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索恐龙时代(科学探索的真相)
21876700000008

第8章 贪婪的食肉恐龙

其实这样评价食肉恐龙一点也不公平。

既然是食肉恐龙,当然也只有捕杀猎物来维持生命了。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则是自然界中无情的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则。

为了生存,食肉恐龙不得不这样“贪婪”,总之一句话——为生活所迫。

也许我们不喜欢看那些血淋淋的厮杀场面,所以我们不能接受那些凶猛的食肉恐龙,但却能平静地接受食草恐龙咀嚼植物的情形,因此,即使腕龙吃得再多,也不会说它们贪婪,而食肉恐龙哪怕吃的还不够它填饱肚子,我们也会把这个贬义词用到它身上。

食肉恐龙饥饿时,那穷凶极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凶样子,真的可以叫做贪婪了。

跃龙,生活在侏罗纪最兴盛的时期,它每天的任务便是穿梭在绿树丛林之间,张着大而有力的下颚,露出尖尖的牙齿,为了维持它长达11米,重达十几吨的身体的需要,而勇猛出击,即使遇到比自己大几倍的恐龙也想冒险一试。

恐爪龙,个头虽然一般,但是在恐龙群里,它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杀手”。

它每只脚的第二个趾头上长着如同弹簧刀一样的利爪,嘴里也是锋利的牙齿。只要爪子或牙齿碰到的猎物,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

小的食肉恐龙在它的世界里,也是一方霸主,只有一只鹅那么大小的美颌龙,也是蜥蜴们最可怕的对头,一小群美颌龙在一块,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会消灭掉一大群蜥蜴。

白垩纪时的似鸡龙,它连空中的昆虫也不过不会放过,这家伙身体灵活,眼力好,即使在天黑的时候,抓过往的昆虫也是小事一桩。

在恐龙的世界里,大到几十吨重的植食性恐龙,小到天空中的小昆虫,都是这些凶猛的肉食恐龙的口中美餐。因此,说它们贪婪一点也不过分。

食肉恐龙的捕猎方法

在恐龙世界里,食肉恐龙虽然凶猛,但也并不是每天都能捕捉到猎物而填饱肚子,它们饿肚子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尤其是那些个子小的肉食恐龙。

为了生存,它们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捕猎方式。

成群结队地捕杀猎物成了食肉恐龙们捕猎的一种主要方式。

你想,食草恐龙一般个头都比食肉恐龙大,有的大几倍,更何况,食草恐龙一般是群居生活,一大群一大群地在一起,而且,它们也有自卫工具,比如身上的厚厚铠甲、棒槌似的尾巴、可怕的尖角等等,单个的食肉恐龙一般难于下手。于是,它便像今天的狼群那样,集体出动。

恐爪龙,身长约3.3米,它们一旦瞄准猎物,便一齐奔上去,把目标围住,然后趁其不备,有的从后面扑上去,有的用利爪撕扯对方的皮肉。

腕骨龙,约1.8米长,这么小的身材,单个儿觅食可能非但找不到,反而会填了大型食肉恐龙饥肠辘辘的肚子。于是,几只腕骨龙联合出击,运气好,也可能掀翻一只身躯庞大的梁龙。这就是集体“狩猎”的好处。

古动物学家在南部非洲的玻利维亚发现的化石表明:远在侏罗纪时代,整个群落的食草恐龙常被多达50只以上的食肉恐龙围追堵截,那情形,现在想一想,都觉得毛骨悚然。

当然,也有乐于单独“狩猎”的,像霸王龙这样的大型食肉恐龙,找到食物并成功地把对方变成口中美餐的机率比较大,所以,单个的大型食肉恐龙也是食草恐龙和小型食肉恐龙的巨大威胁。

恐龙吃石头

我们知道,鸡的胃里经常有一些小石子,这些小石子是用来帮助它消化的。

食草恐龙的胃里也有这种石头,科学家把它称为胃石。

食草恐龙为什么要吞下这些石头呢?是不是觉得吃石头好玩,还是因为石头里有什么营养?

