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2019100000036

第36章 人要识时务,“喜新厌旧”不为过(4)

总之,功臣让老板产生威胁感、剥夺感,老板自尊被损,又不愿功臣成为负担,从义理、私心考量,于是不得不假借各种名目把“功臣”杀了。作为“功臣”来说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难易享,有福难当”,坚难困苦能够增进彼此的团结,生意兴隆时反而会加深彼此的隔阂。如果你还不是老板,还只是老板手下的一员“重臣”,而你又想留在公司继续发展,那你就必须遵循以下几条:

1.隐姓埋名,不提当年勇。也就是说,如今只有老板的名字,你的名字“消失”了,一切“荣耀”归于“老板”,你从此“没有声音”,也不可提当年勇,你一提,不就在和老板争风头吗?他是不会高兴你这么说的。

2.淡泊明志,终生为“臣”。利用各种时机表现自己的“胸无大志”,无自立为“王”的野心,永远是老板的人。你若野心勃勃,老板怕控制不了你,又怕商机被夺,迟早会对你下“毒手”。

3.与时俱进,自显价值。很多“功臣”认为“理所应得”很多利益而不做事,然后成为退化的一群,因而被“杀”。因此要保全,必须随时显露自己的价值,让老板觉得少不得你,否则一旦成为“废物”,就会被当成“垃圾”丢掉,谁在乎你曾是“功臣”呢?

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想在职场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不甘于人下,那你就应早点做好准备多留二手,脚踏两只船又何妨,时刻准备激流勇退自谋高位,或者干脆来个“自立山头”独挡一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想有所行动就必须早做准备,别等到火烧眉毛了才有所行动,否则也就太晚了。

9.遇见“明主”就要忠心不二

择主虽然讲究依时而变,但“跳槽”过频却并不可取,天下之大卧虎藏龙无数,遇到合适的“领导”时便要死心踏地跟着,不可一山还望一山高,如熊瞎子掰玉米似的,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捞到,这是做人的大忌,也是有“心机”的人必须明白的道理。

我们常说的择主要喜新厌旧,但这个喜新厌旧的前提是我们的上司领导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跟着他注定一辈子将无所作为,这样才能成为我们选择“跳槽”的前提条件,如果我们遇到的是明主,是不可多得的雄才大略之人,这时如果还“一心二用”,到头来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便可能是你自己。

做人要有“心机”,这个“心机”并不是要我们不劳而获去占别人的便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所以找到“明主”之后最好死心踏地跟着,“贞观之治”年间的著名宰相房玄龄,便是这样一位悟透这一“心机”的人物。

房玄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他与杜如晦被人合称为“房谋杜断”,一时被传为佳话,他一生至忠至勤,在唐太宗年间做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善始善终,这在斗争激烈的封建官场是十分难得的。

隋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时候,房玄龄正任隋朝的隰城(在今山西汾阳)当官。李渊派其子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带兵去平定渭水以北地区,房玄龄经过分析比较,认为隋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而在诸多起义军中,惟有李唐政权深明大义,极得民心,又能礼贤下士,将来必定能据有天下,于是,他就毅然抛弃了隋朝的官位,投奔了李世民。房玄龄的这一“弃暗投明”便正是他一生发迹的起点。

公元630年,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的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在任相职期间,房玄龄可谓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这样称赞他:“任总百司(总管政府中的各个衙门),虔恭夙夜(日日夜夜地谨慎虔诚地处理各类问题),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不让一件事办不妥当)。”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烦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仅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宫室的营选、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房玄龄心地一片赤诚,为人胸怀宽广,善于团结同僚,容易与人共事,并且注意发挥别人的长处。如经他推荐的杜如晦,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史书上称他“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房玄龄就注意发挥他善于决断的长处,每和太宗有所谋划,都要等杜如晦前来定断,用房玄龄的话来说,就是“非如晦莫能筹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与房玄龄不谋而合。“房谋杜断”,相得益彰,他们两人的密切工作,与勾心斗角的官场习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派人看望,并亲去探望,于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时,“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感情之深。

人言官场险恶,官场如战场,其实并不尽然,其主要条件应看处于什么样的朝代,得遇什么样的君主,更主要的还是自己的态度。以曹操之“奸”,尚有许多人忠诚于他,尚有许多人在他手下得以善始善终,何况奉事别的君主呢?由此看来,官场机诈,宦海“三忌”,都是存在的,但也不是绝对无法避免的,至于如何避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俗话说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难当,但房玄龄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年太平宰相,且身后哀荣无限,实在是中国古代大臣里善始善终的典范,他能做到如此,概莫基于两点原因:其一是弃暗投明,抛弃腐朽的隋朝投奔了开明的唐太宗,这一选择为他的一生开了一个好头;其二是他能够勤勤垦垦地跟随太宗皇帝,这是他得以荣宠一生的根本原因。

为官之道,择主固然重要,但踏踏实实做事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所在,悟透这一“心机”的人将注定有所作为。

10.把握时机,才能越跳越高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选择“跳槽”便是选择另一条奋斗之路,选择一位赏识你的上司。只有等到天时地利时,你的“跳槽”才能真正成为你成功人生的开始。

“跳槽”这个词近几年在我国特别得宠,许多年青人都把“跳槽”挂在嘴边,只要别的单位的待遇比现在的好,就立马“跳槽”。

如果有机会能跳到好的单位,并且又是相关行业,那也不防一“跳”,但“跳”之前,一定要灵活把握,不要有了机会就“跳槽”,那样只会“越跳越糟”,而不会“越跳越好”。

其实,“跳槽”的风险也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很多人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嘛,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两年过去了,人混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份份地上他的班,以求生活稳定;有的为了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行业中试试运气。

“跳槽”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过,光是想当然没什么关系,如果不只是想,还真的要跳,那就要把握好机会再行动。

“跳槽”要讲天时、地利,最好要“三思”而后行。

(1)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2)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3)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4)“跳槽”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把握这个机“跳槽”了。

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料,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劝你还是别“跳槽”,其理由如下:

(1)做事靠经验,经验则是累积来的,而不是可以从速成班学来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跳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重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2)做事要有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一到了特定年龄,冲动就会减少;在要收成的年龄“跳槽”,就算有冲动,也会少了许多,守成的心态反而会让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不得,于是一转眼,四十岁了,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话虽这么说,但并没有让你委屈自己老死本行的意思,但“跳槽”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的决心和把握最好不要轻意去冒这个险,尤其不能听别人说那个行业如何地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哪边好哪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跳槽”,一辈子不得安宁。如果非要“跳槽”,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那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跳也不迟,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要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这样灵活处理的话,虽然形态改变,但并没有损害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