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1802800000015

第15章 把握尺度,应酬达人能够拿捏说话的分寸(2)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就是因为能说会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遇事并不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的一位朋友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

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也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楚王到云梦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作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淮南子·道应训》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得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有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棒冰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棒冰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过节吃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少,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把握说话的时机非常重要。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说,那就失掉了说话的机会。在交谈的过程中,交谈双方的心理是呈渐变状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善于注意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谈话内容和对方的心境变化相适应并同步进行。只有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才能收到最佳的说话效果。

把握好说话的语境与时境

说话的语境,即指语言本身所产生的说话环境、氛围等,是说话艺术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同的言语表达出不同的内容,会产生出不同的气氛。

我们平时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说话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地介绍情况,还是主观地抒情议论,从根本上来讲,都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说话的欲望、内容等,都是说话人所感知的客观事物“移入”人脑之后产生的刺激诱发出来的。著名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夫在《心理学的自然基础》中指出:“意识的根源不应到脑的外部,而应该到人的社会生活——人们最复杂的意识活动形式的真正源泉中去寻找。”

平时,不爱说话的人在令他兴奋的场合,通常也会说起来没完没了;相反的,爱说话的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也会缄默不语。无论爱说或不爱说话的人,其说话欲望的诱发,都与时境有关。人们常说的“有感而发”,就是有感于说话的时境而发。

所谓“即兴演讲”,大多是说话的时境诱发了演讲者的欲望,使他兴致勃勃地讲起话来。俗话说:“鼓不敲不响,钟不撞不鸣。”没有特定时境的诱发,就不会产生说话的欲望。

时境在诱发说话欲望的同时,也为说话提供了可资谈论的话题。

老舍的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有这样一个场面:街上兵荒马乱,正搜查谭嗣同的余党,庞太监进来说:“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这话一下子打破了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沉闷局面,出现了新的说话时境。于是: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这两三个月,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这时,关于谭嗣同的谈论议题,是新的说话时境提供的,随着茶馆掌柜王利发“莫谈国事”的忠告,又回到了原来的时境状态。新的说话时境没有了,关于谭嗣同的话题也就结束了。说话的时境是现实生活中与说话主体最接近的部分,能被说话人直接感知,是摆在身边的说话材料,随时可以被引用进来,成为谈论的话题。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无论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一个语言精炼、懂得适时缄默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而一个不分场合、总是喋喋不休的人,就有可能“说多错多”,招人反感。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少说话,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个事实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深刻。少说话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因此说出来的话会更为精彩。尤其是当有比自己更有经验或者更了解情况的人在座时,我们更要少说话。如果多说了,就等于自暴其短,同时也失去了一个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机会。

话要说得少,更要说得好。在我们的人生中,不但要学会适时地沉默,还要学会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处在社会里,不可完全不说,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到既说得少又说得好。在各种场合,在不该开口的时候,要做到少说话并适当地缄默;在该说的时候,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和姿势,到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还是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我们都要尽量使自己说出来的话重点突出、具体而生动。

有人曾经问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请问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

威尔逊回答:“两个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个星期。”

“两小时的讲稿呢?”

“不用准备,马上就可以讲。”

这是怎么回事呢?道理很简单,说话时间越长,演讲人需要压缩说话内容的任务越轻,自然所需准备时间就少了;反之,说话时间越短,演讲人越得努力压缩文字,力求尽快将主要内容无一遗漏而又清晰地传达给听众,这当然是会多花时间。《红楼梦》中贾元春省亲,见了久别而又热盼的弟弟贾宝玉,百感交集,自然应有一肚子话要说。然而,曹雪芹笔下的元春并未发表长篇大论的思念之辞,而是拉起弟弟的手,只说了一句话:“又长高了……”继之泪下如雨。在这里,元春的话虽然说得很少,但是,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到了她痛苦的内心活动,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如果让贾元春滔滔不绝地说这说那,即使言辞中可以加上善于表示痛苦的成分,但是人们的心灵也不会如这“又长高了”四字触动得那么剧烈。这是因为能够反复陈述痛苦者,其痛苦尚属能抑制的状态;而连陈述痛苦都无法坚持者,其痛苦程度一定远胜于前者。

生活中,有些人却不懂得“言贵简”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不乏“啰嗦而长”的典型:

明朝有个叫茹太素的大臣,给朱元璋写了一份1万多字的奏折,谈的是朝廷应该如何选用人才的问题。朱元璋叫人读给自己听,读到一半时,还听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可把朱元璋气坏了。他立即叫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茹太素打了一顿。

捷克作家雅·哈谢克的名著《好兵帅克历险记》中,有个叫贝赫的书呆子新兵,当连长莫茨中尉问贝赫是哪儿人时,贝赫先用捷克语回答:“下波乌索夫。”接着又用德语重复了一遍,然后自我介绍起来:“那儿有267所房子,1936名捷克居民,英琴区,索波特卡县,过去为科斯吉的庄园。圣·叶卡捷林娜区教堂建于14世纪,并由瓦茨拉夫·弗拉吉斯拉夫·涅多利茨基加以修复。有学校、邮局、电报局、捷克贸易铁路站、糖厂、磨坊、锯木场、瓦利哈村、六个节日集市……”正当贝赫没完没了地说得正欢的时候,莫茨中尉猛冲到他跟前,一个接一个地往他脸上扇耳光,同时嘴里还嚷道:“这是第一个节日集市,这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节日集市……”

言语在精不在多。最不会说话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要想把话说得“高效”,就需要我们在说话时做到言简意赅,这样才能让对方很快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注意把握说话的火候

把握说话的火候,就是要把握说话的分寸。说话的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做到话少而精到。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在职场中,与上司说话是人际关系中一门重要的学问。职场中的许多朋友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在上司面前说话的火候,以致于事业一塌糊涂、前程一片黑暗。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上司毕竟不像一般同事,何况一般同事之间也应该注意分寸,说话不能太无所顾忌。与领导相处时,不论是平时说话交谈,还是汇报情况,都要多加注意。特别是一些让领导不快的话,更要小心把握。如:

“不行吗?没关系!”这话是对领导的不尊重,缺少敬意。

“无所谓,都行!”这句话会让领导认为你感情冷漠,不懂礼节。

“您不清楚?”这句话就是对熟悉的朋友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对领导说这样的话,后果更加严重。

“辛苦你了!”这句话本来应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慰问或犒劳时说的,下级如果对上级这样说,后果似乎不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