其实都不是,原来它们是迫不得已,是蜥脚类恐龙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一是它们没有用于咀嚼的臼齿,它们的牙齿都不厉害,吃到嘴里的东西没法嚼碎。由于这个特点,人们一直认为它们应该生活在水中,以一些柔软的水生植物为食。可后来人们改变了看法,因为他们发现它们的胃里有胃石,通过胃石的翻滚、搅拦,就容易把粗粗的树叶,树枝搅拌成糊糊状,这样,就可以消化了。

另外一个特点是,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太庞大了,它们每天需要的食物简直无法想像,比如,一只成年的腕龙,它每天需要的食物达1500公斤,而它们的脑袋又小,嘴巴也不大,因此,它们每天只有不停地吃,即使能嚼烂食物,它们也没有这个时间,更何况它们的牙齿本来就不发达。

这样,只有靠胃石的帮助了,嘴巴只需像个输送机似的往下输送食物就行了。胃才是“粗加工”的地方。这样,吃和嚼就两不误了。

胃石虽然是恐龙的身外之物,但实际上却也是恐龙消化器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东西。

恐龙进食方法

吃东西时,有人细嚼慢咽,一副斯文相;有人狼吞虎咽,很不雅观。

恐龙的吃相是什么样子呢?

食肉的恐龙吃起东西来,就跟它的鳄鱼亲戚一样,总是不加咀嚼,把大块的肉囫囵吞下。

当然,猎捕到大的动物时,鳄或巨蜥先用牙把猎物的肉撕咬成小块,然后一块块的囫囵吞之。从这些恐龙的亲戚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出霸王龙、跃龙和永川龙等凶猛的肉食恐龙的吃相。

动物的吃相与动物的牙齿有关,爬行动物的牙齿是同型齿,有撕咬的功能,却无咀嚼的功能,所以吃东西只好囫囵吞枣。在这一点上不如哺乳动物。哺乳动物都长有可以咀嚼的臼齿,就算是狼吞虎咽,在下咽之前也先嚼上一嚼。

吃植物的恐龙也是囫囵吞食的吃法,因为它们的牙齿也是同型齿。这样牙齿结构落后,不能咀嚼,压碎食物,只能把植物的枝叶切割下来,然后吞而食之。

鸭嘴龙的牙齿有点特别,它有很多牙,像磨盘似的,能将粗糙的食物大体上磨碎,然后再吃下去。但也仅仅比囫囵吞食好些而已。

恐龙这样进食,虽对消化非常不利,但恐龙在长期的进化中,胃长得很特别,胃壁如砂囊,胃中有胃液,还有许多小石子。食物进入胃中,通过胃的蠕动,胃壁、胃石和食物在一起反复搅拌,这样就把食物磨烂,成为容易消化的状态,食物的营养就会很好地被身体吸收了。

恐龙分配食物

地球上的动物,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食物。这就是所谓的“占领环境、瓜分食物”。现在的动物是这样,远古的动物也是这样,恐龙也不例外。

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它们对地球上的生活环境、美味食物毫不客气地进行了瓜分。

当时恐龙的亲戚——各种海龙们分得了海洋,恐龙的另一类亲戚——翼龙们霸占了天空,而恐龙占据了美好的陆地。

恐龙在刚刚演化出来的时候,全都是吃肉的动物,它们以其他类的爬行动物为生。起初它们是“少数民族”,后来才成了陆地上占绝对优势的动物。

由于先前吃植物的外族爬行动物大量绝灭,地球上植物食物就有了很大的剩余,使一部分吃肉的恐龙由吃荤改为吃素。于是恐龙才有了肉食和植食之分。渐渐演化,吃肉的恐龙也主要以吃植物的恐龙为生了,但前者是少数,后者是多数。

