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水合氯醛10~15毫克/千克,灌肠。安定0.1~0.2毫克/千克静推,鲁米那、阿米妥纳亦可应用。
颅内减压: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克/千克,快滴或静推,每日4~6次。在2次脱水药期间可用速尿0.5~1毫克/千克,稀释成20~40毫升,静推。
呼吸衰竭:吸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并可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5支加入5%GS250毫升中静点,或可拉明0.375克、回苏灵8毫克、洛贝林3毫克静推,可反复应用。
抗感染:若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适当用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每日3~5毫克/千克,分2次肌注或静滴。
休克:可按休克治疗处理。
(2)中医药治疗。
①卫气同病:发热,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渴饮冷,四肢躁动,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质红苔干黄,脉数大。治宜清气透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金银花各12克,竹叶6克,薄荷(后下)、黄芩、连翘各10克,芦根15克。如兼湿邪可加藿香、佩兰、滑石、茯苓、木通等。
②气营两燔:高热烦渴,躁扰不宁,惊厥,头痛剧烈,谵语,入夜热甚,舌红绿,脉细数。治宜清气凉营。
方药:生石膏(先煎)30克,生地20克,水牛角3~5克(先煎),黄连3克,竹叶6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连翘、大青叶、赤芍、丹皮各10克。若兼湿加黄羊、滑石、茵陈、寒水石。
③热入营血:身热夜甚,神昏暗语,抽搐厥逆,肌肤灼手,口唇干燥,舌红绛或有出血点,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开窍醒神。
方药:水牛角10~15克(先煎),生地20克,丹皮、赤芍、麦冬各12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中成药:鼻饲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④内闭外脱:神昏谵语,四肢冰凉,气粗而急,二便失禁,鼻扇手撒,舌紫而缩,脉细数。治宜开窍醒神、固脱救逆。
方药:人参15~30克,急煎,取参汁送服安宫牛黄丸,后再服生脉散。
⑤热伏阴分(后遗症期):暮热早凉,口干不欲饮,颧红,手足心热,舌红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生地各12克,鳖甲(先煎)、知母、丹皮、地骨皮、麦冬各10克,乌梅2枚。
⑥痰淤阻窍(后遗症期):耳聋,痴呆,反应不灵,语言不清,舌紫暗有淤斑、苔白腻,脉涩。治宜化痰通淤。
方药:桃仁12克,远志、菖蒲、沙参各10克,川芎、归尾、地龙、竹茹、积壳各6克,生地18克。
⑦经络淤阻(后遗症期):瘫痪,运动不便,行走困难,手足抽搐,舌紫暗,脉涩或弦。治宜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12克,川芎、地龙、牛膝、僵蚕各6克,生地15克,赤芍、香附、鸡血藤、红花各10克。中成药:大活络丸。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临床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等。目前已知肝炎病毒分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及戊型(HEV)。甲、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丙、丁三型主要经过肠道外途径传播。
一旦发病,患者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黄疸。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30~83天,平均52天。散发性丙肝的潜伏期尚待研究。戊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6~75天,平均36天。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和输血传播肝炎的潜伏期尚不清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几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那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FV)、庚型肝炎病毒(HGV)、TT病毒(TTV),它们都具有传染性,但并不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或TT病毒就可以导致肝炎,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仅有少许病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另外,像黄热病病毒、登革病毒等等的感染,也可引起肝炎样表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这里要重点讲明饮酒对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影响。
