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力从来不搞末位淘汰制
很多时候,对格力几万名员工而言,董明珠是神一样的人物:他们人手一本董明珠的自传,看得热泪盈眶,唱着歌颂董明珠的歌曲,并以能和董明珠在电梯里讲上几句话为荣。大家都敬畏她,她知道。“但我们还是那么崇拜她。”一位员工说:“她在电梯里和我说一句话,我要兴奋一个月!”在格力,董明珠的无私和公正赢得了持久的权威和拥戴。在她的下属当中,她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这是群众对于领袖天然的膜拜。他们敬畏她,他们追随她。
她就像乔布斯一样拥有现实扭曲力场,更重要的是,董明珠没有道德瑕疵,活得像格力的制度一样天衣无缝。她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给了格力,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别的员工也应如此。
在格力集团,董明珠从来没搞过末位淘汰制的管理制度,因为董明珠认为这个制度并不合理,她觉得,一个人只要尽心尽力地做事,就对企业有价值。在格力集团,董明珠虽然坚持原则,但不会推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有人形象地比喻末位淘汰制度为“抓小偷”,谁跑得慢,肯定被抓到,而且必须有个人被抓到。于是良好的合作气氛没有了。
通常情况下,干活越多的人,出错的概率越大;越坚持原则的人,得罪人的机会也越多。结果是这两类人年终的评分都很低,按照末位淘汰,他们被淘汰了,这样难免令人感到惋惜。而且如果再这样淘汰下去,将没有人敢说真话了。
董明珠认为并不是所有在最末位的员工都是不胜任岗位的、应该辞退的员工。有些部门整体员工都工作出色,但根据规定处于末位的那几个员工还是必须要辞退,这容易造成辞退好员工的情况。
而且董明珠也觉得末位淘汰这种管理太过残酷,也缺乏科学性。不管末位淘汰制的考核系统制定得多么公正合理,作为以相对标准去衡量员工绩效的制度,总会有人被淘汰,再优秀的团队也会有一位员工最差,但是这位员工毫无疑问是优秀的,如果被淘汰会伤害这位员工的自尊心,也是团队的一种损失。
董明珠表示,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员工在这方面不擅长,可能在另一方面很优秀,就这样被淘汰,是对员工自信心的摧残,更是企业人才库的损失。这样的管理没有人情味儿,也不是很合理。严重点说,末位淘汰制是不符合人道主义的。
而除去情理,在法理上,末位淘汰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根据考核排名的结果直接把处于末位的员工从岗位上辞退,则是违反劳动法的。按照我国的劳动法的规定,如果劳动者确因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末位淘汰”与“不能胜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0个人工作可能都“不能胜任工作”,也可能都“胜任工作”,这并不能构成辞退第10个员工的合法理由。
“末位淘汰制度”在本质上说,是单位的一个内部制度,根据2015年出台的司法解释,劳动合同的效力优先于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订立、变更、解除劳动合同本是双方的法律行为,用人单位不能单方随便决定。单位以员工的工作业绩排在末位为理由解除未到期的劳动合同,这种行为并不合法。
而从科学的角度看,末位淘汰制欠科学。因为各个单位、部门的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在同行业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员工,有的单位的末位可能是其他单位的首位或中上位,这正是“末位不末”,如果淘汰掉他们,即使招入新的员工,实际效果并不如以前,从这个角度说,末位淘汰制是欠科学的。
从人格角度来看,末位淘汰制有损人格尊严。这种制度的实施必然淘汰一部分人。而作为一项制度既然存在就必须严格执行,个人不可对抗一个制度。人的先天因素是不一样的,有的天生聪明一些,有的愚笨一些,有的情商高,有的情商低……人和人总是有差别的,作为管理者必须正视这种差别,包容这种差别,给予员工机会。而末位淘汰制从人格的角度来讲,过于残酷,对人的尊严是一种挑战。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末位淘汰制不符合现代人本管理的思想。现代管理崇尚“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以尊重人性、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努力通过创造一种宽松、信任的外在环境而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团队精神、责任感、创新性,人本思想注重长远效应,而非短期效应。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典型的强势管理,主张通过内部员工的竞争从而严加管理,员工外在的环境是紧张的,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的心理压力很大,每日惶惶不安,同事关系也很紧张,团队精神差,这种环境下的员工有一种被动感和被指使感,而且末位淘汰制一般是注重短期效应的,并不是很在乎人的长远发展和潜力发挥。可见,末位淘汰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是不符合现代人本管理思想的。
