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盘山精神及其启示
周万佩
在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宁夏回汉各族人民,要实现继续解放思想、又好又快地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六盘山精神。
一、六盘山精神的孕育和形成
驰名中外的六盘山横跨宁夏、陕西、甘肃三省区,主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境内。这里峰峦叠嶂,山势险峻,草木葱茏,云海苍茫。古时的“六盘鸟道”,即为清代“固原八景”之一。该地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即发端于此,秦时设郡制入中原版图,汉唐时横跨欧亚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由此经过,宋元时范仲淹、成吉思汗曾在此驻军及筹谋军国大计。六盘山下的战国秦长城、萧关故道……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生在宁夏六盘山及周边地区的五起中共党史、军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驰名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使古老的六盘山再一次成为历史与现实的策源点和聚焦点,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六盘山精神。
(一)孕育六盘山精神的历史因素。第一个是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7日,继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近两个月之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甘支队),摆脱蒋介石围追堵截,开始北上抗日的征程中,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打开了通往陕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屏障。
第二个是红军西征。1936年5月18日,在红军东征会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即决定西征陕甘宁边界地区,团结抗日力量,扩大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创抗日新局面。1936年5月19日至11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西方野战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率领下,再一次来到宁夏六盘山周边地区。转战宁夏长达半年之久,先后攻占了固原、海原、西吉等部分地区和宁夏同心城、盐池县城、豫旺县城,建立了一大批地方基层政权。自此,盐池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随后又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第三个是长征胜利结束。继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于1936年10月9日在甘肃省会宁县会师,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方面军主力于六盘山附近今属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的最后会师,标志着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第四个是三军大会师。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和艰苦鏖战,1936年11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自创建以来历史上第一次会合在一起,即红一、二、四方面军首次会聚宁夏同心城。朱德评价为:“红军会集同心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第五个是宁夏战役。作为西征战役的组成部分,193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旨在消灭马鸿逵势力,占领整个宁夏,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促进西北抗日局面首先实现,推动全国抗日局面早日形成。实施这一战役计划,攻占当时相对富庶的宁夏地区,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宁夏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敌情变化和张国焘拖延等复杂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二)形成六盘山精神的历史过程。六盘山精神起源于毛泽东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5日至9日,毛泽东率领红军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经历了五天四夜的战斗历程。10月7日,在六盘山巅,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豪放无畏的诗人气魄,饱览六盘雄姿,回顾长征历程,憧憬革命未来,欣然作就《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961年9月应宁夏同志之瞩手书此词相赠。“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千古绝唱,点燃了革命的信念之火和精神之光,形成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教育和支撑了一代又一代后来人,更鼓舞和激励着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作为红军长征、西征战斗过的地区和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宁夏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和发扬六盘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色政权,坚持地下活动,聚集革命力量,历经14年艰苦卓绝斗争,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全国人民一道,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6日和12月,毛泽东主席分别向陕甘宁边区人民发了复电和题词,他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希望边区人民能“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些历史功绩的取得,是与宁夏人民艰苦斗争分不开的,更是与坚持和发扬伟大的六盘山精神分不开的。
二、六盘山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六盘山精神,是指包括六盘山人民在内的宁夏人民,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要素在内的主导性精神风貌,是发展区域经济社会精神动力的高度概括。六盘山精神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不懈奋斗、构建和谐、务实求变、艰苦创业”四个方面。
(一)不懈奋斗。红军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抱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念,为了实现全国抗日新局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在宁夏和六盘山地区进行了殊死搏斗。他们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硬是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开辟了新的抗日根据地,充分体现了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宁夏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六盘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矿产资源稀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宁夏各级政府和回汉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自治区九届党委带领下,满怀自信,勇于克难,敢于跨越,坚持加快推进“三化一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区战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两大基地”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材料工业基地),在工作中掀浪头,起浪花,咬定发展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万众一心,脱贫致富,初步改变了山川面貌,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展现了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构建和谐。在西征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同心,促成了红军的高度团结和统一指挥;按照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政策,宣传贯彻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宁夏开展对东北军的团结争取工作,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组织并开展了对埃德加·斯诺、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等国际友人的采访和医疗活动,通过他们向全世界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了红军,也宣传了宁夏,由此形成了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局面。