饮酒对病毒性肝炎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嗜酒者的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可能是由于乙醇可以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肝炎病毒侵入机体相对容易,而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能力下降,使病毒在人体内潜藏下来。再就是嗜酒者经常会聚友豪饮,接触范围广,自然接触病毒性肝炎病人和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机会就多,感染肝炎病毒的可能性就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如果感染HCV或HBV,那么比没有感染HCV或HBV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率要高。
病毒性肝炎本身可造成肝细胞的肿胀、变性、破裂、坏死,使肝脏的代谢、生物转化(解毒)功能降低,造成糖、脂类代谢能力下降,蛋白质合成减少,有毒物质的转化能力下降,使有毒物质的半衰期延长。乙醇及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伤与病毒性肝炎类似,所以当患病毒性肝炎时,饮酒将加重肝脏的损伤。脂类的代谢异常可以造成脂肪在肝内的沉积,形成脂肪肝,对肝脏的功能又多了一重不利影响。而蛋白质合成障碍又导致肝细胞修复、再生缺乏原料,这又使肝脏无力修复自身的创伤。有毒物质的积蓄又会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即乙醇、肝炎病毒给肝脏造成双重损害,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受损。此时肝脏的转化和代谢不足,造成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影响肝脏功能的发挥,有毒物质在体内积蓄使肝细胞的损伤加重。而肝细胞在修复自身时,却没有或缺乏原料——白蛋白。从以上情况看,饮酒对病毒性肝炎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因而,病毒性肝炎患者是要绝对忌酒的。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保肝降酶药:肝泰乐每次0.1~0.3克,每日3次口服;维丙肝,每次50~25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肌肉注射80毫克,每日1次;肌苷,每次0.2~0.6克,每日3次口服,静脉注射每次0.2~0.6克,每日1~2次;阿卡明,每次0.2克,每日3次口服;联苯双酯,每次25毫克,每日3次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40~80毫克加入10%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疗程2~3个月。
②疫苗:甲肝疫苗:第1次1毫升,2~4周后第2次注射1毫升,6~12个月后再增加剂量1毫升,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0.6毫升/千克,肌肉注射,1个月后再注射1次。
③抗肝炎病毒药:叶扰素,第1周100万~300万单位,每日1次,连用6日停1日。第2周100万~300万u,隔日1次,连用1~2周。每4周100万~300万u,每周2次,连用2个月;无环鸟甘,200毫克/次,每4日口服1次,或5毫克/千克,加入液体中缓慢静滴,每8小时1次,连续7日;聚肌胞,每次2~4毫克,隔日1次肌注,或每次100毫克,静肌注射,每周2次。
④免疫调节剂: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每次2~4毫克,每日或隔日1次,肌注。3个月为1疗程;核糖核酸,每次30毫克,每日1次。
(2)中医药治疗。
①湿热壅盛:胁肋胀痛,恶心厌油腻,纳差腹胀,身黄或不黄,小便短赤,心烦口黏苦,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茵陈30克,栀子15克,龙胆草12克,白蔻、厚朴、柴胡、郁金、大黄、黄芩各10克。中成药:急肝退黄胶囊,乙肝解毒胶囊,鸡骨草丸,茵栀黄注射液。
②肝郁化火:胁下胀痛、走窜不定,急躁易怒,时欲太息,胸闷不适,嗳气频作,食欲减退,妇女伴乳胀、月经不调,舌质红苔薄,脉象弦。治宜疏肝清热、理气宽中。
方药:柴胡、赤芍、夏枯草、枳壳、郁金、川楝子各12克,香附、陈皮、川芎各9克,甘草6克。中成药:柴胡疏肝丸,慢肝解郁胶囊。
③脾虚湿困:纳呆口黏,脾胁痞胀,甚则疼痛,恶心吐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缓。治宜舒肝健脾,化湿利浊。
方药:茵陈10克,白术、半夏、党参各12克,白蔻、木香、柴胡各6克,泽泻、陈皮、藿香各9克。中成药:茵陈五苓丸,逍遥丸。
④湿热挟淤:身目发黄,其色晦暗,持续不退,皮肤症痒,右胁疼痛,按之痛甚,面色青紫,低热绵绵,口苦涵腻,舌质紫黯有淤斑、苔厚腻,脉象弦细而涩。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郁金各9克,川芎、生地各12克,丹参、茵陈、当归各15克,泽泻、青皮各10克,大黄6克。中成药:肝友胶囊。
⑤气血两虚:胁肋隐痛,脘腹痞张。口淡无味,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或苍白,大便溏溥,舌质淡、苔薄白,脉象弦细。治宜养血益气、疏肝健脾。
方药:当归、白芍、党参、白术各12克,茯苓、阿胶、陈皮、半夏、柴胡、川楝子各9克,砂仁5克,甘草6克。中成药:乌鸡白凤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