2.“偏执”深处的温柔
2005年5月,南华工商学院国贸系大二学生庞梦晨患上了白血病,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后,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社会各界共捐资40多万元为她治病。其中,董明珠代表格力电器不仅捐助了10万元,而且格力空调广州公司表示其在五一节期间每卖出一台空调,就捐出5元为庞梦晨治病。这一承诺,很快得到了实现。五一节期间,格力空调卖出的10000台空调不久就为庞梦晨又带来了5万元的捐款。
2005年8月广州格力捐助1万元疗养费给1岁半的白血病儿童郑智鸿,同时拿出5万元,作为佛冈32名贫困儿童的三年学费。2006年6月广州格力拿出8万元捐助因白血病而无缘高考的林延妮,同月,广州格力为广州一普通职工苏彩霞的11岁女儿——白血病患者陈秋歧捐款5万元作为手术费。
这一次次的爱心行动,都表现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支持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各界对公司的关心和支持上所作出的努力。
一个被人尊敬的企业家,肯定是一个对社会充满关爱的企业家。福特如此,比尔·盖茨如此,李嘉诚也是如此。他们受人尊敬,并不是他们比别人有钱,而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做了不少的好事。
董明珠是一个自言追求“立功”的人,能够在退休后得到一个好的口碑,就是她的追求。所以,做企业就是做社会事业,这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格力能够发展到今天,与她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无关系。有人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决定了他在人生旅途上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句话是否绝对正确,暂且不论。但在董明珠身上,这句话是得到了印证的。
诗人爱默生有句名言:“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心底温柔的董明珠,在生活中经常帮助遇到困难的人,且在其中得到真诚的快乐。
奥黛丽·赫本被誉为像钻石一样的女人,高贵典雅又不乏清新可爱。除了相貌与演技外,她还有一颗天使般的心灵,她参与了很多慈善活动。奥黛丽·赫本18岁涉足影坛,提起她,人们就会想起《罗马假日》。奥黛丽·赫本因《罗马假日》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世界各地都有她的影迷。这部影片的轰动来自那个天真任性、不谙世情的公主扮演者的传神表演,就连当时的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都禁不住惊叫:“我被奥黛丽·赫本感动了!”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奥黛丽·赫本逐渐淡出影坛。1988年,奥黛丽·赫本出任曾经帮助过她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爱心大使,开始不遗余力地唤起社会对落后国家儿童生存状况的关注。
在这个职位上,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时举办音乐会等募捐活动、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并不顾战乱和传染病的危险,看望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
她挺身为全世界弱小无助的儿童说话,为那些因战争而伤残、因饥荒而奄奄一息、因缺乏饮用水而衰弱、因缺乏维生素而失明、因社会不公正而流浪的亿万儿童说话。奥黛丽·赫本在呼吁国际援助的同时,更吁请一份对孩子的尊重。她曾不止一次地说:“在这些地方,我看到的不是伸出要东西的手,而是沉默却有尊严,以及对有机会自己帮助自己的渴望。”正是这份对人格尊严的捍卫,令那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饥饿少女,最终成长为全人类最优秀的灵魂贵族。
斯普兰妮女士曾说:“女性的内在价值是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的。事业仅是价值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那种体现关心弱者的爱心。”其实生活中,我们享受被爱的时候,更要学会如何去爱他人。
