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如同阿迪达斯之于锐步、耐克之于匡威,在经过一番角力竞逐后,深感与其互为敌手,拼个鱼死网破,不如握手言和,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分享市场蛋糕,这就是竞合。竞合不同于并购,并购的重点是让被购企业不复存在或简单地收购资产股份;也不同于结盟,结盟仅仅是为了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竞合是一种替代与互补。竞合并不会令其企业倒下,反倒通过竞合后达成的共识,减少竞争压力,且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换,催生出企业更强的动力,以达到共赢共荣。
在厉以宁老先生看来:“那些脑子里整天想钱的人成不了企业家。”有道是“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尤其对于商家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过于计较小利,而吝啬对市场的付出,必然会因失去厂家的信任及市场表现的乏力而步履维艰、难有作为。
某种程度上,掌舵人的胸襟和格局怎样,决定了市场能否做大,企业能否做强。新的时代背景下,任正非可谓煞费苦心,做足了功课。在2013年12月19日的企业业务座谈会上,任正非说:“未来的3~5年是华为抓住‘大数据’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时期。华为的战略要聚焦,组织变革要围绕如何提升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企业业务目前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要聚焦,要盈利,不要盲目铺开摊子。
“合不合作都是利益问题,我个人主张竞合。我们强调聚焦,聚焦后我们还需要很多东西,就去和别人战略合作,而且是真心诚意地合作,我们就有帮手去抵抗国际上的压力。
“合作要找强者合作,比如有时候我汽车没油了,我就蹭他的车坐一坐,总比我走路好,总比我骑毛驴好。所以我们要敢于、要善于搭上世界上的各种车,我们这个利益就多元化了,利益多元化,谁能消灭你?
“就像微软,多少人在微软windows上开发了二次应用、三次应用,如果微软没有了,他所有的应用都要重新搞一遍,他怎么会希望微软垮掉呢?苹果短期也不会垮掉,因为苹果有很多伙伴,你看现在教学系统都是用苹果软件,上苹果APP Store,教材全下来了。我们也要向这些公司学习,也要走向这条路。
“合作伙伴是越多越好,但如果我们去集成,我们就树立了一大堆敌人,就要去颠覆这个世界。谁要颠覆这个世界,那最后他自己就灭亡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利用盟军的力量,我只要搭着你的船,能挣点钱就够了,我为什么要独霸这个世界呢?”
4.要活着,就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可怕对手
要活着,就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可怕对手——这是任正非的生存逻辑。直至今日,这位满脸沧桑的老人依然像个身披重装的铠甲战士一样,不断为自己所认定的道理挥刀射箭,搭墙筑垒,成为一代人心里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从1987年到2016年,从交换机的小代理到全球扩张的领头狼,华为集团的崛起,曾一度让国际几大电讯巨头倍感压力,被外媒称作“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其中,任正非的“强者生存论”是促使华为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正非是中国明星级企业家,然而平时他却很少站在耀眼的镁光灯下。他不玩微博,不玩微信,不搞关系,不参加领奖,不问政、谋政,不向任何圈子靠拢。华为在其领导下不干房地产,不涉足资本运营。近30年来,任正非只勤勤恳恳地做一件事,就是搞通信制造。
他梦想在一个领域里做到“极致”,因此这些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守好来之不易的江山,并带领华为走向真正的成功。外界喜欢将任正非称为商战场上的“斗士”,华为能在技术壁垒很高的通信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也与其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密不可分。
任正非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科学,并不断激活自己的队伍,防止“熵死”。他决不允许华为员工出现惰怠状态,认为这必定会吞噬团队活力。这也是华为至今仍坚持不上市的一部分原因。任正非担心,华为上市会造富一大批公司员工,让员工越来越怠惰,从而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失去生存的斗志。他不断忠告所有华为人:不奋斗,华为就没有出路!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带领企业竭尽全力,斗志昂扬,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亦如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所说的那样,他要在茫茫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
做企业空有一身热血是不够,很多与华为有过合作的企业都知道这个名为华为的公司其胸怀是如此博大。华为不仅可以接纳五大洲的各种肤色、不同国度、不同语言的员工;并且可以接受背弃自己的员工,可以忍受媒体的猜疑和非议。华为的博大胸怀,正是任正非生活中流露出的品质。
不可否认,任正非是个伟大的企业家。而伟大的企业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企业家自身所拥有的优秀品质。华为是任正非创办的民营企业,但是,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这正是华为对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任正非树立起了这样的财富观的同时也赢得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跟随者,一起跟随自己完成伟大的事业。
2000年李一男从华为辞职创业,任正非不仅兑现了李一男在华为的价值1000多万元的股份,而且在6年以后,当华为收购北京港湾的时候,任正非依然敞开胸怀,欢迎李一男回到华为并委以重任。中国人的毛病,对敌人是可以容忍的,甚至可以放下刀枪坐到谈判桌上;但是对背弃自己的叛徒,往往会抡起棍棒一阵乱打,杀死为快。任正非的不计前嫌,从华为事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人才,接受人才,这是何等的胸怀?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就已经不是老板自己的了,就成了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作为老板就要发自内心地把员工当成事业同盟者,否则,真正堵枪眼、炸碉堡的关键时刻到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员工会去送死。而事业受阻,也往往就发生在几个紧要关头。这样的境界,这样的胸怀,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也不是每个老板都具备的!