不同的食肉龙,食物也有区别,跃龙主要吃蜥脚类恐龙。霸王龙主要吃鸭嘴龙。小型食肉龙吃小型的爬行类、哺乳类及昆虫等,个别的专门吃富有营养的恐龙蛋。

吃植物的恐龙数量最多,它们分享食物也各有原则,据研究它们主要按自己的身高取食:大个子的蜥脚类恐龙觅食高度在10米或10米以上;中等的鸭嘴龙以3~4米高的植物为生;弯龙的取食高度在2米或2米以下;角龙与弯龙的取食高度差不多,它还能推倒小树,吃树冠上的嫩枝叶;甲龙是小矮子,只能消受1米高的植物,或啃地上的草。

进食的时候,大家都遵守原则各自吃该吃的那一份食物,不争不抢。但植食恐龙须要时时提防,不要成了肉食恐龙的美餐。

然而植食恐龙之间在分享食物时,有时也会产生一些摩擦。美国学者发现,年幼的蜥脚类恐龙吃食的高度与鸭嘴龙和剑龙相似,这样就会闹矛盾。为解决矛盾,其中一方作出了让步,另找个地方吃食。有趣的是,鸭嘴龙、剑龙总是让步的一方。年幼的蜥脚类依仗着它们庞大的身躯,特别是父母的袒护,在食物的分配上总能占到一些便宜。

恐龙就餐的情况虽是科学家的推测,但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今天非洲热带草原上动物群对食物就是这样瓜分的。

恐龙的繁衍

从发掘的大量恐龙化石上看,恐龙有一个极其庞杂的家族,却又门派分立,相互间很少有礼节交往。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种族的繁衍昌盛。那么,恐龙是怎样传种接代的呢?

以前我们总认为,恐龙是一大群毫无生气、只能消极适应环境的“低能儿”。随着许多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幼仔化石的不断发现,特别是新技术应用后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并不是这样的。在种族繁衍上,最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恐龙过着有组织的群体生活,而且还有喂养、照料幼仔的行为。

恐龙的繁殖活动还带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色彩。

在发情期间,雄恐龙为争夺雌恐龙常常大打出手,当然也是胜者为王。在产卵时,雌恐龙为了安全起见,先要选择产卵地,然后把卵产在造好的窝里。产完卵后,这些雌恐龙则日夜守护在自己的窝边,雄恐龙也在不远处为它们站岗放哨。小恐龙孵化出以后,雌恐龙则采集一些新鲜细嫩的树叶作为恐龙宝宝的食品,这样过上一段时间后,雌恐龙才让它的孩子们跟随自己去寻找食物。这样,再过上个几年,等小恐龙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时,才离开自己的父母,去独立生活。

恐龙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

恐龙的爱情

恐龙同其他动物一样,在发情期间,为争夺雌恐龙,成群结队的雄性恐龙往往会突然间充满浓烈的火药味,不可避免地要爆发一场大决战。

这是为了爱情的战斗。

实际上,这种情场决斗也是同类中雄性个体间势力的较量。因为优胜者不仅占有所有的妻妾,而且有更多的机会成为这个群体中的“首领”。被战败者要心悦诚服地退出情场,把心爱的“恐龙”拱手让出。因为身强力壮的首领会默认它的存在,并在照顾群体的成员免遭其他恐龙的袭击的同时,会对它格外照顾。

雄性个体间的搏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来说,都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制服对方。比如肿头龙,在为爱情的搏斗中,采取以头相撞的方式,决一雌雄。它们的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有自然选择的意义。

更有趣的是雄性恐龙中有许多胆小怕事者。它们只会害单相思而不敢表白,因为它们怕多情的举止会遭来勇猛者残暴的攻击。但它们聪明的脑子却能想出一举两得的主意。当两位勇敢者进行殊死搏斗、无暇顾及心爱的雌恐龙的时刻,它们便强行对其所爱者非礼,然后很快逃离现场。

至于斗争的双方,只要一方败北,斗争即可结束。在这场斗争中,不管双方斗争得何等激烈,雌性个体始终抱着观战态度,无动于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和“美女爱英雄”的道理一样,雌性恐龙会自然而然地尾随着优胜者而去。

