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美学与礼仪
21221500000014

第14章 礼仪概述(一)

人类共同生活的习惯称习俗,习俗经长期使用统一规范以后逐渐发展为礼仪。如穿衣礼仪的形成,最初人类是赤身裸体的,为了保暖遮羞,开始以树皮、动物皮毛为衣,渐渐形成了穿衣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穿衣,而且对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等都形成不同的礼仪规范。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礼仪规范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尤其是服务业更是把礼仪修养培训作为本行业上岗培训的基本内容。对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礼仪修养教育,已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起源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的传说和论述,都倾向于认为礼仪起源于远古的祭天敬神活动。郭沫若在其著作中这样论述:“大概礼之起于祖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礼仪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其起源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而出现的,不同时期的礼仪,有其不同的特点和社会意义,从奴隶社会开始,就有了原始的宗教仪式,如将兽齿挂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品,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铁矿粉并举行仪式。夏、商、周时代又逐渐完善了礼制,我国古代的《用礼》、《仪礼》、《礼记》被后人称为“礼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深刻论述了礼仪规范,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留下了宝贵的礼仪典籍,并影响着世代炎黄子孙。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孟子主张“以德服人”,“舍生而取义”,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荀子更重视“礼”,著有《礼论》,主张“礼者,人道之极也。”,把礼看做人生的指导思想和维持国运的支柱,提倡礼法并重,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逐渐意识到用精神的力量约束人们的重要性,于是礼制逐渐演变为礼仪,成了维护统治阶级地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并打上严格的等级制度烙印。封建社会董仲舒把儒家礼仪成为定制,提出了“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仪、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一切言行都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做)的道德礼仪标准。清朝《帝子规》中对尊敬长者要求——或饮食,或走坐,长者先,幼者后;对仪表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对仪态要求——步从容,立端五,揖深圆,拜恭敬;对禁酒要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对语言要求——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中华民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提出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普及教育的主张,用民权代替君权,争取自由、平等,废除祭孔读经,剪辫子,禁缠足,从而拉开了现代礼仪的帷幕,礼仪开始一步一步地脱去等级外衣向平民化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润滑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道德礼仪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岗前职业礼仪培训,强调以“顾客为上帝”,把现代礼仪发展为当代礼仪。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宣誓仪式”到制订市民文明公约,从涉及礼仪的报刊、杂志的应运而生到讲究礼仪的图书、辞典的不断问世,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倡导“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系列的要求和精神更为礼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西方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西方礼仪的起源主要有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两个源头。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对礼仪的追求与礼仪演变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养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以礼待人,而且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提出了人行为的四大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1世纪末至多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教育理论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而诗人奥维德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朋友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在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其经典《圣经》是其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是其教义、神学、教规、礼仪等的依据。人们把它奉为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在中世纪,统治阶级制定了严格而繁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例如12世纪的冰岛诗集《埃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嘉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有讲究。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文明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漠撰写的《礼貌》,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稗益,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德国学者缅南杰斯的礼仪专著《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士保持雍容态度》,其中《教育漫话》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在其《教子书》中指出:“世间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虚、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到了20世纪中期,礼仪也随社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礼仪已不再是上层社会对遵循礼仪的繁琐要求,而是对优美举止的认可和赞赏,形成了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礼仪更注重实用、简洁和文明。礼仪的社会性越来越大,有关礼仪的书籍也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有法国学者让?赛尔的《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的《现代西方礼仪》,德国作家卡尔?斯莫卡尔的《请注意您的风度》,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的《西方礼仪集萃》以及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今天的礼仪在继承传统礼仪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独特的礼仪习俗,行业有行业的礼仪规范,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不少国家已把礼仪作为公民的“必修课”,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公民的礼仪意识和修养,就业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礼仪训练,才能上岗工作。由此可见,礼仪起源与发展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产物。

三、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在现代礼仪中,根据文化的不同,主要可分为东方礼仪、西方礼仪和穆斯林礼仪,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我国礼仪和西方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礼仪和西方礼仪都是现代礼仪的一部分,都注重人的平等性,讲求相互尊重。但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民族和地域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礼仪也存在一些区别。

(一)中国礼仪的特点

1.谦虚含蓄,善于自制

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性格多宽厚平和、含蓄内向、忍耐力强,与人相处时谨慎行事,不喜欢张扬,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认为做事成功是应该的,不成功时往往会从自己开始进行自我批评。为了内部和谐,都喜欢自谦、谦让,有时候还比较客套,如受到表扬时,总要谦虚地说:“做得很不好”。精心挑选了礼品,送礼时却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收受礼品时,常常会客气推辞,接过礼品后一般不会当面拆开看。

2.强调集体利益,注重内部和谐

如举行会议,我国一般设主席台,核心领导阶层都就坐于主席台上。在聚会时,我国人们一般喜欢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以示和谐。

3.敬老爱幼,亲情至上

中国的人际关系中重视血缘和亲情,保持着“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中国人不论身居何处,始终不忘国家,不忘家乡,不忘亲友,千方百计为国家、为家乡做出贡献。崇尚四世同堂、敬老爱幼。父母终生操劳,养育儿女,不辞辛劳。

4.问候致意,间接婉转

在我国,见面时一般问候对方“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等,在见面致意时,我国传统礼仪一般使用鞠躬、微笑、点头等非接触性方式。

5.注重人情,礼尚往来

在交往中,如果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或宴请而不回赠,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通过互赠礼物,可以加强联系,表达感情。因此,人情饭、人情礼在中国随处可见。

6.注重共性,民族感强

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忽略自身的感受。

(二)西方礼仪的特点

1.简易务实,不重客套

西方人办事讲求效益,讲究办事效率,不注重人情关系,在交往活动中喜欢直率坦诚,一般不吝啬对自我的欣赏,不喜欢过分的谦虚、客套。收受礼品时,不会客气推辞,接过礼品后一般会当面拆开看。

2.强调个人至上,注重交际实务

如在会议上,一般只有发言者、主持人在上面。在聚会时,更注重聚会的条理,个人的交流。

3.崇尚个性,自由至上

与中国家庭相比,西方家庭成员之间更加注重人格上的平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随意一些,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姓名,在家里每个人都享有不受别人干涉的权利和自由,如果有人未经允许推门进入或没有事先约定就造访,都被看作是不懂礼貌的行为。甚至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搀扶老人或残疾人,也被当作是失礼。

4.问候致意,直接明白

见面时一般直接问候对方“早上好!”“下午好!”,在见面致意时,西方一般喜欢使用握手、拥抱、亲吻等接触性方式。

5.男女平等,女士优先

西方的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在经济上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女性备受关心、帮助和保护,给予女性种种特权。例如女士与男士同上电梯,不管是否认识,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乘坐小汽车时,男士要先行几步,为女士打开车门。

6.重个人隐私、人人平等

询问对方个人问题,在路上主动搀扶老人在西方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不尊重个人权利和价值的一种表现。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对方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