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声总在成功后
21804600000089

第89章 成功早晚都可喜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早三光,一晚三慌,这些老话都是有道理的。因而青年人急于成功,心情可以理解,但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规律,那样会欲速则不达,弄巧成拙。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3.3%的受访者感觉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受访者中,70后占35.0%,80后占47.5%。而对于成功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76.2%)。

“急于成功”急到什么程度?网上流传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在那些“成功焦虑症”者眼里,干什么都要趁早,恋爱结婚要趁早,一不留神就成了“剩男”“剩女”;金榜题名要趁早,“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早已了无生趣,没有实际意义;著书立说要趁早,国学大师黄侃,立志50岁再著书,结果49岁便驾鹤西去,可惜了满肚子学问;建功立业要趁早,甘罗12岁当宰相,霍去病17岁立功封侯,王勃“二十文章惊海内”,千古留名,可羡可佩。

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太急于成功,可能会适得其反。毕竟,成功需要积累,需要经验,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水滴石穿,那些一鸣惊人、一夜成名、一举暴富、一步登天之类成功,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是小概率的个例。而在“成功焦虑症”驱使下的成功,则往往是伪成功、假成功、夹生的成功,这类事例举不胜举,教训沉痛。有鉴于此,我理解青年人急于成功的心理,但更想给他们一点过来人的忠告:年轻得志固然可羡,大器晚成也足以自慰;成功早有早的好处,成功晚有晚的意义。既然大家都在众口一词地推崇早成功的好处,那我就想唱个反调,说说早成功的弊端。

成功太早,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在献花美酒中陶醉,在掌声恭维中沉迷;成功太早,没经历长期奋斗的艰辛,没遇到失败的打击,不知道人生多艰,江湖险恶,或可凭聪明小有得意,借东风偶有建树,但终难成大器;成功太早,只顾得埋头向目标猛冲,心无旁骛,聚精会神,还没来得及欣赏路边的风景,就稀里糊涂地冲到了终点,路上经过了哪座名山,哪个古刹,都毫无印象,实在是可惜;成功太早,容易早早就失去继续奋斗的目标和前进动力,失去拼搏激情和顽强斗志,后半生往往会无所作为,不求进取,虚度年华。

当然,如果少年得志后能戒骄戒躁,继续前进,不断创新,再展宏图,那是再好不过的,毕竟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像姜子牙那样“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也未免太晚了一些。但是,有人的成功之路很顺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令人羡慕。有人的成功之路就很坎坷,一路磕磕碰碰,踉踉跄跄,历尽艰难,人到中年或进入老境,才成大业。譬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他们是越老越红,已是耄耋之年了,还在老骥伏枥,不断给我们带来成功的惊喜,尤其是吴孟超,以89岁高龄成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总之,人与人不一样,成功早晚也不是自己能随意控制的,不论早晚,只要成功都可喜可贺。

成功早晚不必强求,随遇随缘最佳,如当不成少年得志的王勃、甘罗、周公瑾,做一个大器晚成的庾信、姜尚、蒲松龄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