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上消化道出血教程
22148300000008

第8章 鉴别诊断

诊断不清时需要考虑小肠以下部位疾病。

一、小肠疾病

1.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以突发性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为主要特征。腹部X线透视见局限性小肠胀气及大小不等的液平面。

2.Crohn病病变侵犯末段回肠为主,以间歇性发热、右下腹痛、腹泻、便血、瘘管形成等为主要症状。X线检查及内镜检查可确定诊断。

3.Meckel憩室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常反复便血、黑便与鲜血便相混是其特点。病变见于末段回肠,憩室有异位胃粘膜,可分泌胃酸产生溃疡而出血。

4.缺血性肠病由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相应的肠管缺血、坏死,可引起突然剧烈腹痛、便血、呕吐、出冷汗及休克。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动脉硬化或高凝状态。血管造影可确诊。

5.小肠肿瘤较少见,以恶性淋巴瘤、肌瘤与肉瘤为多见。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肠道梗阻为主要症状,伴便血、呕吐、腹部包块、发热及体重减轻。应用小肠钡剂造影及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确定诊断。

二、结肠疾病

1.结肠息肉或息肉病常出现间歇性血便,鲜红色或暗红色,可出现贫血。内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数目,活检可确诊息肉的性质:腺瘤、错构瘤、炎性、淋巴性或化生性。

2.细菌性痢疾有粘液血便或脓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状。粪便检查见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检得致病菌。3.阿米巴痢疾粪便常呈果酱色,有恶臭味。常见右下腹痛,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4.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呈慢性腹痛、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鲜血便伴有脓和粘液。内镜检查及钡剂灌肠可确定病变部位及范围,活检为非特异性炎症。

5.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多以慢性肠梗阻症状为主,病灶破溃时可出现鲜血便或伴粘液血便。右半结肠癌则便血较早出现,量少,常伴有腹泻、进行性贫血、不规则发热、腹部包块。内镜检查及钡剂灌肠可确定诊断。活检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

6.血管畸形以隐源性、间歇性便血伴贫血为主要表现。可分局限性、类蜘蛛痣、弥漫性和血管瘤样4种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内镜检查与血管造影可以确诊。肠道血管畸形:是引起慢性隐源性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多见于右半结肠。内镜下可分为4型:①局限型:血管呈局限性扩张,直径为1cm左右,呈圆形或条状;②类蜘蛛痣型:病变呈斑点状鲜红色小团块,并向周围放射,类似皮肤的蜘蛛痣;③弥漫型:血管扩张呈弥散状,范围较广,鲜红色,反光强,与正常粘膜分界较模糊;④血管瘤样型:病灶呈紫红色团块约3~4cm大小,稍隆起于粘膜,质地似海棉状,分界清楚。

三、直肠、肛管疾病

1.痔痔出血很常见,一般发生于排便时,出血时若伴有炎症,可出现肛门疼痛及异物感。出血量多少不等,可有便后手纸上带血迹,或排便时滴出鲜血,也可呈喷射状出血。严重出血呈间歇性反复出血,血色素下降可达重度贫血,出现头昏、乏力、心慌等症状。有时仅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一般无症状,也不发生出血。内镜检查时于齿状线以上见半球形暗红色隆起及出血灶即为内痔。

2.肛裂以排便时及排便后短时间内肛门剧痛伴便血特征。便血量少,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也可滴血或呈喷射状出血。肛门检查时可见肛管皮肤的裂口为线状裂缝,或有溃疡,常见“哨兵痔”。

3.特发性溃疡性直肠炎主要症状为鲜血便,混有脓和粘液,排便次数增多,可伴左下腹不适及疼痛。内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易出血,有浅表溃疡与糜烂。

4.直肠息肉间歇性鲜血便,附于粪便表面,或为粘液血便。直肠指检常可触到息肉。内镜检查可见息肉形态。活检或电切息肉标本送检可明确息肉性质。

5.直肠类癌较少见,可无症状,或有鲜血便,量不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指诊多可触到肿块。内镜检查可见局部半球状或丘状隆起,活检能明确诊断。

6.直肠癌大多发生于直肠上1/3或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有鲜红血便,量不多,附于粪便表面。指检多可触到形状不规则、结节状、质硬的肿块,指套常有血或粘液。内镜检查可见肿块,活检能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