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第一次出巡,西巡陇山,登峻恫山,北出萧关,到达固原一带,随从“数万骑”。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汉武帝再度西行,下令修通“回中道”,即南起回中,经萧关,北抵安定,开通了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当时,随着丝路的开通和西汉政府对北部边防的重视,高平(今固原县)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

东汉时期,高平因地势险要,控扼交通,遂有“天下第一城”之称。建武八年(32年)夏,光武帝刘秀征魄嚣,从洛阳出发,取道长安、漆县至高平。为了配合刘秀的军事行动,河西太守窦融率步骑兵数万,轴重车五千余辆,从今甘肃景泰、靖远,宁夏海原到固原,在高平与刘秀会师。他们的行军路线相连接,正是丝路东段北路的走向。可知当时这条交通线已成为可供大批人马、轴重通行的大道。

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使节、客商、僧侣来中国者络绎不绝,高平镇(正光五年即524年改称原州)一直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北魏正光年间(520一528年),高平起义领袖万侯丑奴称帝,截获厌哒国经高平的使者及朝贡北魏的一只狮子,称神兽元年(528年)。从波斯运一只狮子至高平,路程长达万余里,且要有笼和车,没有通畅的大道是不行的。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商贸和文化往来空前繁荣。唐代的释传制度更趋完善,由长安横贯西北的规模宏大的骚道,即“丝绸之路”直通西域各国,为当时全国骚道之首。唐代每巧公里设一骤,设骚长一人,并按忙闲程度分六等配备骤马数额。骤站除传递公文、信函外,还要运送各级官吏、中外使节。唐代宁夏境内的释道,规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长安至凉州经过原州的北路,它在今宁夏境内经固原、海原二县约140多公里,沿线道路平坦,多数地段沿径水、蔚茹水而行。这条骤道因经萧关—西汉时在今固原所设的通往西域道上的名关,所以这条大道又被称为“萧关道”。唐代的不少诗人都留下了他们途经萧关道所写的诗句,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猴多”(卢照邻);“萧关逢猴骑,都护在燕然”(王维);“蝉鸣桑树间,八月萧关道”(王昌龄)等,描绘了这条大道上的见闻和风光。

唐末至五代,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丝绸之路凉州以东的传统道路被迫中断。大中年间(847一86(〕年),张义潮收复河西走廊,由长安至河西的传统通道复通,而宁夏境内的路线不再经原州向西,而是经灵州(今宁夏灵武)向西,即由今青铜峡过黄河,经中卫到甘肃武威,或经今银川,西越贺兰山,从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至凉州或肃州(今甘肃酒泉)。五代至北宋初期,经灵州通西域的道路一直畅通不衰。西夏占据灵州及河西走廊以后,宋朝与西域的往来避开河西走廊,或由北方经靴靶草地,或由南部经青海湖。元初在固原开辟了新的路线,即由原来长安至凉州的北路行至瓦亭(今固原县南)后,西越六盘山,然后经今隆德县及甘肃的会宁、定西至兰州。这条新线出现后,原来的北线不再使用,六盘山因此而成为东西交通的要道,大量军运车辆通行山上。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三个皇帝,都曾在六盘山驻桦或避署。元、明、清的陕甘骚道,都使用这条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