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德经释义
22148500000051

第51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生为出,死去为入。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种情况:

一、顺自然而生息,无病无,享尽天年而亡的,十分中约有三分。

二、因先天不足、体质较差或生病伤残而未尽天年,中途夭亡的,约占十分之三。

三、因恣情纵欲,贪色好酒,追名逐利,生活奢侈,享受过甚,贪生过厚而夭亡的,亦占十分之三。这第三类条件优越而夭亡是什麽原因呢?是因为生活条件太优厚了。

古代帝王生活条件最为优厚,而大都短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入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闻知精於养生之道的人,十分中只有一分。他们恬淡无为,少私寡欲,心地善良,体性圆明,物我一体,无所不容,大慈大悲,毫无恶念。

由于他们德行极高,且有善良的精神信息感应於外,或因炼功已达上乘功夫,具有某种特功能可以控制身外生命的意念及行为,因而,他们能陆行不与虎遭遇,入军不被甲兵所伤。所以,牛用不上他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他的刃。这又是什麽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致死的地方。

有的住在深山密林中,功夫很深的人,终年与野兽打交道,但从未受伤残。

据《楼观先师碑石》载:魏废帝时,有张法乐隐居耿谷,乐道忘怀,尝有猛虎造室,恬然不顾,亦不加害,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魏文帝时,真人陈宝炽,密行於楼观,抱负弘阔,人莫能窥,出入山间,时见白虎驯逐,因此文帝招访治理之道,问驯虎之术,对曰:“抚我则厚,虎犹民也;虐我则怨,民犹虎也,何术之有?”自原始时代,人心淳朴,性体清静,无贪无欲,人与兽同居而互为相助,人无猎兽害命之心,兽亦无反伤人之举。次後由於人的情欲动、贪心起,欲猎兽以满口福,於是,禽兽与人结下了不可解的怨仇,故始有人害兽而兽伤人往还之报。这是一种精神信息的感应现象,无神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