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关于季文子的事情。有人告诉孔子说:“季文子做事情非常谨慎,总是想了又想才决定是否去做。”孔子听了以后说:“再,斯可也。”孔子的话在季老看来是这样的:“哪里用考虑那么多次,两次就足够了。”做事情谨慎诚然很好,但是过于谨慎难免会让我们错失良机。通常生活中那些过于谨慎的人做起事情来总会瞻前顾后,留给别人做事拖沓、优柔寡断的印象,机遇往往因此而溜走。
季老的性格比较谨慎,他戏称自己应当少一点小心、多一点胆量与魄力。我们每个人大概都被长辈教导过:“做事情不要太莽撞,三思而后行!”人们都认为这是孔子的意思,其实这真是一个误解。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孔子的方法是最合适的:第一,它节约了时间成本,第二,它也不是想到了就去做,它还要我们思考,因此避免了因为盲目冲动而犯错。回过头来再看季文子的做法,这个人性格过于谨慎,不敢冒险,凡事没有十拿九稳的概率他就不会去做。谨慎本来不是一件坏事,而且很有必要,但是凡事过头了也就等于还没有到达标准一样,也就是孔子说的“过犹不及”。过分谨慎不是理性的标志,而是谨小慎微的性格,这样的人难免落入小家子气的俗套。
有时候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左思右想,想自己到底该不该去把握呢?这样想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机遇。俗话说得好:“当你在为没有抓住机遇老人的头发而暗自后悔的时候,你只能摸到他的秃头了!”要说三思而后行的坏处,莫过于在左思右想之后却眼睁睁把最好的机会错过。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相信我们看了以后都不会同情那个过分谨慎的男人。
有一位哲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忙于做自己的学问。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他的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事后.哲学家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一一列举出来比较,可是发现好坏均等,这让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做决定。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哲学家想:“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于是,哲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女子的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哲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自以为傲的哲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后来,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那么前半生应该是不犹豫,后半生是不后悔。
表面上看来这个哲学家很谨慎,而且哲学家都是理性的象征。但就是这种貌似理性的外表欺骗了人,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被自以为是的理性所欺骗。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认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很合理,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理性中,他们失去了太多的机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然而不是花费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取得成效,所以遇到需要决定的时候,我们也要有勇气对自己说一句:“不必三思而后行。”
一位爱好写作的青年向鲁迅请教“成功秘诀”。鲁迅拉着他的手一块来到海滨,要他下水游泳。这位青年怔了一下,急忙掏出一本《怎样学游泳》的书,坐在礁石上看了起来,只有两只脚丫伸进水面搅来晃去。鲁迅问:“这本书你以前看过没有?”
青年答道:“看过五六遍了,但总觉得没有全部背熟……”
鲁迅说:“我来帮帮你!”说着,便把这位青年推进水里。
这位年轻人终于在水中学会了游泳。
一个人要想做成某一件事,必须积极地行动起来,投身到你要从事的事情当中去。一开始,你的经验未臻成熟,可能处处不顺手,久之你却胜任有余。
一位美国老太太从纽约步行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抵达后,记者问她,您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她回答得非常轻松;“我迈出了第一步,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这样。当我走了第一步,接着便有了第二步,然后再一步,一步一步的,我就到了这里。”
要成功,你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你必须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迈出第一步很能很重要,这表明你已经开始行动了。一旦行动起来,如果你决心成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你就会进入状态,你就会背水一战,你就会积累冲劲。冲劲将有助于你走向成功,因为行动起来的冲劲能够比较容易地克服一些障碍。一匹狂奔的战马,再大的障碍也很难阻止它前行。