华为公司内部有一面让华为人引以为豪的“专利墙”,上面挂满了各项专利证书。仅2005年一年,华为就申请专利2000多件,并在2007年成为全球第四大专利申请公司,仅名列松下电器、飞利浦和西门子之后。在任正非看来,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让对手掐住脖子,所以他绝不会坐以待毙。
20世纪90年代,在华为刚刚发展那几年,任正非就曾大胆放言:“十年之后,世界通信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当时,中国通信设备领域还是国外产品的天下,谁能想到一家诞生在破旧厂房里的“皮包”公司,会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所有人都等着看华为的笑话。
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分支机构遍布全球,为全球50家顶级电信运营商中的31家提供服务,被认为是唯一一家能够在国际主流市场与国外厂商进行正面竞争的中国企业。
作为华为的灵魂式领袖,任正非这些年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按照企业发展、企业生存本身应有的逻辑,带领华为一步步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迈进,并在和跨国公司产生不可避免的对抗性竞争时屡屡获胜,最终捍卫住华为的天下,并使之成为对手眼中“特别可怕、非常难以对付”的中国企业。
5.放弃低端市场等于培育竞争对手
2015年,任正非在华为务虚会上的讲话中说:“在争夺高端市场的同时,千万不能把低端市场丢了。如果低端产品让别人占据了市场,有可能就培育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将来高端市场也会受到影响,华为就是从低端聚集了能量,才能进入高端的。”
任正非在中国企业家中算是异常低调的一位,其越来越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也鲜少接受采访。但是,作为华为的“教父”,他的一言一行似乎都在诠释着华为的处世哲学。有人说,华为缺乏创新基因,但是,外媒曾有记者撰文称,“与三星一样,华为不仅是山寨高手,还是技术高超的山寨高手”。华为员工有着一流的执行力,充满狼性,定下的目标一定在时限内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处处都有着任正非的影子。
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获得的成功越来越显而易见,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即使在国内,也超过了小米成为国内第一。这一切源于任正非在两次内部会议上的重大决定,从而成就了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目前的地位,也改写了全球手机市场格局。
从2014年开始,华为就开始为退出低端手机市场,走中高端之路做准备。华为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与小米等品牌发生恶性竞争,也是为向苹果和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看齐做铺垫。
这才是任正非真正构想的华为。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是不可能与小米等在低端市场展开血拼的,也不可能把目光紧紧盯住缺乏科技含量和品牌成长能力的低端市场的。否则,华为就不可能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IT企业,也不可能在进军欧美市场时受到强大的阻力,特别是来自欧美国家政府的强力阻止。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实体企业,每年的专利超过了清华、北大等国际知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本身就是走技术和品牌之路的典范,就意味着不可能在低端市场与别的企业拼得你死我活。不然,任正非每年花那么大的代价研究技术是为了什么?
目前,在手机低端市场,华为的竞争力并不弱于小米等手机生产厂家。按照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华为的总出货量为5100万部,而小米的总出货量则为4500万部。在前三季度中,小米只在第三季度出货量超过了华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华为实施精品战略,把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拿掉后的短期调整。从长远来看,只要华为不进行策略调整,小米等手机生产企业要想挪动华为的霸主地位,还是比较难的。
也正因为如此,华为做出放弃低端市场的决策,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毕竟,低端市场对整个市场份额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放弃低端市场,就等于放弃了企业在手机市场的份额之争,放弃了所谓的市场地位。
也许,这样的战略调整,只有华为敢做,只有华为具有这样的魄力和胆略。因为,如果任正非没有足够的肚量和胆略、长远的眼光和雄心,是不可能在市场正处于巅峰的时候,退出销售规模最大的市场,放弃低端市场龙头老大地位的。
任正非在务虚会上提醒华为的是,退出低端市场,不等于要放弃低端市场。在低端市场,信任华为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很多的,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华为也只能逐步退出低端市场,而不要彻底放弃低端市场,从而让消费者有一个接受过程。而一旦华为在中高端开发出更高水平的手机,消费者也可以自然过渡到中高端市场。
走中高端之路,是华为必须追求的目标。低端策略,只是华为步入手机行业的敲门砖。一旦进入了,华为就要大胆地进行策略调整,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了。退出低端市场,也正是华为走中高端之路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