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讲演者使自己的讲演与活生生的听众发生关联之后,讲演的情形才真正形成。讲演也许准备的周详,也许是关于讲演者所热衷的话题;但是要真正地完全成功,还有另一个因素需要考虑:他必须让听者觉得他所要说的很重要;他不只是要对自己的话充满热情,还得把这种热情传给听众。历史上堪称演说天才的著名人物都精通这种煽情术,或者是传播福音术。你愿意怎么叫他就怎么叫,绝对错不了。
高明的讲演者热切地希望听众能够感觉到他所感觉的东西,同意他的观点,去做他以为他们该做的事,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关注的焦点是听众,而不是自己。他知道自己讲演的成败不是由他来决定——是要由听众的脑袋和心灵去决定。
在节俭运动那段时间里,卡耐基训练班的老师曾为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训练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位学员的沟通能力出奇的差。为了帮助他,第一步是使他的脑子和心思对自己的话题燃起热情。训练老师告诉他,自己到一边去把题目再三思考,直到使自己生出热诚来,训练老师要他牢记,纽约的“遗嘱认证法庭记录”显示,85%的人过世时,身后都没有留下分文,有3.3%的人留下1万美元或更多的钱财;他要经常想着,他不是求人施恩,或是使他们做些经济无法负担的事,他要这样对自己说:“我是替这些人准备,使他们老年得以衣食无缺、舒适无忧,并留给妻儿安全的保障。”他要记住,他是出去从事一项了不起的社会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终于使这件事情在他的脑海里燃烧起来。他唤起了自己的兴趣,激发了自己的热心,并感觉到自己确实身负重大使命。于是他开始外出讲演,那传递他的信念的词句赢来了一阵阵回响。他将节俭的利益与听众一起分享,因为他希望帮助人。他不再只是个脑子里装着一些事实的讲演者,他成了一名传教士,努力让人们信奉有价值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