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圣经上说:“如果没有行动就等于死亡。”行动起来总会带来价值,没有行动就没有价值。只要你强迫自己迈出第一步,继续前进就不那么困难了,只要你立刻行动起来,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很容易。
有好多人总是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机会跑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敢行动,怕准备不充分,会失误;怕一脚迈不好,会跌倒。当他一切都准备好之后,却又时过境迁,再采取行动已
一日一心得:
智者虽有千虑,如果不立即行动,也将一事无成。愚者虽少智慧,只要在行动中磨练自己,也将心想事成。在任何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提醒自己:别做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立刻行动,首先迈出第一步,切勿坐失良机!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恩
季羡林语录: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大学毕业后的季羡林工作并不如意,好不容易在一所中学谋到个国文老师教席,但很快就被复杂的人事关系弄得进退维谷,十分不堪。
正在极度郁闷的时候,母校清华大学和德国学术交换处互派留学生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写信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结果呢,被录取。这是冯友兰先生代表清华大学办的一件好事,为此,季羡林终身感谢冯友兰。
试想“文革”期间,季羡林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没有哪一个敢跟他说一句话。一个女同事帮他推了推车,竟让季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以至永生难忘。多少年后忆人生还专门写到这件事,而对那些迫害过他的人寥寥数语带过。可见,季先生善于记住他人的好,心怀感恩。
季老一生遇到很多人,后来他们都出现在季老的散文里,有恩师,有同学,也有自己的亲戚。他们在困难岁月对于季老的支持--无论是物质的提供还是精神的指引,季老一直念念不忘。比如他在德国留学时遇到的恩师,很多年以后季老重回哥廷根大学,还不忘去看望他们。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感恩”。
“感恩”是一个舶来词,“感恩”二字,在牛津字典中的注解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感恩”是一种认同,是对世界万物、一花一草的深切认同,更是一种回报。当我们诞生以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回报这份恩赐、这份爱。
无论是亲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过路者,只要曾给过我们哪怕是一丁点的帮助,我们也应感谢他们。
弘一法师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慰问信,言辞十分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关怀,而且朋友们还一起签了名,并为他的病情进行祈祷。这一切让病中的弘一法师十分感动,以至于很多年后,弘一法师依然常常为此事而感谢他的朋友们。
是的,人是需要懂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第一步便是知恩,只有先知恩,才能去报恩。这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
一个猎人上山打猎,看见一只狼卧在山坳里,当他举起猎枪瞄向狼的时候,狼站起来没跑,且又卧在那里。猎人不明,近前一看,发现是只怀孕的母狼,而且显得有些可怜,原来这只狼一条腿折了。狼看着猎人,像是在乞求猎人饶它不死。猎人心软了下来,不但没有杀它,还对它的断腿进行了敷药包扎。
冬天到了,一场大雪封住了家门,猎人一连好多天无法上山打猎。一天夜里,猎人听到自家靠山根的后院里,“扑通、扑通”的,像是有人往院里扔东西。第二天,猎人开门一看,院里扔了几只野兔和山鸡。以后每逢下大雪不能出山的时候,都是这样,原来这是狼在报恩。
动物尚且懂得“知恩图报”,人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更是应该懂得去感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帮助、兄弟的关心,乃至于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心怀无限的感恩之情。要知道,懂得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好而优秀的品质。
有一个佛教故事这样说:
原本英俊的雕塑家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行为举止以及神情都变得丑陋、狡诈,令人害怕。于是他遍访名医,但均无良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一个庙宇,向大师寻求帮助。大师了解情况之后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相貌,但你必须先为我的庙宇做一年工,就是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观音在那个地方是慈祥、善良、圣洁和正义的化身。
在这一年中,这位雕塑家细心琢磨观音的面貌和形态,想通过外形塑造出观音的品质德行,他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当他完成工作的时候,大师带他来到镜子跟前。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爽、端正英武。他感谢大师治好了他。
大师告诉他:是你自己治好了自己。你的病根是你过去两年一直在雕塑夜叉。
