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慕容雪村文集经典套装(六部)
21360200000138

第138章 慕容雪村随笔集(9)

与黄觉谈夫差

按:演员黄觉是我的朋友,有一次我们闲聊,谈起夫差这人,遂成此文。

夫差这个人物很有意思,初时为英明君主,后来为怀柔匹夫,临终前则一派昏庸,最后姑苏城破,馆娃宫毁,夫差伏剑身死,也是意料中事。汉初张良说项羽“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八字评语用在夫差身上也很合适。

第一个问题,“夫差”两字应该怎么读?“夫”读“扶”肯定没问题,《左传·定公》有这样的话:夫差,阖庐嗣子。夫,音扶。“差”应读成拆,一九六〇年曹禺的历史剧《胆剑篇》在北京人艺上演,讲的也是卧薪尝胆的故事,那时就把“夫差”读成“扶拆”,当时那个戏有曹禺、沈从文等老一辈名家参与,想必会更严谨一些。

第二,夫差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我看来,这人的性格相当分裂,如果不出所料,应该是双鱼座。他既好色又痴情,既聪明又昏聩,既勇敢又懦弱,可惜剧中戏份儿太少,要不然可以塑造出一个极精彩的人物来。

◎好色与痴情

先说好色,为了一个女子而忘记家国大业、血海深仇,说他好色应该没什么问题。中国的史官一直有个明君贤相的理想,认为当皇帝就该兢兢业业,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同时还要远离女色,远离太监,否则就是昏君。明朝有个著名的胡闹皇帝,就是正德帝,为了一个民女李凤姐,连皇帝都不想做了。还有陈后主(陈叔宝)、李后主(李煜),都是贪恋后宫、无心国事,史书上都叫他们昏君。英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人物,那就是著名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最后辞了王位,甘愿只当一名公爵,即温莎公爵。这样的事很有意思。

夫差的痴情也是真的,西施到姑苏后,夫差极为宠她疼她,特地在灵岩上为她建了一座馆娃宫,根据史书记载,这宫殿极为华丽,“铜沟玉槛,珠玉满室”,用铜来修河堤,用玉来当门槛,算是极奢侈的工程(要知道,在西汉以前,“铜”就是“金”)。

馆娃宫现在已经不在了,即使有,也是后人重建的,无法一睹它的盛貌,不过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馆娃宫应该不算什么高级建筑,肯定比不上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春秋时物资匮乏,盖不出什么像样的房子,史官们又挑剔,垒个鸡窝就当成摩天大楼,也不能全信。馆娃宫是西施游息之所,也就是说,是个别墅。盖完这别墅后,夫差又为她在紫石山修了座姑苏台,史书上有“三年聚材,五年乃成”的话,估计用了不少木材,大量的木材从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到苏州,把河流都给塞住了,有个成语专门说这事,就是“积木塞渎”。

除了馆娃宫和姑苏台,还有采莲径,是给西施泛舟采莲用的。有响屧廊,“屧”读谢,就是鞋,样子应该像日本的木屐,这响屧廊不简单,把屋子下面挖空,放进去一个大瓮,然后铺上木板,西施等一干美女歌舞其上,每走一步都脚步咚咚,估计当时没什么可玩的,天天云雨又太费腰子,所以才会想出这么无聊的把戏。

根据传说,夫差还为西施挖了一口“吴王井”,井水极清,可以当镜子用,所以西施经常照着井水化妆,那时夫差就会站在旁边深情脉脉地看着她,还亲手为她梳理头发,这情景应该很浪漫,仔细想想也挺肉麻。姑苏西山上还有一座琴台,传说夫差和西施经常一起在此弹琴。

以上种种,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当时是春秋战乱之年,北方有齐、晋这样的大国,西方的楚国、秦国已然崛起,越国虽然已经衰弱,但勾践还在卧薪尝胆,立志复仇。外有大国虎视、宿敌怨恨,内有宫廷争斗、饥馑灾荒,夫差却动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取悦美人,可以算是痴情种子了。能与夫差可比的,大概只有唐明皇与杨贵妃,陈叔宝与张丽华。

◎聪明与昏聩

夫差姓姬,和周文王同一个祖先,算是周朝最正宗的贵族。他父亲阖闾就是著名的公子光,这人相当阴险,中国历史上有六大刺客,其中两个都跟他有关系,那就是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带下划线的都是人名。搞了两次暗杀活动后,公子光就成了吴国的国君,这人也很能干,励精图治,很快就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在各诸侯国中威望极高。

