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发明家的故事
21880900000035

第35章 李官奇

李官奇,62岁,河南滑县人,农民企业家。因自主研制出改性大豆蛋白质纤维而扬名海内外。2006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获得者。现任滑县华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上海沅秀大豆纤维实业公司董事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常任理事。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上,第一次走上了一位农民,他就是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桑寨村农民李官奇,凭借“利用大豆饼粕生产大豆蛋白质纤维”技术,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个农民搞科研并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此次的采访对象为记者留下了一抹颇为浓密的传奇色彩。在李官奇宽大的办公室,眼前的这个精神矍铄,憨厚朴实的老人为记者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聪明勤奋,科技能人叫响四邻

李官奇出生于河南省滑县桑寨村。小时候的李官奇就喜欢摆弄各种电子、机械零件,邻居们有谁的收音机坏了就拿给他修。1975年,他开始做一些小本生意挣了不少钱。

1978年以后,聪明又肯钻研的李官奇走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鼓捣”出了新型面粉机械,并在全国承接了近400个面粉厂的设备制造安装工程;接着又设计出一种榨油机械,也获得了很大成功;后来,他又把目光瞄准菜籽脱毒技术,经过一年的研发,不但获得巨大商业利益,还获得了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的银奖。

经过这三次技术创新,李官奇初尝科技甘甜成果。在那个“万元户”都很少的年代,他的个人资产达到几百万元,率先配备了小汽车、“大哥大”。不但如此,他的设备加工厂吸引了四邻八乡几百人来学技术,李官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

一篇文章让他执着十年

1991年,正在寻求事业突破的李官奇无意中在一本国外刊物《化学文稿》中看到一篇文章,说豆粕里的大豆蛋白可以纺丝。这篇文章一下子打开了李官奇的思路。当时,国内“蚕茧大战”正酣,一吨桑蚕丝的价格能卖到十六七万元。李官奇想,如果大豆纤维纺丝技术研制成功,一定会有很广阔的市场,他越想越激动,最后终于决定投身这一事业。

当时李官奇正值四十多岁壮年时期,他把300多万财产全部投进这个项目,一头扑进实验场开始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研制。

十年磨一剑,但是李官奇万万没想到,他这一剑真的磨了10年。“当时想,前几个技术都搞了不到1年,搞这个大豆纤维最多3年,怎么也拿下来了,没想到这小细丝比大设备还难。”李官奇现在说起来,还是又自豪又心酸。

在那段日子,为了排除外界干扰,李官奇把2.8万元买的“大哥大”关机,把固定电话线拔掉,埋头看书,思考,做实验。由于进度迟缓反复,李官奇家的经济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在1996年至1997年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吃面都得到面粉厂去借。一贯支持他的家人都为他担心,劝他放弃大豆蛋白纤维项目。

但李官奇比常人更执著。他更加勤奋了,到离家50公里外的濮阳搞试验,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那些日子里,他的四周是成捆成捆的书报杂志,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外文的。李官奇找到当地中学的英文老师帮他翻译。那些年他买书的费用就在20万元以上。李官奇以超人的毅力自学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试剂化学、分析化学和纤维工艺学等学科。

这十年里,他每天面壁读书,茶饭不思,体重从126斤减到了96斤。十年里,他四处融资,先后投进去3800多万元,折腾得家徒四壁。

“这十年里,你就真的没想过放弃吗?”记者问他。

“我这个人,就是有股拗劲儿。年头越长越觉得这个实验要搞到底,扔了一是可惜,二是丢不起这个人。”说到“拗”,李官奇仍然像个普通农民一样憨厚地笑着,然而正是这股“拗劲儿”让他把大豆织成了布,让他成为第一个登上国家最高领奖台的农民。

引领纺织业的一场深刻变革

10年间,李官奇试验了800多次,每四五天就试一次。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样品,有的强度不够,有的上色不好,有的不耐水,问题很多。睡觉的有时候突然来了灵感,忽地就坐起来了,赶紧记下,改进工艺,直到研制成功。

“农民搞科研,太难了!不像高校、研究所,他们有经费,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们把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压力和动力也没我大。我不行,我是个农民,必须尽快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要不我的投资从哪里收回来?”李官奇颇为感慨的说。

在河南滑县老店乡李官奇的工厂里,记者见到了这种用大豆制成的纤维和面料。大豆纤维看上去和普通棉线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拉开却见细丝彼此牵连成网,丝很亮,摸上去手感很滑。

工厂里一排排机器整齐划一,几百号工人在辛勤的编织着面料,和南方先进的服装加工厂不无二致。

经专家鉴定,大豆纤维面料比重轻,弹性高,光泽好,耐酸耐碱性高,吸湿性能超过棉花纤维和真丝,保暖性赶上羊绒。在2003年召开的第42届国际人造纤维会议上,这种纤维得到一致肯定,被国际纺织界称为继涤纶、锦纶、氨纶、腈纶、丙纶、粘胶、维纶之后出现的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而且大豆纤维具有成本低、舒适、环保、可再生的特点,代表着全球纤维未来的发展方向,掀起了纺织业的“纤维变革”。

目前,李官奇在河南、江苏、浙江的大豆纤维生产线已经达到年产1万吨的规模,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工业化生产纺织用大豆纤维的国家,李官奇的发明成为世界人造纤维史上第一个中国原创技术,改变了我国这样一个化纤使用大国,化纤却依靠大量进口的历史。大豆纤维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纺织业本身。

李官奇介绍说,我国每年需要2000万吨纺织材料,其中棉花550万吨,生产1吨棉花需要10亩棉田,大豆纤维代替棉花多用1吨,就可以节约10亩耕地。

我国大豆资源非常丰富,大豆纤维主要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属于废物利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李官奇笑着说,自己能够拥有国内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感到做为河南人也是非常的自豪,将来要为河南人创造更多的福利,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穿上河南人造的大豆纤维。

李官奇,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引领了纺织业的一场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