这就是佛家讲的,相由心生,相随心灭。
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这样人生就会变得更美好。用通俗的语言说,感恩就是这人“有良心”,懂得知恩图报。这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都存有美好的希望,没有人不喜欢美德,也没有人不向往美好的生活。感恩,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词汇,其实包含很多内容。
一日一心得:
一个人拥有感恩的心,他就会少一点抱怨与牢骚,多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少一点世俗的纷扰,多一份真诚的宁静;少一点对自然与环境的破坏,多一份对大自然的感激。
容忍是最大的美德
季羡林语录: 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935年,季羡林先生乘火车经苏联西伯利亚赴德国留学,火车经过中苏边界的满洲里,由于苏联海关检查行李,需停车四小时。入境检查是国际惯例,原本无可厚非,但当时的检查人员大概认为,季先生这一帮人,要到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因而检查特别严格苛刻。甚至季先生在哈尔滨买的一把粗糙的铁皮壶,也成了被检查的对象。检查人员拿起水壶这里敲敲,那里敲敲,一直敲打不止,似乎怀疑薄薄的一层铁皮下能藏炸弹。季先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他同车有一位年老的老外,当时正站在身旁,看到季先生的神态,在他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伟大的美德)。季先生闻言才心平气和,并对他微笑,表示致谢。容忍也并不容易,人们一怒之下会怒发冲冠,也是在所难免。然而能忍常人之不能忍的人,必定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大事。
韩信是秦末淮阴人(今江苏淮安),父母早丧,家贫如洗。虽有满腹韬略,但求充小吏,尚且不得,因此万分拮据。他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只好终日挂剑闲游,靠乞食度日。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少年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平时腰里总挂着个宝剑,能干什么用?别看你是高高的个头,其实不过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围观的人们听了此话,都不禁哈哈大笑,而韩信像是没有听见那无赖的话似的,继续向前走。那无赖见状.更加张狂,当众拦住韩信,又挑衅道:“你要是有胆量,不怕死,就一剑杀了我;你要是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说完,就叉开两腿,挡在韩信面前。围观的人都等着看好戏,而韩信还是冷眼看着侮辱他的无赖,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他竟然真的俯身跪下,从那个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看到这一幕,发出刺耳的哄笑。而韩信却站起身,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去。
那些围观嘲笑的人,万万没有料到,这个忍受胯下之辱的青年,后来竟然成了一代名将,统领千军万马,拜将封王,彪炳史册。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受封楚王,衣锦还乡,找到那个当初侮辱他的无赖,把他介绍给自己的部下,说:“这人是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难道我真的不能杀了他吗?我不是没有那个胆量和勇气,只是认为没有那个必要。”结果,韩信不仅没有砍他的头,还任命他做中尉。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世上不平之事,比比皆是,非你我之力所能改变,若是事事较真、丝毫不让,只会让我们心神俱疲,从而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
工作中常常为争一时之长短,相互间弄得面红耳赤,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同事,怎么就不能容忍一下,谁先低下高贵的头,不见得就真的占了下风,也许会出现另外的情景:你敬了我一尺,我就回敬你一丈。工作氛围和谐了,工作效率随之提高,工作业绩也就会蒸蒸日上。在家庭中亦是如此,夫妻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有时难免有不同意见,如果一方发点小脾气你就让他一下,暴风骤雨便可平息,等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定会自己认错的。如果此时你也大发雷霆,轻则动嘴,重则动手,最终可能会闹到不可收拾,甚至于离婚而导致家庭破裂,酿成悲剧。
再如在公共场所,挤撞碰擦是常有的事。挤撞人者何妨谦恭地说一声“对不起”,被挤撞者礼貌地回以“没关系”,何伤大雅?反倒体现出了你的谦恭大度,有君子风度。如果非但不能互相谦让,还要争强好胜逞口舌之能,当街吵闹打架,不仅有失斯文,闹不好还会酿出血腥事件,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你化再沉重的代价也买不来后悔药。
所以,万事讲忍,“容忍是最大的美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容忍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沙漠里的一股清泉,你会觉得天更加高远,海更加的蔚蓝。
学会容忍吧,容忍也是一种美德,它会使你的一生受益非浅。
一日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