大概在夫差中年的时候,阖闾在一次战争中被越王勾践打伤,抬回苏州不久就死了,死前叮嘱夫差别忘了给他报仇。当时吴国强而越国弱,所以报起仇来也比较简单,夫差继位后第二年,就在夫椒之战中打败了越王勾践,逼得勾践降服。八年后又在山东地面上和齐国打了一架,这次更牛B,在齐国的家门口消灭了十万齐军。四年后在河南大会诸侯,当上了联邦会议主席。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以这三件事最为辉煌,也足以说明他的英明。不过转眼事情就变了。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意思是春秋时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不是抢粮食抢地盘,就是装牛B争武林盟主。按我的理解,那时根本没什么兵法战略,一切霸业都是用尸体垒起来的。连你们这个剧中的孙武也算上,都不算顶级的军事家,看看孙子十三篇,无非是纪律、情报、后勤保障,再加上使用军事间谍,等等,不能算特别牛B。那时的军队战斗力也不行,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统一的军械,所有的战争都像流氓打群架。所以战事反复也很快,连打十场胜仗也没什么,打输一次就可能灭国,就在夫差大会诸侯之时,越王勾践悄悄从绍兴起兵,一直打到苏州,从此吴国元气大伤,九年后就被灭了。

“卧薪尝胆”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这里有个问题:夫差应不应对勾践赶尽杀绝?我觉得他做不出来,换了齐桓公、晋文公可能也下不了手。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春秋时人心淳朴,远不像后来那么奸诈阴险,而且在名义上,各诸侯国都是周王朝分封的兄弟之邦,兄弟之间打打闹闹可以,真弄出人命,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都是一个腔调,说夫差糊涂,其实不是他糊涂,而是勾践太阴险。夫差吃亏就吃在心肠太软。从这事以后,中国才算进入厚黑时代,该杀的一定要杀掉,斩草就必须除根,但夫差还不懂这道理,他的时代依然是“饶你不死”的时代。

说他昏聩主要是指他不能明辨是非,伍子胥是忠臣,且是名将,堪称“吴国长城”,被他杀了。伯嚭是奸臣,他深信不疑;西施是美女间谍,他宠爱有加。我们说当领导要善用人,而用人的基础就是明辨是非,他连好人坏人都分不清,只爱听甜话、软话,听不进真话、冷话,可以算昏聩了。

苏州博物馆里有一把夫差剑,生满了铜锈,看上去毫无杀伤力。我前些年去看过一次,心里想,做人一定不能学夫差,佩剑在身,应该只对敌人锋利,不能用来杀自己人。

◎勇敢和懦弱

公元前四百七十三年,越军攻入姑苏城,夫差自杀而死。死前以袖遮脸,说:“吾无面目以见子胥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勇敢的举动。两百多年后,楚霸王项羽战死乌江,死前留下一句话,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明显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算好汉。明朝崇祯皇帝在景山公园上吊,死前写了一句话,说“天下文官个个可杀”,这是推诿责任,更不算好汉。只有夫差讲了真话,对一代君王来说,死不是什么大事,但讲真话就特别难,所以我说他勇敢。夫差临死前还有一段话,说死后要用三层布遮住他的脸,以免见到伍子胥和公孙圣。想想当时的场面,自有一股悲怆英雄气。夫差死则死矣,仍不失为一代君王。

不过他死前也很没骨气,向勾践求饶,说“寡人不足辱君。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意思是:我这德性,不值得你动刀来杀,把我们家的钱和美女都给你算了,就当赔偿你的过失,弥补我的过错。这话没劲,虽然春秋时的人还没学会演戏,这话还是太丢脸了。

我一直想写石达开之死,我觉得唯有那样才算真正的英雄之死,当得起“悲壮惨烈”四字。石达开率领残兵逃到四川,后有追兵,前有堵截,更有天险不可逾越,他知道路已经走完了,但不忍心麾下数万将士与他同死,决定向清军投降,为的是拯救一众将士性命。正是午夜时分,长风呼啸,江水奔腾,数万败兵惨痛号哭,他把自己的老婆、小妾、儿子全都抱进来扔进了滚滚大渡河。第二天只身前往清军大营,与敌人高声抗辩,威武不屈。后来绑赴成都,受的是最惨烈的酷刑,就是“杀千刀”,要在身上割一千刀才死,与他同时受刑的还有他手下的一个将领,那人熬不过,呜呜地叫,石达开转脸瞪他,说就这么一会儿的痛苦,你都受不了?那人从此闭嘴,与石达开一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刀刀切下,至死再没叫一声。与这种英雄之举相比,夫差就太懦弱了。

现在苏州还有一座夫差庙,唐朝的陈羽经过这里,写了一首诗:“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里神。冠盖寂寥尘满室,不知箫鼓乐何人。”回想夫差生平,少年为太子,姑苏城下少年游,衣衫眉眼都是诗;后为大国君侯,名动四野,采莲径上风光旖旎,吴王井畔柔情似水;最后家破国灭,身死东城,令人不禁感慨。

据说夫差降服越国之后,经常与西施泛舟太湖,西施喜欢吃一种很小的银鱼,后来这银鱼就成了一道苏州名菜,叫“脍残鱼”。迄今为止,夫差的时代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当年馆娃宫姑苏台都已烟消云散,只有脍残鱼还保留着一点历史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