恐龙产卵孵化

产房造好后,恐龙就把屁股对准土坑,开始围着土坑一圈圈地生蛋。每下完一圈,就用土盖好,接着又下一圈,再用土盖好,最多可达四圈,也就是四层。恐龙每窝产多少枚蛋,数量不一。从发现的蛋化石来看,少者5~6枚,多者15~20枚不等。恐龙蛋一般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大者直径约100~200毫米,横径40~50毫米不等。从破碎的蛋壳知道,其厚度最小的只有0.5毫米,一般多在2~8毫米之间。蛋壳的厚薄往往影响蛋的孵化率。这些蛋都整齐而有规律地排放在窝内。科学工作者发现,凡是未受到破坏的恐龙巢中的蛋,总是呈螺旋状排列。大部分窝中有12枚蛋,总是排放得十分均匀,蛋的小头倾斜着朝向螺旋的中心,大头朝外。恐龙蛋为什么这样排列,现在还不知道原因。

不过,科学家工作者认为,恐龙蛋在窝内排放方式有它的生态学意义。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学工作者,1989年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考察时,发现一窝恐龙蛋,共13枚,呈放射状排在中间,其余4枚,两枚偏左,两枚偏右,好似有意安排的窝边蛋。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专家们认为,恐龙的这种繁殖行为与鸵鸟相似,是一种本能。窝边的那4个蛋可能不是本窝“户主”所产,而是外来者乘户主不在时偷产下“寄放”在这里的,当外出归来的户主坐窝后,便会把不是自己生的蛋剔出来,推到窝边。一旦是偷袭者前来侵扰,受害的首先是这些“没妈的孩子”,这些窝边蛋则成了窝中蛋的保护者。拿内蒙古发现的这窝蛋来看,窝中9枚蛋,外壳破裂的仅1枚,而窝边的4枚蛋,破的竟有3枚。

恐龙产完蛋之后,它不像鸟类那样趴在上面孵化自己的蛋,而是借助阳光来孵化,但它每刻都在旁边守着自己的蛋。等到小恐龙快要出壳的时候,它会帮着蛋里的胎儿把蛋壳弄碎,好让它们顺利地出生。

恐龙的哺育

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天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一样,对自己的子女是呵护备至的,尽管不能和哺乳类相比,但就爬行动物而言,也算是很大的进步。就大多数恐龙来说,都具有守护蛋和幼仔的习性。比如,不久前在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深约1米的恐龙窝,窝内有15个小恐龙。在离窝百米左右地方还发现一具成年的恐龙化石。由此推测,可能是母子同归、葬于一地的证据。

有一种叫“慈母龙”的鸭嘴龙,在它们的巢内发现很多小骨骼和破碎的蛋壳,说明慈母龙幼仔在巢内要呆很长时间,由于出世后软弱无力,很少离巢,雌慈母龙不得不给它们运送食物。美国著名恐龙研究专家杰克·霍纳尔说:“我们发现小恐龙刚孵化出来时只有35厘米,而出窝时已达到120厘米了。这意味着它们要在窝巢呆上3个月以上才出窝。霍纳尔最大的兴趣是寻找一些小幼龙的骨骼,借此探索其发育情况,以及成年恐龙如何照料幼仔等这些以往了解甚少的知识。慈母龙的发现使他发现恐龙家族中有些非常灵活、迅速,并有一定的哺育儿女的能力。

在慈母龙的大窝巢里,霍纳尔还发现了一种食肉恐龙的骨骼化石。他认为,食草的雌性恐龙必须要保护好它的小恐龙,以防被食肉恐龙吃掉。恐龙的这种母性行为在今天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

恐龙的群居和迁徙

孩提时我们经常作一种游戏——老鹰捉小鸡,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左躲右藏,每只小鸡在群体中都有一定的位置,大家动作协调,防止被老鹰扑到。母鸡领一群小鸡活动是动物有序的防御行为,团结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些都是群体行为。群居是动物的一种个体间的互动,是社群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增进整个族群的适应力。恐龙是否有群居行为?这个问题在古生物学界长期存在疑问。

