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混在1275
21425100000361

第361章 外司

后世的鲁省,大宋南渡之前的京东路,金人后改为山东路,元人又将其分为济南、东平、益都等路,属中书省管辖。其地狭长突出,隔海与辽东相望,距离高丽等地也非常近。

这一带的海域,因为黄河卷带大量泥沙入海的原因,在近海呈现出一种深褐色,故而又被称为“黄海”,这个称呼也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到后来,黄河经历多次改道,入海口逐渐南移,如今已经到了淮、泗之间,多次夺其水道,因此黄海的区域也渐渐扩大,并最终随着历朝历代的治理,固定下来。

此刻,在这片广大的海面上,突然兴起了一股海贼,专门抢劫从征东行省到中书省之间的海运。沿海各路都是叫苦不迭,来自大都的圣谕一天紧似一天,可几乎每天都有船只失踪,就连船上的人也不见回来。

这是很不寻常的,要说海贼,这一带从来就没有断过,汉人、高丽人、倭人都有,但是像这样片甲不留吃得干干净净地,还不曾有过,无奈之下,以高丽船为主的行省水军数次出动,清剿了不少小股海贼,却没有任何作用。

茫茫大海,不要说古时,就是后世,拥有了海事卫星、GPS等手段,想找到一艘航行中的船只也并非易事。更何况他们连一点线索都没有,贼人有多大实力,藏身何处一概不知,这样的大海捞针,没有人愿意去做。

于是,原本繁忙的海上运输线,慢慢地沉寂了下来,所有的东西都转道辽东经陆路运往大都,除非是特别大宗实在没办法的,也会采取水军护航的方式来走,往往一动就是数百只船,浩浩荡荡地颇为壮观。

“直娘贼,这些高丽人疯了么,把他们全部的家当都摆出来了吧。”

高丽人造的船还是不错的,吸收了一些中原的技术,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大,三层四层的都不罕见,用望远镜隔得老远就能发现,可是光发现有什么用,这么庞大的船队,哪里吃得下。

舵台之上,姜宁双手掌着硬木手柄,从他的角度,前方只是一片大海,连个帆影都看不到。不过既然斗子里已经报出了消息,那就说明目标就在前方,他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大概多久之后敌人会出现,然后两手一错,将舵轮扳了一个方向。

“传令,跟着某转向东北,咱们去别处转转。”

他的手下一边将指令用信号打出去,一边指挥下面甲板上的人转动船帆,改变原有的迎风面,大船缓缓地调了头,与前面还看不见踪影的那只船队擦身而过。

如今他成了这艘船的唯一船主,副手张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座船,那是一艘俘获的双桅大帆船,稍加改造之后就可以用于作战,而他的外形更是富有欺骗性,两人互相配合,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已经受到了岸上鞑子的密切关注。

由于他俩的赫赫战绩,一些势单力孤的小股海贼被元人水军逼得无处立足,便干脆加入了他们,现在他已经拥有了十多只大小海船,就是碰上落单的元人水军也足可一战。

能逼得元人如此重视,足可见他们的努力,可姜宁并不完全满足,鞑子的海运的确受到了影响,可如果一直像今天这样子,那自己也拿他们没有办法,这样一来就达不到刘禹所要求的那样。

站在船台之上的他又与之前有了些不一样,浓密而硬扎的胡须布满了整下颌,让他显得粗犷而成熟,一身古铜的肤色与手下们已经没有两样,身上各处鼓起的犍子肉比在军中时还要明显,就连眼神也透着沉稳大气。

一次次的缴获,一次次的胜利,所谓威望就是这样聚集起来的,随着船上技术的日渐纯熟,已经无人再敢小视于他,就连张瑄现在也是心服口服,甘心做他的副手。

因此,姜宁很明白,这样的威望来得快去得也快,在没有达到目地之前,他不能有失利的纪录,只能用更多更大的胜利来巩固目前的成果,彻底收服这一带海贼的心。

同他一样,元人也在招降海贼,并且马上就利用他们来对付姜宁等人,这些熟识水道的贼人对他们的威胁极大,姜宁一直尽量避免与他们硬碰硬,而是利用大海的广袤,四处游动,专挑敌人防御薄弱的地方下手。

“大当家,前面快到耽罗岛了,咱们要不要绕过去?”

