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上消化道出血教程
22148300000001

第1章 总论

一、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自食道起始部至十二指肠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Treitz韧带以上的空肠、胰腺、胆道的出血,以及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以上空肠的出血。

二、临床分类

上消化道出血按其病因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种。胃食管静脉曲张是因门静脉压力过高而导致的侧支循环静脉扩张、膨大,逐渐加重乃至破裂出现大量出血。相反,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是由于食管和胃十二指肠粘膜下的血管因溃疡和糜烂的损伤导致破裂引起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和Dieulafoy溃疡等。

依据肉眼观察可分以下三类:

1.慢性隐性失血无呕血,肉眼不能观察到便血,又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因化验方法证实粪便潜血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出现贫血症状。

2.慢性显性出血肉眼能观察到鲜红、咖啡色呕吐物或黑色的粪便,临床无循环障碍的表现。

3.急性大量出血肉眼观察到呕血、黑色粪便、或柏油样便、或暗红色血便,伴循环障碍和贫血,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症状,常需紧急处理,如延误诊疗常可导致死亡。

三、流行病学资料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颇为多见,为消化系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急症之一,约占内科住院病人数的2%~3%,发病率约为25~150/10万人口,病死率高达10%~15%,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男女比例,由于不同疾病,其性别比例各不相同。出血发生年龄亦与疾病发生年龄相同,但多发年龄段为中老年人。

据近年国内资料4007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类综合调查显示:消化性溃疡占40%~50%;急性胃粘膜病变占10%~30%;食管静脉曲张占12%~17%;胃癌占2%~7%;食管贲门撕裂症0.3%~10%;术后吻合口溃疡1%~2%;食管癌占0.3%~1.0%;其他约占10%~30%。其中肝硬化患者每年约有8%发生食管静脉曲张,1年后有10%~20%从小的静脉曲张发展为大的静脉曲张,2年中出血的危险性为20%~30%,首次出血1周内的死亡率为25%~50%。

四、研究概况

随着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明显进步。在不能进行肝移植之前,晚期肝病合并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远期预后很差。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复苏和急性期处理的基本原则仍是相同的,不必考虑其出血的原因。

近十几年来,由于急症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检查99mTc腹部扫描的广泛应用,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一般能迅速作出诊断。小肠疾病吞服胶囊内镜即可做出诊断。一些更为完全有效的内镜止血技术,如用来控制非静脉曲张出血的热凝探针和氩等离子体凝固技术,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曲张静脉结扎术以及有效的外科分流断流减压术,大大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洛赛克的产生,以及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治疗,不仅降低了出血发生率,也极大地减少了外科手术率,减少了住院费用及用于预防复发的维持治疗费用,减少了社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