第一次使人有据可寻地证明恐龙有群居行为是美国古生物学家伯德。他于1944年在得克萨斯州的佩拉西克地区发现了一组大型的蜥脚类恐龙足印化石。这是一群20余只、大小不一的雷龙行走时留下的足迹。它们是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行进的,在行动中,它们彼此又是平行前进。足迹还显示出一些小的幼年雷龙走在群体中间,这也表明雷龙的行动是有序的群居行为。

1983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恐龙沟发现一个中侏罗纪的恐龙墓地,共出土17具小的、体长在4米左右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头骨骨头愈合疏松,骨缝明显,由此反映出这是一群出世不久的幼仔,被起名为巧龙。在一恐龙墓地发掘到清一色的、个体大小一致的一群幼年个体,这意味它们可能是一群同胞兄弟生活在一起,等待双亲的照顾。这群幼仔是在一次自然灾难中一起遇难的,由此可见蜥脚类恐龙的幼年成员如同一群小鸡一样群居生活。

1978年,在燥热的蒙大拿州西部,欧纳和他的挚友马凯拉发现了举世震惊的鸭嘴龙巢穴、蛋和有待哺育的幼仔,从而提出了鸭嘴龙有慈母之行为,它们是群居动物。这一观点引起了恐龙专家菲力普·居理的重视。居理在阿省的北部格雷德卡什发现了一个恐龙化石坑,为了探索恐龙的群居生活史,居理对化石作了详细的统计。在该恐龙化石坑中,居理注意到绝大部分的化石都是一种大型的角龙——尖角龙。尖角龙是具有单角的角龙,身长约6~7米,有一个巨大的头骨。居理从已得的化石分析,认为是灾难横扫了整个恐龙族群,使这些年龄不同的角龙死亡,死后骨头聚集在一起。居理又认为尖角龙是群居的动物,它们的行动如同今日非洲的角马或是北极的驯鹿一样,它们随季节成群地移动,在移动中,这群尖角龙在横渡泛滥的洪水河流时,在惊慌失措中被洪水吞没(这种灾难是北极驯鹿群渡越洪水时常常遇到的)。尖角龙的尸体顺流而下,被冲到岸边,待洪水退下,聚集的尸体又可能横遭肉食动物的啃食,弄得尸骨散落,一片狼藉;待下次洪水过后,尸体被淤泥埋藏而成化石。这些化石带来的信息告诉我们:尖角龙类在遭到灭顶之灾时,它们是群居的,它们可能正好在进行迁徙,恐龙的群居对于它们的族群繁衍和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群居行为的存在也表明恐龙不是一群呆头呆脑的笨家伙,而是有较高智慧的一类动物。

恐龙的祖先

从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化石上估计,恐龙大约是在三叠纪的中晚期出现的。因此,恐龙的老祖宗理应是三叠纪早期的某种爬行动物。

三叠纪早期的地球上活跃着许多爬行动物,其中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最繁盛,是一个大种族;而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都是一些比较落后的、不起眼的小种族。恐龙的祖先就是这些小种族中的一分子。

地层里的化石是我们查询恐龙祖宗的档案。从化石上我们得知,恐龙的老前辈是槽齿类爬行动物。这类动物中的假鳄龙与恐龙的关系最密切。假鳄龙是一种食肉的爬行动物,体长约1.5米,样子有点像鳄鱼,也有点像恐龙。它的后肢长,前肢短,能用后肢行走。牙齿长在齿槽里。在解剖学上与早期的恐龙很相似。

恐龙究竟起源于槽齿类哪一种动物呢?科学家的意见很多。

一些人认为,恐龙是由单一的祖先分化出来的,这个祖先是槽齿类中的某一成员,例如像假鳄龙类那样的动物。由于这一家族特别兴旺,繁衍了很多子孙,并演化成中生代称霸地球的恐龙。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恐龙的祖先不只一个,可能是两个或三四个,它们分别属于槽齿类中不同的成员。所以它们的后代外貌各种各样,生活习性各不相同。

恐龙研究者们对恐龙的起源虽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确定槽齿类爬行动物是恐龙的祖先。

其实,槽齿类不仅是恐龙的祖先,科学家发现它也是鳄类、翼龙类的祖先。

今后,随着化石的不断发现,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多,恐龙的起源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