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在波澜壮阔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的,建国后又经历了多年巩固统一的战争,所以很多将帅演绎出传奇故事,如程咬金和薛仁贵。在评书《说唐》中,程咬金是个豪爽鲁莽、嫉恶如仇的英雄,当了瓦岗寨的首领,所言所行总是出人意料,所谓“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最能概括他的性格;在戏曲《五典坡》中,薛仁贵和妻子王宝钏离别二十多年,后来薛仁贵显贵,当了西凉王,寻找王宝钏,夫妻相遇在“寒窑”,产生一系列误会。评书和戏曲属于文艺作品,内容不可全信。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和薛仁贵是怎样的呢?
程咬金(公元?~665年)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人。出身寒门,性格粗犷,酷爱武艺,善使长矛。隋末爆发农民大起义,程咬金聚集乡民数百人,开展保卫乡里的斗争。不久追随李密,参加了瓦岗寨起义军。瓦岗寨最初有起义军八千人,李密将他们分为左、右、内、外四个骠骑营,号称“内军”,说:“此可当百万雄师!”程咬金和另一位名将单雄信,分领内、外骠骑营。公元617年,李密称魏公,建立政权,发布檄文,讨伐隋炀帝,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十万人。隋将王世充率兵进攻李密,李密命程咬金驻军北邙(今河南洛阳北),单雄信驻军偃师(今河南偃师),严阵以待。隋军先攻单雄信,程咬金奉命增援。副将裴行俨中流矢落马,程咬金驱马相救,连杀数名隋军,怀抱裴行俨返回。隋军追击,以槊猛刺程咬金,程咬金一声怒吼,折其矛,斩杀追者,得以突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程咬金亦被俘。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程咬金设法脱身,投奔秦王李世民,改名程知节,任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统兵征伐割据势力,先后破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程咬金参加了这些战役,任左一马军总管,夺旗斩将,异常骁勇,因功封宿国公。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激化,程咬金受到李建成的排挤,出为康州刺史。程咬金不想离开李世民,说:“大王去左右手矣,身欲久全,得乎?知节有死,不敢去。”李世民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不会放走程咬金。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程咬金坚决支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帝位,程咬金升任太子右卫率,继升任右武卫大将军。贞观中期,程咬金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了表彰功臣,将二十四位文臣武将,绘像于太极宫凌烟阁,其中就包括程咬金。由此可见程咬金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一部酋长贺鲁叛乱反唐。程咬金出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作为统帅,率兵讨伐。唐军攻克贺鲁巢穴怛笃城,西突厥数千人出降,贺鲁逃遁。程咬金大怒,下令屠城,杀了许多没有投降的西突厥人。程咬金班师,因为屠城而被免职,很快又被起用为岐州刺史。其时,程咬金年事已高,请求致仕,随即病死。追赠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一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寒门,世代均为农民。青年时爱好武艺,练得一身过硬本领。娶妻柳氏,而不是什么王宝钏。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决意亲征辽东和高丽,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军队。薛仁贵正准备迁葬祖坟,其妻柳氏说:“夫有高士之才,要须遇时乃发。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正是难得之时。君应建功立业,光宗耀祖,那时再迁葬祖坟不迟。”薛仁贵听了柳氏的话,弃农从军,在行军总管张士贵帐下充当一名军士。
