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将帅故事
22148800000011

第11章 廉颇——负荆请罪,老当益壮

战国时期的赵国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分离出来的,都邯郸。赵烈侯和赵武灵王致力于改革,使赵国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99年,赵惠文王即位。西方秦昭王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必欲吞并赵国。为此,秦国多次发兵攻赵。赵国幸有名将廉颇,英勇抗击秦军,这才使国家避免过早灭亡的厄运。

史籍记载廉颇早年事迹,只有一句话:“赵之良将也。”说明他是赵国人,而且是优秀的将帅。公元前283年,廉颇为将,统率赵军征伐齐国,大获全胜,夺取了齐国重镇阳晋(今山东郓城西)。廉颇因此官拜上卿(相当于宰相),“以勇气闻于诸侯”。同年,发生了“完璧归赵”的故事,大智大勇的蔺相如脱颖而出,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升任上大夫。

公元前281年,秦将白起进攻赵国,攻占石城(今河南林县西南),一年后再进攻赵国,杀死赵军二万人。廉颇率兵抗秦,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为了集中力量进攻楚国,暂时与赵国修好,邀请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由蔺相如陪同赴会,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廉颇送国王至边境,郑重地说:“陛下前往渑池,考虑路上来回和会盟时间,也就是三十天的样子。三十天,陛下若不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赵惠文王表示同意。会盟期间,廉颇在边境上布置军队,严阵以待,以防止任何不测事件。

渑池会上,秦昭王傲慢地侮辱赵惠文王。蔺相如针锋相对,强迫秦昭王“击缶”,再次维护了国家利益和尊严。秦昭王意欲劫持赵惠文王,但考虑到廉颇“盛设兵以待”,没敢轻举妄动。

赵惠文王平安回国,更加器重蔺相如,拜为上卿。当时的上卿有左、右之分,右为上,左为次。蔺相如位居其右,实际上为第一宰相,职位居于廉颇之上。这使廉颇深感不快,他恼恼地说:“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况且他出身微贱,我为此感到羞耻,不忍为之下。”他还扬言说:“我见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了廉颇的话,想方设法,不再和廉颇见面。每次朝会,蔺相如总是称病请假,避免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一天,蔺相如乘车出门,老远看到廉颇的车驾,忙命车辆拐进小巷里,等廉颇的车驾过去,这才返回原路,继续前行。蔺相如的侍从觉得窝囊和憋气,说:“我等远离家乡,辞别亲友,前来侍奉蔺相,就是因为钦佩蔺相如的胆识和声望。现在,蔺相如的职位在廉颇之上,他廉颇又说了那么多不该说的话,而蔺相如却毫不介意,出门躲躲闪闪,好像害怕他似的。这,即使是普通人也会感到羞耻,更何况将相身边的人呢?我等不肖,请求就此辞归!”

蔺相如止住侍从,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较,谁厉害?”

侍从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对!秦王的威势那样厉害,而我蔺相如敢于在秦国的朝堂上,当面叱责他,并羞辱其群臣。你们说,我会独独害怕廉将军吗?”侍从默不作声。蔺相如接着说:“我是想,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们赵国,原因就在于赵国有我,有廉将军。我和廉将军发生冲突,就像两虎共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于廉将军,实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所想所做,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了重“大我”轻“小我”的崇高品格。他的话很快传到廉颇耳中,廉颇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羞愧得无地自容。为了大局,他知错即改,赤着上身,背着荆条,亲至蔺相如府第门前,跪地请罪,诚恳地说:“鄙贱之人,不知蔺相宽宏至此,惭愧惭愧!”

蔺相如忙扶起廉颇,说:“你我都是国家大臣,最要紧的是国家安危,私人间的恩怨、意气等,算不了什么!”

廉颇负荆请罪,也表现了光明磊落的襟怀。从此,廉、蔺二人尽释前嫌,结成刎颈之交。其后数年间,廉颇东攻齐国,南攻魏国,均取得胜利。他的名字传遍各个诸侯国,几乎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死,其子继位,是为赵孝成王。赵孝成王相当懦弱,依靠蔺相如和廉颇的辅佐,仅能维持局面而已。秦昭王任用范雎为宰相,封白起为武安君,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大力进攻韩、魏、赵国。公元前262年,秦昭王命王龁为将军,统兵进攻赵国,兵锋直指邯郸。赵孝成王则命廉颇率兵二十二万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阻击秦军。秦军、赵军对峙,整整三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廉颇通晓兵法,且有经验,针对秦军挥师远征、不能久战的弱点,采用筑垒固守的防御方针,坚壁不出。王龁多次挑战,廉颇不予理睬,决定打消耗战,拖垮秦军。王龁把前线战况报告秦昭王,秦昭王征询范雎的意见。范雎建议,派遣奸细,携带重金,贿赂赵国权臣,实施离间计,迫使赵国更换统军主帅。秦昭王采用范雎的计策,于是邯郸街头,流言四起,纷纷说:“廉颇年龄太大,锐气尽失,畏敌怯战。秦军不害怕廉颇,倒是害怕赵括。若是赵括为将,威不可当,秦军必退。”

赵孝成王听了流言,疑惑不已,派人前往长平,催促廉颇出战。廉颇心中有气,说:“出什么战?那是迂腐之见!”赵孝成王由此更加疑惑,决意任用赵括,取代廉颇。

赵孝成王召见赵括,询问说:“卿能否为寡人击退秦军?”

