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白话观无量寿经
22107000000005

第5章

【经文】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注释】

及: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白:指下级对上级的告语。此外,还指戏曲中只说不唱的部分,称:对白、说白等。

劫:梵文音译“劫波”、“劫簸”之略。意为极为久远的时代。一般用以说明极长极长的时间,与极短暂时间“刹那”相对。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沿用之,但说法不一。一般代表年代的数目。佛教认为,劫分大劫、中劫、小劫3种。1个大劫有4个中劫;1个中劫,有20个小劫;1个小劫,就是人的寿命。人的寿命有增有减,从10岁时算起,每过100年加1岁,加到84000岁,至此每过100年减1岁,减到10岁为至,如此加一回、减一回、共1680万年,此为一小劫。20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即为33600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即为134400万年。

每一大劫中的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代表1个大劫中的4个阶段。成劫:成就一个世界的时代;住劫:人们在已形成的世界中平平稳稳地过日子的时代;坏劫:世界毁坏的时代,此间世界要遭受所谓的大火灾、大水灾、大风灾三种灾难,使一切毁灭殆尽;空劫:坏劫之后的虚空时代。之后慢慢变成一个新世界,又到了成劫……认为不但空劫中有大灾难,每一劫中还有许多小灾难。即使中劫中最好地时代住劫,其每一小劫的末后都有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这样的小三灾。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现在才以“劫”字借指天灾人祸,如劫数、浩劫等。

刹利种:指刹帝利种姓。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称四种姓:第一种姓是婆罗门,为僧侣阶层,是古印度一切知识的垄断者,自认为是印度社会的“最胜种姓”。被婆罗门教、印度教称为“人间之神”。第二种姓是刹帝利,为武士贵族。低于婆罗门,但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种姓是吠舍,为社会基本生产者,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第四种姓是首陀罗,多数为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他们无任何权利,仅从事卑微的劳动。极端受人歧视和压迫,是社会的最低层。

旃陀罗:亦译“旃荼罗”,意译“屠夫”、“执暴恶人”,是古印度四种姓之外的更低的一种种姓,以屠杀为职业。

竟:本意为奏乐完毕,引申为“完毕”、“终了”。《晋书·谢安传》:“看书既竟”。陶潜《拟古》诗:“歌竟长叹息”。

忏悔:佛教名词。“忏”是梵语音译“忏摩”之略,“悔”是其意译,合称“忏悔”。原指对人承认自己的过错,以求容忍、宽恕。佛教制度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来逐渐产生了忏悔文、忏仪一类的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阿弥陀忏法”、“观音忏法”、“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方等忏法”等。佛门的忏悔制度,也慢慢成了一种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

忏悔有三种形式:1.作法忏。在佛前披陈过错,身口所作,都要依于法度,从而消除犯戒之罪。2.取相忏。以禅定之心运作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目的,从而消除烦恼之性罪。3.无生忏。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从而消除障中道之无明。忏悔时,要默念《普贤行愿品》中的忏悔文:“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比丘忏悔罪时,要行五种礼:穿袈裟、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礼大比丘足,说所犯的罪业。

佛教认为,忏悔是洗除已造之罪的惟一要法。心志不坚者,忏悔以后,可能会重犯旧罪。尚需再次坚心志并且忏悔。据《心地观经》载:“若复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认为,由于各人对自己所忏悔的罪业认识程度不同,故忏悔有三种不同的等级,《往生礼赞》将忏悔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者。”

依宋代钱易《南部新书》所载,我国最早的忏悔者,为南齐的竟陵王。据传,有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到东方普光王如来处,听如来说法,后自己说了忏悔之言。醒来后,即对谢眺、沈约等人述说梦中忏悔之事。竟陵王还因此写有《忏悔》一文,收于《竟陵集》中。