唐太宗指挥水、陆两路大军,进军辽东。张士贵部隶属于陆路军。大军行至安地(今辽宁海城),郎将刘君卬遭到地方武装的包围。薛仁贵奉命,率数十名骑兵前往救援。只见他一马当先,冲进敌阵,挥刀斩一敌将,将其首级悬挂于马鞍,往来如飞,豪气冲天。敌人溃退,薛仁贵由此出名。大军行至安市(今辽宁海城东),高丽大将高延寿等率兵二十万拒战,倚山结屯,扎营数十里。唐太宗命诸将分击敌人。薛仁贵奉张士贵之命,出任先锋,“恃骄悍,欲立奇功,乃着白衣自标显,持戟,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军乘之,贼遂奔溃”。唐太宗目睹了战斗场景,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张士贵回答说:“薛仁贵。”战后,唐太宗亲自召见薛仁贵,称赞其英勇,赐予金帛和骏马,授任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次年,唐军收复辽东部分地区,但未能征服高丽,回师。唐太宗再次召见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之将以付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虓将也!”薛仁贵由此升任右领军中郎将,负责守卫皇宫,保卫皇帝,任务非比一般。
唐高宗即位后,薛仁贵以其忠心和勇猛,一直受到重用。一次,唐高宗驾幸万年宫,并在那里歇宿。夜间,突降暴雨,山洪泛滥,冲毁宫墙,肆意逞虐。宿卫惊散,自顾逃命。薛仁贵首先想到的是皇帝的安全,说:“当天子缓急,安可惧死!”他奋不顾身,大声呼喊,唤醒熟睡中的皇帝和其他人员。唐高宗慌忙起床,被护送至高处安全地方。再看,洪水已冲塌寝殿,一片汪洋。事后,唐高宗感激地对薛仁贵说:“赖卿以免一难,始知有忠臣也!”当即赏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这是莫大的荣耀,引起很多人的羡慕。
显庆年间,西突厥贺鲁再次叛唐,鲸吞泥熟部,抓走了酋长真珠叶护的亲人。真珠叶护归附唐朝,请求保护。唐高宗命大将苏定方为统帅,薛仁贵副之,率兵征伐贺鲁。薛仁贵上书说:“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贺鲁侵犯泥熟部,虏系妻子。今王师往攻贺鲁,若得真珠叶护亲人,宜悉取以还,厚加优待,要让百姓知道贺鲁暴虐而陛下仁德也。”唐高宗采纳了这个意见,打败贺鲁后,使真珠叶护家人得以团聚。从此,整个泥熟部人感激唐朝,许多人愿意随军效死。西方战事刚平,东北又起事端,高丽兴兵,企图夺回辽东的失地。唐高宗又命程名振为统帅,薛仁贵副之,率兵征伐。在贵端、横山、石城等地,薛仁贵身先士卒,奋力冲杀,有时单骑突入敌阵,或用戟刺,或用箭射,专杀敌人将校,勇不可当。征伐高丽的战争取得胜利,薛仁贵又北击契丹,生擒其主阿卜固,献俘于洛阳。唐高宗大喜,提拔薛仁贵为左武卫将军,封爵河东县男。
当时,西突厥铁勒部九姓活动于天山一带,时附时叛,成为唐朝边境的一大麻烦。唐高宗经过权衡,决定以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总管,薛仁贵副之,率兵征伐,以保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大军临行,唐高宗在内殿设宴,招待二帅。酒酣,唐高宗亲切地对薛仁贵说:“古时善射者,一箭可以射穿七层厚甲。卿试射五层甲,可乎?”薛仁贵遵旨,当场活动胳膊,弯弓搭箭,略一使力,一箭便将五层甲射穿。在场的人无不咋舌,鼓掌喝彩。唐高宗且惊且喜,命取盔甲赐予薛仁贵。薛仁贵和郑仁泰进军至天山,遭遇铁勒九姓十余万骑兵。铁勒数十人出面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铁勒主将大惊失色,不战而降。薛仁贵为了根除后患,坑杀了其中的顽固分子,然后转战荒漠之地,活捉伪叶护兄弟三人。从此,铁勒九姓衰败,唐朝西方边境趋于安宁。唐军编了歌谣,称颂副帅薛仁贵,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但是,郑仁泰在这一战役中过于轻率,贸然率兵一万四千人,穿越大漠,追剿铁勒九姓余部,试图将其彻底消灭。唐军在大漠里长途跋涉,未见敌人踪影,粮食耗尽,“人饥相食”,生还者二十人中仅有一人。薛仁贵没有劝止郑仁泰的行动,而且还纳了铁勒女子为妾,收受贿赂。