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语:三岁看到老。细细想来,不无道理,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伟人名流,成功人士,多是少有大志,胸怀千里,从小就与众不同,“野心勃勃”。
最出名的当然是《史记》所载的两位枭雄,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浩浩荡荡队伍,小屁孩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玩尿泥娃娃的项羽更狂,居然要“彼可取而代之”。果然,20年后,就是这两人统帅千军万马在争天下,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明朝的大政治家张居正自小就聪明异常,人称神童。8岁便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在13岁去参加乡试之前,写下了一首诗《咏竹》:“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天用竹来表志,倾慕寓意着正直与清高的竹“节”,渴望像竹一样蓬勃向上,童趣中蕴含着大志,稚嫩里流露出嚣张。
同样是13岁时,毛泽东也写过一首《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大得老师赞赏,称其气度非凡。其后来的雄才大略,气压群雄,此时便可略见端倪。再联想到他青年时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年时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晚年时的“横扫一切害人虫”,其豪气志向可谓一脉相承。
还有一个13岁的孩子叫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高等学堂读书时,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或曰升官发财,或曰光宗耀祖,或曰发家致富,或曰帮父母记账,或曰好找工作,唯独周恩来大声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学毕业时,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后来,他果真为国为民立下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成为一代伟人。
再说******,他是一个奇怪的孩子,和小伙伴做游戏,总爱扮龙的角色,而在那个时代,龙还是皇帝的代名词,玩这种游戏有遭人举报的危险。******为此没少挨祖父打。但无论如何挨打,他总是一声不哭,把祖父气得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盗,真是家门不幸!”果然,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20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而且一直龙性不改,直到晚年还写诗自励:“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
孙中山童年时,最喜欢听一位曾跟随洪秀全的太平军老战士冯爽观讲打仗故事,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驱除鞑虏”的思想就从这里萌芽,推翻满清的志向就从这里孕育。
“人生有大志,何处不翻飞?”少有大志,可提供发奋读书的动力,可增强克服困难的韧劲,可激励探索进取的兴趣,可培养水滴石穿的毅力。而一个胸无大志的青少年,日后成就伟业的可能性极小。因而,每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不遗余力培养孩子画画、弹琴、跳舞、打球等种种爱好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培养孩子的远大志向,鼓励孩子“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少年时栽下的志向幼苗,将来一定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