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2148800000051

第51章 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名垂青史(1)

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在位期间,出了两位杰出将帅,一是郑成功,一是施琅。他俩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率兵英勇奋战,使宝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名垂青史,世代流芳。

台湾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龟山岛、火烧岛、兰屿、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自古以来为中国领土。秦、汉时,祖国大陆人民已开始和台湾接触;隋、唐以后,关系更为密切;南宋时,澎湖已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明时,正式在澎湖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熹宗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殖民者,派兵侵占台湾,修筑要塞,先在一鲲身(今台湾安平)建“热兰遮”城(一称台湾城),继又在赤嵌(今台湾台南)建普罗文查(一称赤嵌城)和热兰遮两大堡垒互为犄角,作为控制台湾的据点。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征收高额赋税,垄断对外贸易,进行奴化教育,离间高山族和汉族的团结,激起台湾各族人民反侵略反奴役的斗争浪潮。他们在斗争中,不断寻求大陆人民的支援,特别把希望寄托在坚持抗清的郑成功身上。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年)本名福松,一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父亲郑芝龙,原为海盗,经常出入台湾,后由明朝招降,出任总兵。母亲田川氏系日本人。郑森出生在日本,七岁时回国,喜爱读书,好练武艺,“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远近皆瞩目”。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郑森十七岁,考中武进士,任都指挥使,不久进位总兵。明朝灭亡,郑芝龙及弟弟郑鸿逵、郑芝豹等,拥戴朱氏后裔,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南明第二任皇帝朱聿键,封郑芝龙为平国公。郑芝龙带领儿子郑森拜谒皇帝。朱聿键见郑森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大加赞赏,特意赐国姓朱,名成功。郑森接受其名却不改姓,从此便叫郑成功。

清军大举南下。郑芝龙暗中与明朝降清的将军洪承畴勾结,导致南明政权节节败退。郑芝龙为了荣华富贵,投降清将博洛,还要郑成功一起投降。郑成功具有正统的思想观念,断然拒绝,在叔父郑鸿逵的帮助下,逃往海上。郑芝龙则随清军到了北京,获授三等爵号。

当时各地反清复明的斗争如火如荼。郑成功加入这一斗争的行列,决心以死报国。他到南澳(今福建南澳)募得数千名士兵,组织起一支抗清武装力量。南明第四任皇帝朱由榔即位于肇庆(今广东肇庆),改元永历,封郑成功为威远侯,后改为广平侯,任招讨大将军。郑成功欣然接受,坚持使用永历年号。其后两三年间,郑成功接连攻占闽南沿海同安、海澄、泉州等地方,又攻占金门、厦门,遂以金、厦为根据地,开展抗清斗争。厦门时名中左所。郑成功为表示效忠于明朝,改其名为“思明州”,辖七十二镇;遥奉朱由榔,设六官(礼、户、吏、兵、刑、工)以理庶政。接着,他又攻克彰州,利用彰州、泉州的有利条件,发展海外贸易,并同内地加强经济联系,以致思明州一带“井里烟火,几如承平时景象”。

清朝廷想方设法拉拢郑成功,曾封他为海澄公,并封郑芝龙为同安侯,让郑芝龙写信,劝郑成功降清。郑成功一概拒绝。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清朝廷派遣特使,授郑成功靖海将军职衔,许诺只要降清,可以屯兵彰、潮、惠、泉四府。郑成功仍不予理会,抗清照旧。清朝廷终于忍无可忍,任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兵征讨郑成功,并把郑芝龙夺爵下狱。郑成功针锋相对,以兵抵抗。郑芝龙在狱中还写信给郑成功,说:“汝若不降,且族诛矣!”郑成功以为父亲降清实是耻辱,抗清更加坚决。清朝廷迁恨于郑芝龙,将其杀害。