班师后,郑仁泰被贬职,薛仁贵功过相抵,不赏不罚。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王室发生内乱,泉男建自任国王,驱逐其弟泉男生。泉男生派人至长安,表示愿意归附唐朝,请求以兵支援。唐高宗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庞同善、高侃为行军总管,薛仁贵、李谨行为副总管,率兵东征,接应泉男生。泉男建以兵阻击,庞同善受困于新城(今辽宁抚顺附近)。薛仁贵驰援庞同善,斩杀高丽军数百人。庞同善进军至金山(今辽宁海城),遭遇泉男建的主力。薛仁贵率本部兵马,勇猛出击,将高丽军截为两段,斩首五千级。泉男建溃败。唐军乘胜攻克三座城池,顺利迎接泉男生归附唐朝。唐高宗得到捷报,手诏慰勉。薛仁贵凭其威势,决定自率二千轻骑,攻取扶余城。诸将以为兵力太少,纷纷劝阻。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多。”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出敌不意,遇敌皆破,斩杀万余人,一举攻取了扶余城。扶余城附近四十余城陆续降附,整个辽东地区归于唐朝所有。薛仁贵因此威震辽海,继与大将刘仁轨进攻高丽都城平壤,大获全胜。其后,薛仁贵率兵二万,与刘仁轨一起镇守平壤,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检校安东都护,移治新城。他在那里,“抚孤存老,检制盗贼,随才任职,褒崇节义”,使高丽人民欣然安居,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大举进攻唐朝边境,占领了安西都护府,并企图吞并依附于唐朝的吐谷浑。唐高宗紧急调回薛仁贵,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阿史那道真、郭侍封副之,率兵十余万,西征吐蕃,兼而救援吐谷浑。这是薛仁贵第一次担任统帅职务,也是第一次打了败仗。原因在于郭侍封倨傲拿大,根本不服从指挥和调度。薛仁贵自率精锐,深入险地,决战吐蕃主力,而命郭侍封率兵万人,押解粮草等辎重,紧随接应。薛仁贵采用奇袭战术,孤军突入,“多所杀掠,获牛羊万计”,很快进军至乌海城(今青海青海湖西),以待后援。郭侍封却慢慢吞吞,行动非常迟缓。吐蕃军侦察到这一情况,派出二十万兵马,偷袭郭侍封。结果,唐军粮草等辎重全部丧失,郭侍封勉强逃得性命。薛仁贵得不到后援和接应,顿时陷入被动,赶忙撤退至大非川(今青海布哈河流域)。吐蕃军四十万人包围上来,薛仁贵大败。关键时刻,他主动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这才保存了剩余的兵力,安全返回。吐蕃则吞并了吐谷浑。战后,薛仁贵叹息说:“今岁是庚午年,不应事有西方。三国时的邓艾就是在庚午年死的,吾固知必败。”
薛仁贵打了败仗,论罪当死。唐高宗网开一面,只将他贬为庶人。不久,高丽又起叛乱。唐高宗重新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率兵平定了叛乱。薛仁贵班师,因受他事牵连,被人告发,贬官象州(今广西象州)。唐高宗顾念薛仁贵一生征战,屡建功勋,赦免召还。薛仁贵年事已高,两受挫折,有点心灰意冷。恰逢突厥一部酋长元珍叛唐,兵犯河东。唐高宗召见薛仁贵,说:“当年在万年宫,若不是卿,朕早葬身鱼腹。卿扫灭铁勒九姓,屡破高丽,功劳居多。人说卿在乌海城下,纵虏不击,以至失利,此朕所恨而疑也。现在,辽西不宁,瓜州(今甘肃敦煌)绝路,卿安得高枕不为朕指麾邪?”薛仁贵二话没说,同意再次挂帅出征。于是任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统兵击元珍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元珍询问说:“唐将为谁?”部下回答说:“薛仁贵。”元珍大惊,说:“我听说薛将军流放象州死矣,安得复生?”次日,两军对阵,薛仁贵摘去兜鍪,依然威风凛凛,虎气生生。元珍一看,果真是薛仁贵,赶忙下马而拜,然后领兵退去。薛仁贵命令追击,大破元珍,斩首万级,俘虏三万,缴获牛马无数。
这是薛仁贵最后一次统兵征战,以胜利为自己的戎马生涯画了个完美的句号。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薛仁贵病死,终年七十岁。追赠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归葬龙门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