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艺术家的审美故事
21880200000011

第11章 贝多芬(3)

“莫非是我的耳朵出了毛病?”他暗暗地想,因为这几天来他经常感到耳朵轰隆隆(lónɡ)地响个不停。

“上帝呀,如果真是我的耳朵出现了问题,那我以后还怎么搞音乐呀!”

贝多芬心里有些恐慌,于是他走到钢琴前,又弹了几个很弱的低音问学生:“你听得很清楚吗?”

“是的,老师。”

贝多芬自己却听不清楚,他终于确定是自己的耳朵有了问题,于是他跌在椅子上,对学生说:“今天的课暂时不上了,你回去,下周再来吧。”

学生走后,贝多芬两手捧着脑袋,低着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他脸色苍白,不住地发抖。

“完了!完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听不到声音了,一个听不到声音的音乐家!上帝怎么和我开这么大的玩笑,我才26岁呀!”他先后找了九个有名的医生都没治好他的病。

有很长时间,贝多芬都沉浸在痛苦之中,创作也中断了。每天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不见任何客人。

贝多芬的耳朵不断鸣响,听觉日益衰退。也许是精神压抑所致,他的内脏也感到剧烈的痛楚。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竭力不使它泄露出去,结果,他本来就孤僻的性格更显得古怪了。

贝多芬的坚韧是令人惊异的。他对付巨大精神折磨的办法不仅仅是隐忍,他还依靠更加勤奋的创作和更加勇敢的演出与之抗争。

贝多芬大部分作品创作于发现听力出了毛病的1796年之后,而在他写下遗嘱的1802年以后,他的创作活动进入了辉煌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大约持续到1812年。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使生命活上千百次将是多美!”

贝多芬一方面在“隐忍”中默默忍受着疾病的煎熬(煎敖(áo):比喻折磨),一方面以频(pín)繁的创作来求得心理平衡和与不幸的命运抗争。他多么希望能够痊愈。

“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

然而,他的听力仍在逐步逐步地丧失,他没有办法阻止这病的发展。声音,在他的物质世界里越来越模糊,而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却依然那么响亮那么鲜明。这样,他便渐渐摸索到并且掌握住了在无声世界中创造美妙动人的旋律的技巧和能力,以致于为在双耳完全失聪的情况下,他仍能够从事音乐创作。这简直是空前绝后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以奇迹的方式创造出奇迹般的音乐的奇迹!

然而,又一种不幸出现了。

贝多芬的作品中有一首《月光奏鸣曲》。这首乐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说贝多芬曾在维也纳郊外的森林里,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听一个盲姑娘弹钢琴,然后贝多芬写成了这首曲子。

不论传说之真假,贝多芬的这首《月光奏呜曲》确实是献给一位姑娘的,他就是贝多芬的初恋女友,吉丽达小姐。

贝多芬认识吉丽达的时候,她只有16岁。那是1800年4月的一天,在一位伯爵的家里,贝多芬与吉丽达小姐相见了。贝多芬对吉丽达小姐可谓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一见面就产生了爱情),当这位有着一副漂亮的容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的小姐,面带微笑和温情向他伸出纤细的玉手的时候,贝多芬顿时神魂颠倒,完全被她迷住了。

不久贝多芬就开始教她弹钢琴,吉丽达对这个其貌不扬(其貌不扬:指人的容貌平常或丑陋)、不拘小节的音乐天才也十分有好感,于是两个人就相恋了。那一段日子是贝多芬一生最快乐的日子。

但是,贵族出身的吉丽达小姐和平民出身的贝多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贵族的观念中,平民的后代是绝不能与贵族的后代结婚的。因此没过多久,两个人的爱情就如昙花一现消逝了,吉丽达小姐嫁给了一位属于她那个阶层的伯爵,然后,他们去了意大利。

后来,贝多芬又迷恋上少女约瑟芬。约瑟芬和她的姐姐特莱莎出身于匈牙利的贵族之家,贝多芬教她们钢琴。没多久,贝多芬就迷上了妹妹约瑟芬。但是不久约瑟芬就和一位伯爵结了婚。婚后没多久,丈夫死了。约瑟芬陷入了郁郁寡欢之中。贝多芬依然没有忘记她,主动接近她。

但是约瑟芬还是嫁给了别人,贝多芬又一度陷入了痛苦之中。这时,姐姐特莱莎走近了贝多芬,他们经常在一起畅谈艺术,相处得十分愉快。

贝多芬晚年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拜访他,当那位朋友走进贝多芬的房间时,无意中发现贝多芬正抱着特莱莎送给他的一幅肖像画痛哭,并且大声地自言自语:“你这样的美,这样的伟大,和天使一样!”那位朋友没有打搅他,就默默地退出去了。

过了好久,那位朋友重又过来,推开门,见贝多芬正在弹钢琴,满面微笑,好像有什么高兴事似的。于是那位朋友对贝多芬说:“你的气色这么好,有什么高兴的事吗?”贝多芬抬头看着他说:“噢,当然,因为我的天使来访问过我了。”那位朋友禁不住暗暗地为贝多芬悲伤。

贝多芬和特莱莎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特莱莎终身未嫁。贝多芬为她写了许多的艺术乐曲,其中很有名的一首套曲是《致远方的爱人》。

在贝多芬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书桌的一个秘密的抽屉内发现了三封情书,都没有发出去,这些情书上既无姓名也无地址,人们推测很可能就是献给特莱莎的。

贝多芬一生都没有结婚,他一生都在幻想和追求一种理想的爱,然而现实中与他交往的女性都或多或少地与他这种理想的标准有差距,因而他宁可生活在他那理想的爱情幻影中,也不愿向世俗做出让步。

有一次他的学生里斯问他:“老师,您为什么不成家呢?难道您身边的这些女孩都不值得您爱吗?”贝多芬笑着说:“啊,不,不是这样,她们都很可爱,但我是一个习惯了独身生活的人,我更乐意追求一种精神上能使我满足的美!”

不过,他还是常常陷于孤独。虽然他是那样向往爱,那样寻求爱,但最后却总是留下深深的悲叹。他寄信给友人说:“呵,上帝!没有妻室,算什么人生呵?——没有妻室的人,会成为这陌生世界的牺牲品!”

在这件人生大事上,贝多芬是抱憾终生了。

失去爱情的贝多芬,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中。

就在这个时期,他依据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诗,谱写了不少曲子,如《悲欢》、《向往》、《五月之歌》、《你知否南国》等等。

1810年,贝多芬又将歌德的诗谱成歌曲《伊库门格》。那时他认识了著名诗人阿宁的夫人裴(péi)蒂娜。她是位女作家,对贝多芬的音乐十分崇拜,并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她的母亲青年时代曾与歌德相爱,因此她与歌德也很熟悉。

裴蒂娜对贝多芬的音乐有相当高的领悟力,两人之间保持着极真挚的友情。有一次,裴蒂娜问起贝多芬对歌德诗歌的印象,贝多芬回答说:“呵,绝妙的诗,他的诗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不久前我还用他的诗谱写了《你知否南国》。”接着贝多芬轻轻唱起了这支歌。

裴蒂娜静静地听贝多芬唱完后,问道:“你愿不愿意和歌德见一面?我相信歌德一定会很高兴,我曾写信告诉他你是个了不起的人。”

“歌德是伟大的诗人,我怎能与他相比?”贝多芬说的是真心话,因为在德国诗人中,只有歌德与席勒最使他倾慕和钦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