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掌声总在成功后
21804600000010

第10章 要坐对“椅子”

古人有一首著名的咏史诗:“隋炀不幸为公子,安石可怜做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位名士一文雄。”隋炀帝杨广才华出众,诗文俱佳,如果他没当皇帝,按着自己的爱好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而王安石倘若不当宰相,一心为文,肯定能在文学方面获得更大成就,写出更多有影响的文章,可惜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朝政纷争上,干了一大堆力不从心又出力不讨好的事。从根上讲,他们的悲剧就是没坐对椅子。所以,西哲有一句很到位的至理名言:人才就是坐对椅子的人。

还有曹植,才高八斗,满腹锦绣,骨子里明明是个文人,偏也想坐坐龙椅,尝尝南面称帝的味道,幸亏哥哥曹丕当了他的“牺牲品”,这才使得曹植坐对了椅子,一门子心思去当他的文人,雕琢文章,撰写诗篇,苦心孤诣,殚精竭虑,终于成了远比父兄成文学就更大的诗人。设若他取代曹丕坐了龙椅,就依其柔弱性格、文人习性,皇帝未必能当好,诗文估计也难再有什么佳作名篇了。

而明熹宗却对坐龙椅没兴趣,对当木匠心向往之。大臣们硬把他塞到龙椅上,他就来个消极怠工,天天猫在后宫里干木匠活,斧锯刨凿无所不精,手艺比外边的能工巧匠还高。这绝对是历史一大悲剧,一个不想坐龙椅的人偏偏不得不坐,他想坐木匠那把椅子,又碍于皇室体面、名声让他不能坐,他就不务正业,拿国家大事当儿戏。最终结果是两头耽误,少了一个可能会成为鲁班级的木匠大师,多了一个昏庸无能、无心朝政的糟糕皇帝。

胡适先生早年留学归来,一心要搞学问,曾发誓20年不过问政治。设若按自己原先的思路去发展,以他的学养和潜质,本可以成为历史研究方面的泰斗,哲学研究方面的大师,可惜他心志不坚,不甘寂寞,学术椅子没坐几年,就跳到污浊的官场政治椅子上,热衷于当大使,当院长,还曾试图竞选总统。结果是政治没搞好,弄得一团糟,学问也丢得差不多了,历史研究、哲学研究都虎头蛇尾,搞了一半就扔下了,实在可惜。虽然,他有一堆博士头衔。

我们常把逼着人去干那些并不适应的工作称之为“赶着鸭子上架”,他就是硬着头皮去干,心情不舒畅,也难以发挥最佳状态,最后结果是工作没干好,把一个人的前程也耽误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不准,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看见什么热闹、什么引人注目、什么油水厚、什么名利大就干什么,其实那未必适应你,一旦坐错椅子,人才也就成了庸才,聪明人也成了糊涂虫,再回头就晚了。

达尔文的父亲曾逼他去坐神父的交椅、医生的交椅,挣钱多且名声好。但他知道那都不是自己适合的椅子,所以,宁肯很“没出息”地和花花草草、虫虫兽兽打交道,最后成了一代大师,创立了被誉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进化论。而进化论就有一个基本观点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再进一步把这个观点引申到选择工作上,适者才能成功,适者才会幸福,适者也就是坐对椅子的人。

椅子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是否适应之别。因而我们在选择椅子时,一定要不慕虚荣,不赶潮流,不被旁人所左右,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尽可能把爱好、特长、理想与椅子结合起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擅长干的事,以求一个人尽其才,求一个心情舒畅,而不必管别人的飞短流长,不在乎舆论的说三道四,坐稳你的椅子让人说去吧,千万勿蹈隋炀帝与王安石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