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2133800000008

第8章 让人刮目相看的管理--管理经济学(1)

企业的管理非常重要,它的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但在这个市场经济中,仅仅知道怎样管理还是不行,它得结合经济的概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才是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本章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管理这一理念,教你怎样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回报。

菲利普·辛巴杜的实验: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找了两辆汽车,这两辆汽车的外观一模一样,他把其中的一辆放置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放置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然后将放置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汽车的车牌摘掉,并且将顶棚敞开。只一天的时间,这辆车就被盗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放置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汽车,一个星期了依然完好地停留在原地,无人问津。为此,辛巴杜拿着锤子将那辆汽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几个小时的时间,车子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在这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理论,即“破窗效应”。

经济学名词直通车: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的内容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其实,这也就类似中国人常说的“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破窗效应”说的更为直白一点,就是环境对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它极具破坏性。如果你第一次吸毒没有被制止,你可能就吸上了;如果你第一次抽烟没被制止,你可能就抽上了;如果你的孩子玩游戏到深夜你不管,他可能就认为可以玩到深夜;如果你们家有人用完东西不放回原处,很快你们家就会到处摆满东西;如果你第一次打开柜门后不关上,没有得到纠正,以后你也基本不关;如果你第一次跟父亲顶嘴而没有深刻反省、你会一辈子跟父亲顶下去……“细节”为什么能“决定成败”?就是因为细节对人的暗示性纵容会对事件的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企业的管理中,如果你想要企业顺利地运营下去,如果你想要让公司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严格照着规章行事。如果企业中出现了“小偷小盗”、“小奸小恶”的行为,作为管理者若是熟视无睹、纵容默许,“破窗效应”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绎,从而引发不可收拾的结果。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极少炒员工鱿鱼,并以此而著称闻名。可是一次,作为资深车工的杰瑞,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却因为私自卸下挡板这一小事而被无情地逐出了公司,要知道这个公司是自己卖命多年的公司,自己为其创造了多少价值啊?公司怎么可以这样待他呢?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对那些看起来轻微的、个别的事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你的企业里,第一个迟到的人一定要被处罚,否则别人会认为迟到不重要;第一次浪费资源的事情不制止,你的员工就会形成浪费的习惯;第一个上班玩游戏的人一定要批评,不然大家会比着玩;违反公司流程的第一次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类似的行为才不会重复发生……

对此,人们也许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了,但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否则,小心你的玻璃被打得精光光!

羊群和狼群的相生相克:鲶鱼效应

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大型牧场经常被狼群骚扰着,牧民们放养的羊群经常无缘无故就丢失了,而且夜里睡觉还得担心狼群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突袭羊群。羊群是牧民们的主要收入,野狼对羊群的袭击,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因此,狼群对羊群的攻击,让放牧为生的牧民们大为烦恼。为了能将狼群“斩草除根”,牧民们向当地的政府和军队求助,最后狼群在政府和军队的大力捕杀下,被“赶尽杀绝”。

牧场的羊群没有了狼群的威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生息,就慢慢壮大起来,这让牧民们非常高兴。可是好景不长,几年之后,他们发现羊群的产值率大大下降,而且羊群总体的抵抗力越来越差,病残的羊群数量越来越多,羊毛的质量也不如从前那么光亮。牧民们这才反应过来,没有狼群的威胁了,羊群的天性就变得迟钝,因为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可以不用像以前一样为了活命而拼命地奔跑了。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牧民们只好又求助于政府,政府为牧民们引进了一批野狼。野狼的出现,又重新威胁着羊的生存,重新提高了羊的警觉性。一段时间后,虽然不断有羊群丢失,但羊群的总体数量还是提高了上去,这是因为,羊群吃掉的总是那些老弱病残的羊,这也就是生物链上的优胜劣汰。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实,生物链上的优胜劣汰就是经济学上的“鲶鱼效应”的应用。

经济学小知识: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即采取某种手段或措施去刺激一些企业,让它们因此而活跃起来,然后参与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去,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类行业和企业。

鲶鱼,其实就是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它自从成了渔夫用来运送沙丁鱼,保证沙丁鱼能够成活的工具后,就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鲶鱼效应也因此而来。