宁夏既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也是历史上一个不断移民和移民数量较大的地区。作为回汉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休戚与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以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为纽带,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促进、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共同家园而不懈努力,成为全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的民族自治区域之一。
(三)务实求变。红军长征途经六盘山和西征宁夏,是在错综复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瞬息万变的形势,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广大红军指战员贯彻“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发扬英勇作战精神,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审时度势,紧密配合,攻其薄弱,各个击破,取得了战役战斗的一系列胜利。但当敌情发生变化战局于我不利时,即放弃原定的作战计划,不打无把握之仗。在建设、改革时期,尤其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夏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务实苦干,自治区党委着眼于宁夏新的实践、新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重战略思维,着力实践创新,在攻坚克难中把握规律性,在开拓创新中体现时代性,在实现跨越中讲究科学性。针对宁夏实际,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发展后劲,改变山川面貌。位于六盘山区的彭阳县,各级领导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治穷致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干给一代看,形成了享誉区内外的“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
(四)艰苦创业。在红军西征的同时,陕甘宁省委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在宁夏部分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民主革命斗争,建立红色革命政权和地方武装,为宁夏的革命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中,宁夏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前哨和经济支柱,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努力生产、踊跃支前,增加了人民收入,有力地支援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经历了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宁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较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是由于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依靠广大人民长期苦干实干,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成为全国梯田化县和文化大县。
总之,六盘山精神的核心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六盘山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六盘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一个特定地域的一个侧面反映和具体展现,与包括六盘山地区在内的宁夏特有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质息息相关,是在几十年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六盘山精神,以不懈奋斗为立足点,以构建和谐、务实求变为核心,以艰苦创业为导向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展示了包括六盘山地区在内的宁夏人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大无畏气概,又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了当今时代宁夏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六盘山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相互辉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精神,饱含着理想主义激情、英雄主义气概、集体主义精神、乐观主义情怀。六盘山精神,是“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宁夏精神的源头活水;“三硬”作风、“三苦”精神、彭阳精神等是六盘山精神的分流余脉和延伸拓展,是六盘山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六盘山精神,是始终激励宁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始终激励宁夏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创业、敢于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六盘山精神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也无不如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繁衍不息,文明之光历久不衰,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华民族在秉承优秀文明传统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成果,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创造出世界现代文明的中国模式。
一种精神,唯有根基才会有生命力,唯有生命力才会有凝聚力。六盘山精神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当家作主、建设家园、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力量源泉。
宁夏是六盘山精神的孕育和发源地,宁夏回汉各族人民是六盘山精神的传播和继承者。六盘山因伟人的一首词作而扬名中外,六盘山精神是宁夏的宣传优势和地域品牌。六盘山精神是宁夏和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在全区特别是六盘山区人民中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是推动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六盘山精神依然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不竭源泉,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是加快宁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六盘山精神,就是要通过大力宣传六盘山及六盘山精神,召开全国或全区性研讨会,拍摄和编辑出版影视作品及图书画册,突出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中的宣传地位,使六盘山精神成为鼓舞宁夏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弘扬六盘山精神,就是要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目光关注宁夏,了解宁夏,支持宁夏,参与宁夏建设和发展,使六盘山精神成为宁夏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张形象名片。弘扬六盘山精神,就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不断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形成一大批以六盘山为形象标志的产业、企业或产品品牌。在六盘山生态圈建设、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以“六盘山”形象及品牌,参与全国的品牌竞争,形成自身品牌优势,使六盘山地域的各类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为宁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弘扬六盘山精神,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追求。弘扬六盘山精神,必须发扬党的政治优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六盘山精神,必须大力营造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干事创业,激励奋进激情,树立谋大事、创大业、只争朝夕求发展的雄心壮志和宏大气魄。弘扬六盘山精神,必须坚持和谐奋进,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六盘山精神,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方位、多角度、开放性思考,敢为人先,敢于和善于把地方经济放到全球、全国大格局中去谋划,培育特色,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固原市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