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心理宝典
21575700000187

第187章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什么是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者在智力普遍低下的背景下,智力的某一方面相对较好或非常好。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症状表现?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刻板三大症状,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一般在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患儿与其他儿童有所不同。

1.典型症状

(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

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婴儿时表现出与别人相处时没有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没有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与他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例如,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求父母的安慰,与父母分离时没有尾随等表示依恋的行为。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如在幼儿园时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观看的兴趣或参与的愿望,即使被迫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也不会主动接触别人,不会全身心地投入集体活动之中。

(2)语言障碍患儿

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在两三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和最简单的句子,因此很少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语言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到四五岁时患儿开始说单词,以后会讲简单句子,尽管这样患儿仍然不会使用代词,或者错用代词,尤其是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患儿可能突然讲出一些语句,内容与当时所处环境、与别人正在谈论的主题完全不相关,自己也毫不在意别人是否在听自己讲话。在讲话时语句单调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情,很少注视对方的目光。不会主动地找人交谈,也不会向他人提出问题。有的患儿在不会使用语言的情况下,往往以动作或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例如,用手指伸向需要的东西,或将成人拉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跟前。患儿的身体语言,如点头、摇头、手势、面部表情的变化也明显比正常同龄儿童少。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儿

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活动、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段废铁丝、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下水道的流水等,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不厌倦。患儿往往对玩具本身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玩具的某一个非主要特征。例如:拿到一个玩具熊,患儿不是欣赏整个玩具的体态可爱,而只注意玩具熊的绒毛,反复用手触摸,或用鼻子去闻。患儿经常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每天使用相同的便器,在固定的时间和地方大小便,定时上床睡觉,始终只使用同样的被子和枕头,入睡时必须将一个手帕盖住眼睛,上学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固定的活动被改变或被制止,患儿便表示出非常不愉快和焦虑的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儿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捶胸、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2.智能障碍

孤独症患者75%~8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患儿的智力损害模式具有特征性,即智力的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操作性智商较言语性智商高,在智力测验时运用机械记忆和空间视觉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较好,而依靠把握意义的能力来完成的题目所得成绩相对较差。由于代偿作用,某些患者的机械记忆、空间视觉能力发育非常好。例如:某些孤独症患者对日历、火车时刻表的记忆力相当好。他们的最佳能力与最差能力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但多数患者的最佳能力仍然低于同龄儿童的相应水平。根据孤独症患者的智能发育水平,可划分为智力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高智能型以及伴有明显智能损害的低智能型孤独症。

3.感知觉障碍

患儿对痛觉的感受迟钝,有的患儿对很强烈的声音刺激显得非常迟钝,但对某些特定的声音又很敏感,常常一听到这种声响便迫不及待地塞住耳朵。有的患儿不愿意用手或脚接触到沙子、泥土或水,喜欢用手去触摸或揉搓毛毯类物品。很多患儿喜欢观看发光的物体或旋转的物体,还有的经常用舌头去舔某些物品,或对某些物品能闻到一种特殊臭味。

4.其他精神和神经症状

多数患儿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约20%患者伴有抽动症状。患儿可有恐惧,甚至惊恐发作以及幻觉等症状。年龄较长的患儿常伴有强迫症状,自伤、冲动、攻击、破坏、违拗等行为也常见,少数有性自慰及拔毛发行为,部分患儿还常有偏食、拒食、反刍及异食等进食问题或睡眠障碍。约1/3患者脑电图异常,15%~50%患儿有癫痫发作,以大发作类型居多,低智能型患儿发生率更高。

为什么会发生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遗传有关

有报道指出,患儿的同胞中有2%~6%患本症,较一般人群高50倍。有人认为遗传主要造成认知功能失调,轻者表现为学习困难,重者表现为孤独症。

2.脑器质性损害

有些研究发现孤独症与脑器质性损害有关,如果这些损害发生于产前或围产期,则在出生后本症症状即出现。如果发生于幼儿期,则出生后可有一段正常发育期。有2%~5%患儿伴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有15%~50%患儿伴有癫痫发作,脑电图、诱发电位、CT均可发现非特异性异常(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

3.低智商智力

测验发现,低智商者癫痫发作、社交功能损害、自残及奇特行为发生率增高,预后不良。许多患儿还有左大脑发育延迟(表现为左利手)、神经系统原始反射及软体征、躯体的小畸形。

儿童孤独症预后怎样?

患儿一般在3岁前缓慢起病,其中部分患儿在3岁以前就有心理发育迟缓的表现,从未达到过正常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少数患儿在起病前心理发育正常,起病后出现发育退行的现象。

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有的症状逐渐改善,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会话能力提高,回避目光对视、多动、睡眠障碍、大小便排泄、进食、集体活动、自我控制等方面的症状减轻。但是,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人交往,自伤行为、破坏行为、刻板动作、恐怖情绪等症状难以减轻,到少年期时自伤行为及攻击行为、恐怖情绪、固执违拗等症状反而会明显加重。

孤独症的远期预后欠佳。预后不良的因素有:女性,幼儿期重复刻板动作或异常行为突出,伴有自伤行为,操作性智商低,少年期仍有癫痫发作。5岁时语言的发育状况对预后影响很大,若此时仍然缺乏有意义语言、不能会话,则预后很差。良好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怎样发现和诊断儿童孤独症?

若发现患儿在3岁以前起病,具有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临床表现,在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以后,可作出孤独症诊断。

少数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如只具备孤独症的部分核心症状,或者在3岁后才出现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将这些患儿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但是,应当对这类患儿继续随访,最终作出确切诊断。

一些临床评定量表有助于诊断、了解症状的严重程度,评估治疗效果。常用的评定量表有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怎样治疗儿童孤独症?

目前主要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患儿的不适应行为,塑造适应性行为,使其尽量达到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教育和训练

这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儿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儿在学龄前一般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环境,应当在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儿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儿仍然需要特殊教育。

2.心理治疗

采用行为治疗较多。主要是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对干扰接受教育训练、影响社会交往和危害自身的异常行为,如刻板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等予以矫正。认知治疗适用于智力损害不重、年龄较长的患儿,目的是帮助患儿认识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自身的潜力,发展有效的社会技能。家庭治疗可以使患儿的父母了解患儿存在的问题,与治疗人员相互支持和协作,全力参与治疗。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消除患儿的精神病性症状、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强迫症状等,有利于保护患儿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等。

(2)抗精神病药物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其中,氟哌啶醇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有文献报道,利培酮和奥氮平能够消除患儿伴随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3)抗抑郁药物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性运动障碍、抽动等也有一定效果。

(4)其他硝西泮(硝基安定)、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用于合并癫痫发作者。对惊恐发作、情绪激动者可短期选用抗焦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