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朱由榔封郑成功为王。郑成功辞而不受,只称招讨大将军。次年,郑成功与南明鲁王张煌言联军北伐,声势浩大。联军共有八十三营,十七万水陆精锐。郑成功率部将甘辉、余英等,由崇明(今上海崇明)而上,破瓜州(今江苏邗江南),克镇江,围攻南京。张煌言率军溯江而上,进驻上游门户芜湖(今安徽芜湖),扼控要塞,并分兵攻克池州(今安徽池州)、徽州(今安徽歙县)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郑、张上下呼应,南京清军几不可守。但由于是孤军深入,加上麻痹轻敌,北伐失败,郑成功退回福建,张煌言退回浙江。

清朝廷为了对付郑成功,在加强军事进攻的同时,又下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禁止舟船出海,切断郑成功军队的后勤供应。这给郑成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他考虑要有立足的地方,马上想到了台湾,对部将们说:“十多年前,我父亲终常出入台湾,听说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饶,原本就是我等先基之地。只可惜它现在被夷人(荷兰殖民者)占领着。”部将们同声说:“既然如此,我等就来个跨海逐夷,从夷人手里夺回台湾就是!”

就在郑成功北伐失败以后,台湾人民恰恰派人赴金门、厦门联络,热望郑成功的军队能到台湾去,和他们共同“逐夷”——赶走那些凶恶的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打探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慌,特派通事(翻译)何廷斌,以通商为名,亦赴金、厦侦察郑成功的意图。何廷斌是一位爱国者,反而向郑成功透露了荷兰殖民者内部的许多机密,并进献一份台湾地图,敦促郑成功尽快出兵,以解救台湾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促使郑成功下了跨海逐夷、收复台湾的决心。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四月,郑成功统率三百五十艘战舰,二万五千名将士,从金门出发,取道澎湖,驶向台湾。《台湾外记》一书记述说:“成功坐驾竖起帅旗,旁列五方,中悬龙蠹,发炮三声,金鼓震天”,“诸提督照序鱼贯”,军容十分雄壮。月底,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拂晓,郑成功的船队在熟悉水道的何廷斌引领下,乘着海潮,顺利通过泥沙淤积的鹿耳门航道(今台湾安平北),成功登陆,直逼赤嵌城。当地民众听说祖国军队抵达台湾,群情振奋,纷纷前来欢迎慰问。

荷兰殖民军驻在台湾的约二千余人。他们船坚炮利,武器装备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驻扎赤嵌城的殖民军万没想到郑成功的军队会突然而至,张皇失措,立刻写信给驻台“总督”揆一,惊呼说:“中国兵从天而降,危险!危险!”揆一也很惊慌,忙派出殖民军,从海、陆两个方向进行反攻,妄图趁其立足未稳,歼灭郑成功军。郑成功坚决予以回击,击败殖民军。揆一初步领教了中国军队的厉害,退守台湾城。郑成功则占领了赤嵌城。

郑成功初战告捷,率兵进攻台湾城。台湾城是揆一的大本营,四周围墙高耸,防守严密。郑成功攻城之前,先致信揆一,大意说:“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今前来索要,必须归还。尔等固守危城,兵不过二千,何以对抗我师?若知不敌,可举白旗,举城投降,我亦停战,以诚相待,保证尔等安全;若不听忠告,可举红旗,双方决战。但是,尔等生死在我掌中,何去何从,望速立断。”此信的内容庄严、雄豪、大气,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揆一自恃地形有利,粮草充足,悬出红旗,还致信郑成功说:“我有上帝保佑,至死不会放弃台湾城。”郑成功大怒,猛攻台湾城,一时未能奏效。为了减少伤亡,郑成功改变策略,决定“围困俟其自降”。同时派人发动高山族同胞,搜捕逃散的敌军,杀教士,焚教堂,肃清殖民军分散在各地的势力。八月,荷兰殖民者曾从东南亚国家派出甲板船十余只、海军数百人,增援揆一。郑成功发兵迎击,大获全胜,从此,揆一龟缩在台湾城,外援断绝,再无任何指望。

郑成功包围台湾城八个多月后,实施强攻。二十八门巨炮同时开火,炮声隆隆,地动山摇。荷兰殖民军死亡过半,水源被切断,粮草将尽,陷入绝境。揆一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乖乖地高举白旗,出城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