如果一个女人没有动人的外表,但她却有着天使般的爱心,我们会觉得她也如同天使般美丽动人。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说:“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那个人的本身,在于那个人的内心。”女人不能只靠外貌,而是要靠自己内在的气质和内在的修养,只有内在的东西才是永久不变的,也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不褪色的美。
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对董明珠而言,她早已将心底的那份温柔融入进了“偏执”的生命中,整个人也变得那样光彩照人。
3.对得起公司、客户,唯独对不起儿子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董明珠只活在格力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格力,以至于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作为中国空调市场的龙头老大,今天董明珠的一举一动,都让竞争对手无比牵挂。但在家电江湖刀光剑影外,令董明珠牵挂的却是她的儿子。
董明珠的儿子小名叫东东,董明珠在一栏访谈类的节目中曾自述:“对得起公司、客户,唯独对不起儿子。”自打她进入格力后,东东很少享受过母爱,令她欣慰又更加愧疚的是,儿子对此表现出了超乎普通儿童的理解。董明珠在节目中有些后悔地说:“有时,我真想放弃所有的一切,好好地陪儿子。我甚至想,要是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就好了,也许那样,儿子会更幸福……”
在东东刚读小学2年级时,董明珠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妈妈帮忙看管,只身一人离开家乡,来到深圳打拼,最开始进入格力的那段时间,董明珠只有在出差到南京时,才能有空顺道回家看看儿子。每次董明珠回到家里,东东都不说话,而是像小狗一样紧紧依偎着她,仿佛只要一松手,妈妈就会离开他。外婆让东东早点去睡觉,东东每次都拼命摇头,说自己不困。但只要董明珠说:“快去睡吧,妈妈一会儿去陪你。”他就“唰”的一下子蹿到床上去。
有一次董明珠出门后,发现有东西落在家里,就赶紧返回去拿。经过孩子房间,她想把被子打开再看孩子一眼,结果她撩开被子,却发现孩子蒙在被子里哭得满脸鼻涕和眼泪。董明珠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给予孩子的太少了。东东看到母亲又回来了,赶紧把眼泪擦干,还装着笑说:“妈妈你快走吧,我没事的,我没事的。”
看到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懂事,明明舍不得她走,却又忍着不说出来,董明珠搂着儿子,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董明珠的心里,那是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痛。这个被对手以“霸道”来形容的女人,此时再也不是那个叱咤江湖的铁娘子,她是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深厚母性的母亲。
如今东东已经长大成人,董明珠说:“我的儿子和我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生活没有那么多要求,做事很认真。但是他不羡慕我的生活,觉得我太辛苦了。”在东东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董明珠基本上没有刻意地去扶持他,可以说,东东一直按照自己的轨迹成长,董明珠说:“这是我很值得骄傲的部分。”
后来儿子慢慢长大了,不会再在妈妈面前掉眼泪了,但也会开玩笑地说:“报纸上老表扬妈妈,也应该表扬表扬我啊,我从来没让你操过心。”
是啊,董明珠能够走到今天,又怎么能够离得开儿子的支持呢?虽然说她和儿子见面的次数少得可怜,可只要一想到儿子,她的心中就有一丝欣慰的感觉。儿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走上了社会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么多年,儿子从没有向她抱怨过什么,反而特别理解她,支持她,她又怎么能不感到欣慰呢?
可是,她给予儿子的是不是也太少了点?当儿子特别需要她关爱的时候,她在外漂泊;当儿子孤身旅行,需要她保护的时候,她却迫于原则,强硬地让儿子独自面对风雨。这一切,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不是欠儿子太多了?
儿子12岁时第一次坐飞机,他问妈妈:“乘飞机那天你能不能送我?”此时的董明珠,已经成为“走过的路不长草”的那个女强人,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条件答应儿子的要求。但是,面对儿子殷切的眼神,她拒绝了儿子的要求,理由是她没有时间。当儿子又请求让她的同事送他时,又被她拒绝了。
多年之后董明珠想起此事,仍然唏嘘不已。她已经对儿子欠得太多,却又如此“无情”地拒绝儿子,作为一个母亲,她做得是不是太残酷了?要知道,当时的广州机场比较乱,儿子才只有12岁,让他一个人从珠海乘公交车到广州机场坐飞机,未免过于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