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化学治疗:马利兰、羟基脲、靛玉红等。
脾切除:选择性脾切除有可能延缓急性变的发生和延长存活期。
骨髓移植:包括异体骨髓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
②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病程比较长,发展缓慢,故病情无急骤变化,一般不主张用化学疗法、激素、放射等治疗,但有下列情况出现时,则须进行治疗。
淋巴结明显增大,产生压迫症状,可用深度X线局部照射。
并发溶血性贫血,用激素治疗。
白细胞数上升较高并有全身症状时,可给予苯丁酸氮芥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淤血内结:肝、脾、淋巴结肿大,舌紫黯或有淤点、淤斑,脉涩。治宜活血化淤、软坚散结。
中成药:鳖甲煎丸。
②气虚血淤:面色萎黄无华,气短乏力,眩晕,心悸,失眠,纳呆腹胀,肝、脾、淋巴结肿大,舌紫黯或有淤点、淤斑,脉涩无力。治宜益气生血、化淤散结。
中成药:八珍丸,气血双补丸。
③肝肾亏虚: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关节疼痛,神疲嗜睡,畏寒肢冷,五更泄泻,舌淡暗体胖大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肝肾。
中成药: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五子补肾丸。
七、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原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当血浆脂蛋白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罕见,属遗传性脂质代谢紊乱疾病;后者多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所伴发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为:
Ⅰ型:极罕见,属遗传性。在肘、背和臀部可见疹状黄色瘤;肝脾肿大,其大小程度随甘油三脂含量而改变;腹痛反复发作。
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显性遗传,多见。临床表现为眼睑部有黄色瘤、肌腱黄色瘤及皮下结节状黄色瘤;早发动脉硬化,约60%以上患者40岁以前即有心绞痛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Ⅲ型:较为少见,隐性遗传。患者常在30~40岁时出现扁平状黄色瘤、结节性疹状黄色瘤和肌腱黄色瘤,早发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疾病,常伴肥胖及血尿酸增高,约40%病人可有异常葡萄糖耐量。
Ⅳ型:此型患者非常多见,常于20岁后发病,可为家族性,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内源性甘油三脂异常增高,有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皮疹样黄色瘤及眼睑黄斑瘤;视网膜脂血症;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等。
Ⅴ型:可同时具有I型和Ⅳ型的特征,即常于20岁以后发病,常继发于急性代谢紊乱,也可为遗传性。
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饮食,注意限制总热量,使体重正常。Ⅰ型需低脂饮食;对内源性高甘油三脂即Ⅲ、Ⅳ、Ⅴ型要重点限制总热量及糖,以减轻体重;Ⅱ型宜采用低胆固醇饮食、低饱和脂肪酸饮食并加用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另外,要保持情志舒畅,增加运动和体力活动。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菸酸:首用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维持量200毫克口服,每日3次,本药副作用为皮肤痒、潮红,胃部不适,肝毒性反应,溃疡病;孕妇慎用。
②烟酸肌酸脂:0.2~0.4克口服,每日3次。
③消胆胺:适用于Ⅱ型。首剂4克口服,每日3~4次,维持量4~8克,每日3~4次。副作用有便秘、腹胀、恶心等。孕妇慎用。
(2)中医药治疗。
①脾虚湿盛:体型丰满,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滑。治宜燥湿健脾。
方药:苍术、厚朴、白蔻仁各12克,陈皮、桂枝、石菖蒲各10克,泽泻、藿香各9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
②湿热壅滞:烦渴,发热尿少,身重,腹大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
方药:金银花15克,荷叶9克,连翘、草决明、虎杖各12克,泽泻10克,茯苓20克。
③肝火炽热:口苦烦躁,面红目赤,胸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草、黄芩、泽泻各10克,山栀子12克,柴胡9克,木通6克,车前子、石决明各15克。
④阴虚阳亢: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肢体麻木,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育阴抑阳。
方药:天麻、钩藤、栀子各10克,生决明15克,桑寄生、川牛膝、玄参、白芍、麦冬各12克,生地18克。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本病早期或轻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饮(口渴而饮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进、多食易饥)及体重减少(逐渐消瘦,但中老年轻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常伴乏力,面色萎黄,皮肤瘙痒,女子多见外阴瘙痒及月经不调,小儿则毛发少泽、生长发育迟缓。
糖尿病若合并眼病,可见视力减退、白内障、眼底出血、眼底动脉硬化等;合并肾病,可见浮肿、蛋白尿及贫血等;合并神经病变时,肢体酸痛麻木、性欲减退、阳痿、便秘或腹泻多汗、体位性低血压、大小便失禁、失眠、眼肌麻痹、及膝腿、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