现在他的副手是原来的一个亲兵,同他一样学东西很快,对航船也有些天赋,在张瑄走后就被他提拔了起来。

耽罗岛是离高丽本地不算太远的一处大岛,现在在元人的治下,岛上设了个总管府,驻守的兵丁约有千人,住民不过两、三千人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直到最近发现元人开始往岛上运马。

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姜宁有些不太相信,元人又不缺牧场,怎么会千里迢迢地把马放到一个孤零零的岛上,直到后面亲自去看了一眼,才发现那个岛上有一片很大的草场,应该是天然形成的。

“嗯,绕远一些,不要惊动他们。”

现在岛上的马儿不多,就是抢了来,也不过一锤子买卖,不如暂时放着,等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下手,要不是那个岛离岸太近,元人肯定不会善罢干休,他都打算抢来自己用。

现在他们的家离这个岛约有个把时辰的距离,所有抢来的人口、粮食都安置在那里,姜宁没打算放他们回去,这些人来自沿海各地,他还打算另有用处。

在海上连续呆了这么久,有时候他挺怀念岸上的,失去联系之后,那种孤独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刘禹之前提醒过他的那些话,现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征服大海是一件很难的事,任重而道远。

现在他还会想起心里的那个人,她最近过得怎么样,会不会为自己担心,这些小儿女的情感只能深藏在心里,偶尔拿出来让心里变得不那么空洞,这样子做起事来才会干劲十足。

“听某号令,满帆、加速,咱们去他们的窝里****娘的一把。”

绕过了耽罗岛,远处高丽人的海岸线就弯弯曲曲地现出了影子,姜宁一声大吼,惹得全船轰然响应,既然元人的水军出动了,那他们的家中必然空虚,趁这个机会摸上岸,是每个海贼都喜欢干的事。

泉州城外靠北的一处外坊,占地不过百亩左右,却住着近千户人家,坊内已经显得十分拥挤,可是左近都没有什么空处,州里也不好多安排,因为这里所有的人家都是一个姓,“赵”。

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从镇江府迁过来的,那还是建炎三年的事,据今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其余的则是各地受贬谪罪责而发配到此的,一旦落了户,也就生下根来,年复一年就变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管理这片坊市的不是州衙派出的坊官,而是宗正寺直属的南外司,这个全称为“南外宗正司”的机构便是这些人家的上司,衙门和牢狱,当然还有饭碗。

司房位于坊中靠后一点,是一处不大的宅院,几间主房加上一溜厢房,就构成了南外司的办公场所,这些房子和他们的来历一样,都有了百年以上的历史,虽然不断地修葺,仍然显得破旧不堪。

现在当任的提举南外宗正司事是一个师字辈的赵姓老人,说他老不是指年龄而是辈份,六十八岁的荣王赵与芮论族辈,还得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大父”,可是今天这个老辈人拿着一封文书,愁眉苦脸地站在房里,望着窗外沉吟不语。

平素事情不多,这院子也没什么人来,几个小儿在那里戏耍,充满童趣的声音原本是他最爱听的,可今天,他却感到分外地刺耳。

在这封文书送达之前,泉州城发生了不大不小的变故,御前驻札武卫左翼所部人马突然接管了城门,虽然后来贴出了告示称是为了迎接蕃人的舶期到来,可这样不寻常的举动,让每个有心人都不免心中揣测。

现在,结合这封文书,赵老辈当然知道要出事了,无缘无故地,宗正寺要将南外司裁并到西外司去,那可是在几百里之外的福州,这里有几千人,不通过州衙如何行得了远路?

可是不走也不行,如果泉州有异变,他们这些赵姓人家肯定会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到那时,生命都失去了保障,还谈什么别的?

搞得不好自己就会成了全族的罪人啊!赵老辈叹了一口气,这件事一定要办,但是只能悄悄地办,他在心里合计了一下,招招手叫过一个属吏。

“去将他们几人叫来,就说老夫有事相商。”

属吏同样姓赵,他看了看这位老前辈的脸色,显得异常地难看,可是那个样子,肯定是不会同自己说的,让他去叫的这些人都是族中长辈,素有威望的老人,难道是有人犯了事要行家法?他有些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