大家都知道挪威人喜欢吃活的沙丁鱼,而且市场上活的沙丁鱼价格比较昂贵,这就成了渔夫们赚钱的一条门路。挪威的很多渔夫加入到贩卖沙丁鱼的行列中。可是沙丁鱼因为不好游动、生性懒惰,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死亡率很高,沙丁鱼一旦死亡,在挪威的渔市中就一文不值了,好多渔夫因此要狠狠陪上一笔,所以大家只能望着沙丁鱼而害怕起来。但却有一个渔夫他总能让沙丁鱼活着运到市场上去,然后卖个高价。这个聪明的渔夫在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往鱼槽里放入了一条会吃沙丁鱼的鲶鱼。鱼槽里的沙丁鱼见到鲶鱼,危险意识迅速提高,沙丁鱼们为了不被鲶鱼吃掉,不得不在鱼槽里拼命游走,和鲶鱼周旋起来。就这样因为一条鲶鱼,沙丁鱼不再懒惰、安静、平稳,它们不停地在鱼槽里游来游去,“一潭死水”就在鲶鱼的威胁下活跃起来。渔夫用这个办法每次都能将沙丁鱼活着运到市场,然后卖个高价。这也就是经济学领域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实质上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企业和员工队伍的一种有效方式。最近浙江某市的媒体报道一条消息说,从今年开始,某市将实行公务员聘用制,率先打破了公务员的“铁饭碗”制度,让公务员有了择业的需求,而且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政府还说那些专业强、技术好的公务员只要一旦被聘用上了,薪酬也将得到提高,是普通公务员的数倍。该市这一前无古人的开天霹雳之举措,打破了政府机构的等级森严的状况,改变了公务员的官僚主义作风,解决了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大大地刺激了公务员的行政效率,增强了公务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基础上聘任制发挥了“鲶鱼效应”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适当地输入鲶鱼型的人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来说,当一个企业进入较为稳定的状态时,企业里的员工也就开始出现“一团和气”的情况,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此企业管理者们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就开始往企业里输入几个“鲶鱼型”人才,用“鲶鱼型”人才产生的“鲶鱼效应”“医疗”企业的“病根”。

所以,“鲶鱼效应”不仅是动物世界的一条生存法则,它还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其应用于管理之中。羊和沙丁鱼只有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求生意识,从这种角度来说,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个人和企业要想发展,也只有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产生爆发力,这时,个人和企业就会竭尽所能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别被别人挖走利益:企业的知识产权

2007年11月17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筛选出了100件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公布于众。最高人民法院的负责人表示,“这100件典型案例是从改革开放30年来最高法院审理的案件和各高级人民法院推荐的地方法院案例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在这100件案件中,有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北京嘉裕东方葡萄酒有限公司诉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原审被告南昌开心糖酒副食品有限公司等商标侵权纠纷上诉案等典型案例50件;有由全国地方法院审理的北京秀水街服装市场有限公司诉法国香奈儿股份有限公司及原审被告黄善旺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上诉案等50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的内容有专利案件的、有商标案件的、有涉及著作权案件的、有涉及不正当竞争的民事案件、有行政案件以及刑事案件等等的不同类型的案例。

这些案件有的曾在社会上引起过轰动,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案件填补了法律的空白,推动了知识产权法制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负责人说,更为重要的是,这100件案件的审理结果都很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价值。因此,很有必要拿出来让公众借鉴、参考和阅读。

由这个事件中,是不是有很多的人都要这样问:“为什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案例会越来越多了呢?”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法律法规开始完备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原因。我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就提出,“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美国的经济学家威廉姆森也表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其前提之一就是要实现明确双方交易之前的产权,以确保交易后不会因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困扰,不会带来事后的交易成本。”

而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而科技就是知识。假如一家公司率先引用某种先进的生产技术,那么,这家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那么它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它的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上就会获得竞争优势。这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所愿意看到的局面。相反的,如果一家公司的生产技术迟迟上不去,那么,这家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只能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所以知识能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而对知识的唯一占有就是知识产权,这就会让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好像垄断一样,我是唯一的,那么,所有的其他企业都无法与之相竞争。

2005年,深圳迈科龙公司【计算机生产软件厂商】提出的名为“一种软件保护方法”和“一种信息传递保密方法”两项重要的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其中前者更夺得第九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两项专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被推广,并于2006年中旬时,实现新增销售额2.4亿元、新增利润1.4亿多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无独有偶,欧美很多国家的企业就是利用知识产权──专利运营的方式赢利。2001年,英国电信利用转让专利进行赢利。其申请的专利有1万项之多,在转让专利后6个月内,公司就创造了1400万美元的专利收入。另外一个专利运营的例子是美国高通公司,2006年,在高通公司的收入中,专利许可费用高达30%左右,1.6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有30%~25%的专利许可的收入。

因此,在如此丰厚利润的诱惑面前,有很多人就打起了知识产权的主意,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报纸上,时有耳闻。

2005年的时候,格力集团公司收到福建省闽清县工商局的电话,在电话中工商局的人员告诉格力空调的负责人,说该局在查获大批涉嫌假冒“格力”品牌的热水器。于是,格力集团公司进行了调查,发现假冒“格力”公司的是中山某卫厨电器公司。为了保护格力的合法利益,格力集团公司要求对方迅速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但双方协商之后,并未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于是,2007年的时候,格力集团向中山市中级法院提交起诉状,格力集团向法院起诉被告生产与原告相同的产品,造成与原告产品混淆,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