糖尿病主要可分为Ⅰ、Ⅱ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Ⅰ型):多于幼年发病,体内胰岛素呈绝对不足,需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多于40岁以后发病,体内胰岛素呈相对不足。可通过血糖测定、尿糖测定、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等以助诊。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情志过激和精神紧张。坚持劳逸结合,控制饮食,保持标准体重。忌辛辣及烟酒,节制房事,顾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注意足部和皮肤的护理,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坏疽的发生。
本病的治疗分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疗法。
(1)饮食疗法。
饮食治疗是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基础治疗措施。
总热量:适当控制,休息者每日每千克体重给予25~30千卡,而重体力劳动者可给予40千卡以上。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酌加,肥胖者酌减。
营养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
三餐热量分配:大约早餐占1/5,中、晚餐各占2/5。如饥饿难忍时,可适当多吃蔬菜(薯类除外)充饥。
(2)口服降糖药。
服用降糖药时,要及时掌握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药量,以避免低血糖反应。
磺脲类:可促进胰岛素分泌。适用于胰岛β细胞尚有功能的轻、中度患者。此类药物可选甲磺丁脲(D860)、优降糖、达美康、美比达、糖适平等。
双胍类:适用于症状较轻,体型较肥胖者。可选降糖灵、降糖片(二甲双胍)等。
(3)胰岛素疗法。
其适应症如下:
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
Ⅱ型患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合并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
合并进行性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大手术前后;
糖尿病患者妊娠、分娩等。
痛风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组疾病。其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
关节炎、痛风石及肾脏损害为痛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起病急,疼痛剧烈,多于半夜发作,关节周围有红肿热痛的表现。急性发作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饮酒、湿冷、疲劳、外伤手术及感染等都是诱发因素。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僵直、畸形。
痛风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发作期间应依症状轻重决定劳动强度。肥胖者应注意减少热量摄入,宜多饮水。避免受潮、受寒,忌烟、忌酒。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急性期治疗:秋水仙碱,补剂1毫克口服,以后每2小时0.5毫克,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时停药。但全程总药量一般不超过6毫克。症状多在12小时内减轻,48小时内控制。
②慢性期及间歇期治疗:
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初剂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逐渐增加剂量至200毫克,每日3次。
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从小剂量开始,初用每次0.25克,每日2次,2周内增至0.5克,每日2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能超过2克。
(2)中医药治疗。
①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痛处灼热,其痛剧烈,夜间痛甚,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防己、山栀、赤小豆各12克,滑石、薏苡仁、蚕砂、赤小豆、连翘各15克,杏仁10克。
便秘加大黄;痛甚加三七、乳香、没药;红肿甚者,加金银花、黄檗、土茯苓;上肢关节痛,加羌活、威灵仙;下肢关节痛,加牛膝、木瓜。
②顽痹: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附近及皮下出现痛风石,舌紫暗或有淤斑,脉细涩。治宜祛痰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各10克,地龙、秦艽、川芎、牛膝、羌活各12克,没药6克,甘草9克,黄檗15克。
③肾虚:夜尿增多,蛋白尿、少尿,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腰痛膝软。偏阳虚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偏阴虚者头昏耳鸣,潮热盗汗。治宜补肾利尿。
方药:枸杞子15克,菟丝子、女贞子各12克,车前子20克,白茅根30克。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仙茅;阴虚明显加黄檗、知母;腹胀、便溏者,加党参、白术;头昏头晕、肝阳上亢者,加钩藤、菊花、天麻。
④石淋:尿中时夹砂石或X线片显示泌尿系结石,小便涩滞不畅或尿时中断或时不能卒出,或尿中带血,腰腹疼痛,脉弦。治宜通淋利尿、消除砂石。
方药:石韦、瞿麦、茯苓、鸡内金各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6克,冬葵子10克,金钱草30克,滑石9克,海金砂20克。
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尿血者加小蓟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