敕:本意为告诫、嘱咐。特指皇帝、国王的命令或诏书。

【译文】

当时,有一个聪明多智的名叫月光的大臣,与著名贤良医师耆婆一起来找阿世王,向其鞠躬行礼,然后劝诫道:“大王,臣等听说《毗陀论经》记载:劫初有历史以来,为图谋王位而弑父的恶王的确不少,惨遭亲子弑杀的父王就有18000之多,但从未听说有大逆不道杀害母亲者。如今大王要做如此违逆天理的杀母之事,玷污高贵的刹帝利王族种姓,臣等实在不忍心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大王如果执意这样做,那么,与四种姓之外的旃陀罗这等执暴恶人有何区别。臣等不想再呆在这里了。”说完,二位大臣用手按着剑,恭退着下殿。见此情景,阿世惊惧万分,忙问耆婆:“你不再为我服务了吗?”耆婆答曰:“大王,谨慎行事,千万不要杀害你的母亲!”阿世王听闻此语后,忏悔以前的过错,以求得救,并立即抛却手中的剑,停止了加害母亲的行为。但他仍不愿母亲身涂酥蜜和炒面、冠藏葡萄汁去贡献父王,所以,向宫廷内官下令道:“将国太夫人禁闭在深宫中,不能让她再出来!”

【说明】

此节经文为别序的第二段,述说大臣月光和医师耆婆劝诫阿世王停止杀害母亲的行为。阿世王怕触动天怒接纳了臣下的意见,不再加害于母亲,但却将其幽禁宫中。

上面在注释“忏悔”一词时,提到它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专以脱罪祈福为目的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仪式在我国汉地称为拜忏,也叫礼忏,是一种依照忏法礼佛诵念、忏悔罪业的佛教活动。据考,这种活动起源于晋代,在南北朝时渐盛,到了隋唐便广泛流行了。宋代以后,拜忏活动越来越频繁,忏法也因此更加复杂。明朝时,甚至出现了以忏法仪式作为专门职业的僧侣,称为“瑜伽教僧”,简称“教僧”。比较通行的几种忏法为:1《梁皇宝忏》,又称《慈悲道场忏法》十卷,亦称《梁皇忏法》,是汉地流传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忏法。据《释氏稽古略》卷二载,为南朝梁武帝参阅佛经而作。但实际上其广泛流传、实行是在元代僧人审订改正后。2《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又称《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法》。是宋天台宗僧知礼依据唐代僧人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而作。是唐宋以后观音信仰普遍流行的产物,忏法仪式简单易行,使用范围比较广泛。据说,按此忏法做佛事,不仅可消灾得福,受观音护,而且死后可往生西方净土。书中忏法分严道场、净三业、结界、修供养、请三宝诸天、赞叹申诚、作礼、发愿持咒、忏悔、修观行等十科。以天台宗教义指导修忏。3《慈悲水忏法》,简称《水忏》。

传说唐时知玄在长安遇到一个身患恶疾的僧人,其周围的人怕传染和麻烦,惟恐躲之不及,只有知玄日日照顾、无微不至。病僧很感动,分别时告知知玄,以后若遇难解之事可去找他。后来,知玄不幸左股上患一恶疮,久治不愈,无奈之下他去找先前曾照顾过的那位僧人,僧人指点他去泉水洗濯患处,果然不久恶疮即消。知玄因此著《慈悲水忏法》,影响较大,有专门依之举行的水忏仪式。此外,还有可用以消灾延寿的《药师忏》,用以报亲恩、祈父母冥福的《地藏忏》。净土信仰在民间流行,《净土忏》也常常被采用。这三种忏法出现较晚,在宋和明清以后才陆续辑成。忏法这类经文,虽属不登大雅之堂一类,但却不容忽视。从对它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汉地佛教,特别是唐宋以后汉地佛教的民俗化、世俗化过程,有助于对佛教深入的、多方位的研究。如果专门把忏法的历史仔细研究一番,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汉地佛教文化在实态模式上的发展变化及广大民众对宗教的一种实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