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从众心理,自主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设计过一个实验:他请了几个大学生自愿做他的实验对象。还有其他5个人是事先串通好了的假试者,即我们俗称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一样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但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试者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结果,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这就是所谓“从众心理”。生活中,要使一个人相信并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寻求认同。
有人调查闯红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十字路口,当对面红灯亮起时,有一位行人立即停止了前行的脚步。但当另一个行人若无其事地从他身边走过去时,也许犹豫了一下,也许根本没有犹豫,他也会立即紧紧跟上,然后,更多的人也会对红灯视而不见,心安理得地穿过马路。这也是人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从众心理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场合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一般的人参加会议,总是习惯性地往后面坐,似乎约定俗成前面一排就是领导或重要角色才能去坐。于是很多时候主持会议的人不得不下令最后几排的人统统坐前面来,否则会议室稀稀拉拉不像样子。还有我们常常会在街头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于是也耐不住好奇心去瞧瞧热闹,人越围越多。实际上可能只是有人摔了一跤,爬起来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却遭来围观、堵塞交通。
从众心理是一种随大流、不喜独立思考、盲目跟从的心态。具体到行为上,就是人云亦云、人为亦为。应该说,多数情况下,这种心理要么是不自信的表露,要么是自私自利的表露,是不需要、不健康甚至是相当有害的。
前面的几个例子就是如此,社会上的许多不文明现象,之所以根治不了,除了法律因素,就是因为人们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于是,处处可见违规违法的现象,而法又常常难以责众,毕竟要角角落落都管到,执法的成本太高,难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不要盲目地试图从顺从对方的角度影响对方。因为,任何人都不想听从奴隶的指挥以及顺从奴隶做事情,而是喜欢听从有权威的“专家”或者“专业”人士的建议、观点以及做法。
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在此这么讲,并不是让人们与众人唱反调,也不是要求他们非要与众人格格不入。而是正如史迈利·布蓝敦在他的著作中说的一样:“要适当程度地‘自爱’。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众人都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众人都赞同的观点才是科学的。”
所以,生活中人们会习惯性地效仿他人,进而失去了自我。从影响力的角度讲,当一个人失去自我,没有‘自爱’的时候,也便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征服自己,影响自己,进而更有效地影响他人。所以,当你试图影响他人成为自己的跟随者前,首先要成为自己的跟随者。身为著名指挥家的小泽征尔,便曾用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影响了评委。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了前三甲的争夺中。在决赛中,评委交给他一张乐谱,让他按照乐谱演奏。当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家演奏错了,便临时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一次,结果他发现仍然有不和谐的地方。
小泽征尔向评委提出了疑问,这时在场的权威且知名的评委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乐谱没有问题,是他的错觉,让他继续演奏,不用在乎这么多。面对众多国际知名的音乐权威人士,他一度怀疑过自己的判断,但考虑再三后,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地对评委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他的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即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郑重地宣布他在此次大赛中夺魁。事实上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后能否坚信自己的判断。
心理学上认为,如果人们太轻易进行从众行为,那么势必不会更好地向他人施加影响,因为几乎没有人会对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产生兴趣。所以,过分的从众能够扼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判断力。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意见、观点时,他们又拿什么去影响他人呢?
不过,从众心理倒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我们到一个新单位去工作,任何一个单位都会形成特定的工作氛围、运转秩序和人际关系,有些事情不会明白地告诉你怎么做怎么说,但你却得“入乡随俗”,主动适应,否则难免归入“另类”,处处碰壁。
所以,许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摆脱“从众心理”的影响。有的时候,我们也要发挥“从众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为人处世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在合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