赵括自我吹嘘说:“秦国若使白起为将,臣击退秦军尚需筹划;若是王龁为将,则微不足道矣!”

赵孝成王说:“这是何意?”

赵括说:“白起治军有方,用兵如神,自统秦军以来,攻必克,战必胜,威名素著。我赵括与之对垒,胜负各半,所以说‘尚需筹划’。至于王龁,他算老几?不过是趁廉颇怯懦,所以才敢孤军深入,耀武扬威。倘若遇到我赵括,必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秦军扫得一干二净。”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纸上谈兵,头头是道,无人可比。赵奢生前预见到儿子不是将帅的材料,告诉妻子说:“兵者,死地也。而赵括把它想得过于简单,死读兵书,不知变通,若为赵将,必败赵军。”

赵孝成王被赵括的大话迷惑,决定拜赵括为将,赐予金帛,命其持节,再率二十万大军,前往长平,取代廉颇,出任赵军统帅。

赵括母亲听说其事,赶忙上书赵孝成王,转述赵奢的话,说明赵括不宜为将,而且还补充说:“赵奢为将,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军吏,受命之日,即宿于军营,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为将,东向而朝,高高在上,军吏莫敢仰视,所受金帛,归藏于家,贪图便宜,购置田宅。他们父子是不一样的人,所以请求别以赵括为将。”蔺相如正在病中,也反对以赵括为将,说:“陛下重用赵括,若胶柱而鼓瑟耳!”然而,赵孝成王固执己见,坚持错误做法,硬是任命赵括为主帅,取代了廉颇。

赵孝成王的昏庸,给赵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长平一战,赵括自恃其能,盲目指挥,致使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惨遭白起坑杀。赵国大伤了元气,因此失去强国地位,任由别国欺凌。公元前253年,燕国国相栗腹鼓动燕王姬喜说:“赵国的青壮年均死于长平,下一代尚未成人,正可伐也。”姬喜果不其然,乘人之危,亲自挂帅,兵分三路,进攻赵国,很快占领了赵国的昌壮(今河北冀县西北)、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等地。

赵国再次处于危难之中。赵孝成王吸取长平之战的教训,重新任用廉颇为统帅,率兵击燕。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欣然受命,率领有限的赵军,进抵鄗城(今河北高邑东),抗击燕军。赵军因保卫国家和乡土而战,所以人人英勇,奋不顾身,斩杀燕军统帅之一栗腹。燕军没有占到便宜,全线溃败,姬喜狼狈地退保国都蓟城。廉颇乘胜追击,长驱五百里,将蓟城包围。姬喜焦头烂额,全盘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五城等条件,廉颇这才撤军。

廉颇抗击燕军取得胜利,更加提高了声望。赵孝成王封他为信平君,由其代行宰相的权力。廉颇为人豪爽,平时投靠他的门客很多。可是,那些门客多是势利之徒。前些年,廉颇失势,他们全部散去,另就高枝;如今,廉颇为将代相,他们又回来了,阿谀逢迎。廉颇讨厌门客趋炎附势的嘴脸,冷冷地说:“我不想再看到你们,统统滚吧!”有的门客却理直气壮,说:“吁!君何见之晚也?这世界上,人与人交往,无不看重势利。君有势,我等从君;君无势,我等离去。此固有理也,有何怨乎?”

廉颇不与小人计较,致力于处理赵国的军政大事。六年后,他奉命率兵进攻魏国,攻克繁阳(今河南内黄东北),使赵国的军事形势又有所发展。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死,其子继位,是为赵悼襄王。赵悼襄王疏远年迈的将军,改以乐乘代替廉颇的军中职务。廉颇气愤不平,攻击乐乘,一赌气,投奔魏国。魏国怀恨于廉颇,不予信用。所以,廉颇空有雄心壮志,难能施展,苦闷抑郁,很不开心。

这以后,秦国多次进攻赵国,赵国势若危卵。赵王这才想起廉颇,仍想用他为将,特派使者到魏国察看廉颇的身体状况。赵国奸臣郭开,恰是廉颇的仇人,暗中买通使者,命他诋毁廉颇。使者见廉颇,尽管年过七旬,但每顿饭仍可吃一斗米十斤肉,纵马舞刀,威风不减当年。使者回报赵王,根据郭开的指令,却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片刻间就上了三次茅厕)。”

赵王听了使者的汇报,认定廉颇已经老不中用,没有召他回国。楚王看重廉颇的威名,秘密将他接到楚国,任为将军。怎奈廉颇毕竟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加之到了一个生疏的环境,士兵不听指挥,无法再建功业。他感慨地说:“我多么想和赵国的士兵一起冲锋陷阵啊!”

廉颇晚年,居住异国,心情不畅,郁郁寡欢。大约七十多岁时病死,埋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他是一位将军,也是一位英雄,战功显赫,老当益壮,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