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入不敷出”这个概念是个大课题,必须从广义上来看待,因为它是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同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个人之间没有差异,那么我们只需三言两语就能讲完这个问题。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易如反掌地办到,而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却难于上青天。因此,深入地研究“入不敷出”这个问题,是必需的,也是明智的。
负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怕的,但对有些人而言,只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需要将这个方面考虑进去。当我们的经济状况陷入窘境时,迫切地需要使用信用卡,但那时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用关系。在这个身无分文又不得不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不会有人同情我们。当然,有人会说“我付出了就该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不欠任何人钱”“我从来都不会入不敷出”。但是,如果我们突遇天灾人祸或者事业失败,这时,往往会发现自己身无分文,无计可施。因此,人们常说“活到老,节约到老”,就是提醒人们要细水长流,以防备不时之需。但是,过分节约,同样会使人们的幸福生活大打折扣。
我们必须承认,斤斤计较每一分钱,会使得人们在前进的路上失去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会变成人们的“快乐杀手”。通常情况下,家中过度节俭的行为,意味着一场艰苦的生活斗争,让儿子想着离家出走、独立生活,令女儿盼望着尽快结婚、脱离苦海。在长吁短叹之后,只留下母亲,继续着奴隶般的辛苦工作,以使积攒的钱财尽可能地增长。这一切代表了一种极端的节约情况。我们是反对过分储蓄的,并希望这一观点不被误解。在这里,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建议人们不要在牺牲个人福祉的情况下过度储蓄。我们最好的计划是适度理财,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生活是需要享受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我们的交往圈子中,树立一个信用等级,就好比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等级一样。这样,当我们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时,才能得到朋友的鼎力相助。对企业而言,商业信用比金钱更宝贵,因为它更有活力,能够带来新的希望和机会。
有些商人,一辈子依靠现金做买卖,在他们想要扩大业务时,会发现他们的信用记录缺失。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当他向别人借贷时,人们会对他的财务状况表示怀疑。因为他们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忽视了打造信用声誉。在商界同行的眼里,他只是个支付现金以及索求现金的人。尽管他竭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但是不会使他的世界变得更幸福或美好。一个类似于火灾或是银行破产的灾难,都极有可能毁灭他的全部希望。因为,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很难东山再起的。所以,不管怎样,在我们前进时,都要“未雨绸缪”。我们的节约可以由很多东西组成,不仅仅是银行里的现金。我们储蓄的目的是要养成体面生活的习惯。在入不敷出的境况下并不意味着要节省每一分钱,尽管我们会因此变得邋遢和褴褛不堪。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衣冠不整那样,直接降低我们的形象等级,影响我们身边的人对我们的第一印象。
成功者总是一副风度翩翩、有教养的外表,这也是他们的个性特征。整洁的服饰大方得体,通常还意味着穿衣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之相比,那些假冒伪劣服装永远都是低等货,同时表明穿这种衣服的人可能是下层人。如果我们不展示温文尔雅的外观,那么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注定会被打败。
我们不能只是通过读书来获取想要的东西,还必须与人打交道,通过思想交流,了解那些实用的知识,使其成为我们的工具。
虽然有头脑的人到处都受欢迎,但其受欢迎的程度与他的外表和结交的人息息相关。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说:“真遗憾,他虽然拥有智慧,却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这种情况必将导致一个糟糕透顶的结果:邋遢的人迟早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么终止修身养性,要么放弃和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陷入吝啬的深渊。“中庸之道”这个短语,众所周知,它也一样适用于人生中关于“储蓄”的这个话题,意味着我们应避免超前消费、入不敷出,表明理想的中间路线是理智而非极端。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与重要人物交往时,需要更多的钱,而导致积蓄变少,就说是入不敷出,因为这是为以后获得更大的机会而做的准备。年轻人求学时,会花光身上的最后一分钱。实际上,这是生活所必需的,也是一种储蓄,一种为未来做的投资储蓄。他们减少银行储蓄,将更多的钱用于求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然而,一个人不应该完全失去储蓄的想法。上大学的年轻人,只是把钱投资在了教育上,而没有存在银行账户中。但是,一旦人生道路上的计划明确、收入固定时,存钱就应成为一项固定的习惯。除了投资以外,没有任何办法能让我们积累资本。因为投资意味着储存利息,或者是通过某些项目,获得丰厚的报酬。我们就攒钱这个话题,采访了1000个人。从他们的答案中,我们发现,可以获得利息的投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事实上,利息投资比那些许诺巨大回报的投资都安全。
后者使得人们远离中规中矩,刺激他们冒险,而这些冒险最后都有可能导致失败。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富人,毕竟,获取财富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唯一愿望。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总是中产阶层,而不是社会的两极人群——穷人或者富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挥霍其实是在逃避生活,因为它使得我们软弱、焦虑,并把我们驱逐出平和清新的绿色生活牧场,永远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