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天机古卷
21211300000057

第57章 药王村的八卦阵(2)

“我知道你会这么说。这个问题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佛教在唐朝是官方宗教,所以这么解释,是可以说的通的。”我家老头喝了口水,接着说:“我又查阅了一下其它宗教的教义,也都有同样的解释。比如基督教的教义上说,人生下来就是为了赎罪,那人生当然就是哀伤的。道教上说,人只有通过苦难的修炼,才能飞升成仙,所以人生是苦难的。伊斯兰教上说,天主在不断的宽恕着人世的罪恶,所又人生是罪恶的。所有的教义上都指出,人的出生是悲哀的开始。所以我说这个哀伤的黄帝像是代表了生命。”

我家老头的话,找不到一点反驳的漏洞,于是我只能试图从论点的源头,推翻所有的假设:“据我所知,黄帝应该是神话中的人物,而神话中的人物怎么会出现在史料中呢?况且史料中记载的神话人物,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我家老头听我说完,本是一脸的严肃,现在却微笑起来。他最喜欢做这种学术上的讨论了,我越是不断的质疑,他就越是开心。他听完之后微笑着对我说:“神话并不代表子虚乌有,在远古时代,文字还没有出现,人们想要记录历史,只能用口耳相传的办法。于是神话也就诞生了。虽然我们把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叫作神话,但这些神话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就拿黄帝来说,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称是炎黄子孙呢?所以司马迁把这些神话故事记录在《史记》里,是有一定道理的。”

这下我是真的没有话说了,于是我只能接受了黑石鬼脸其实就是黄帝像的这个观点。

看到我无言以对,我家老头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以后要拿这类神话故事,和《西游记》的那类小说中的神话故事分开看待,因为这是两个概念。”

我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爸。”

从这以后,我就开始梳理所经历过的事情,以便通过这些线索,找到一些疑问的答案。

至于第四爻的问题,《伏羲天机卷》里讲过先天十六卦是出现在炎黄的神话时期,但是后来被神明抺去了一爻,才变成了先天八卦。如果炎黄是真实存在的,那是不是就能够说明第四爻也是真实存在过呢?而《伏羲天机卷》里记载的黄帝像,会不会和第四爻有着某种联系呢?于是我开始翻阅史料,查找有关黄帝的记载。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以后,我终于在《黄帝玄女战法》的记载中查到了如下资料:

黄帝与蚩尤大战九不胜,黄帝归于泰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拜伏不敢起。

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为?”

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

遂得战法。

看完之后,我又查找有关玄女的记载。在《玄女》中查到:玄女,人首鸟身,主兵杀之职,精通法术,可未卜先知,常携天书来往人间。

这么看来,玄女可以未卜先知,又常常手持天书,这天书会是什么书?而黄帝得玄女战法后,大败蚩尤,他从玄女手中所得到的战法,又是什么战法?这会不会与先天十六卦有关呢?

当我把所有的史料连贯到一起,得到了惊人的答案。首先,通过《史记》中得知黄帝是真实存在的。通过《黄帝玄女战法》中的记载,得知黄帝是从玄女的手中得到一种万战,万胜的战法。通过《玄女》中记载得知,玄女可以未卜先知,携天书来往人间。这样我就可以假设,玄女可以未卜先知,所以她一定会占卜之术。她常拿着的天书,也许就是先天十六卦。当她传给黄帝万战万胜的战法时,也许就是把手中的天书送给了黄帝,而天书中的先天十六卦里,一定包含着第四爻。于是这一切都佐证了《伏羲天机卷》里,对第四爻存在过的记载。那么可以肯定第四爻是真实存在的。

当我看过史料找到答案时,却被自己的想法震惊了。现在我已经肯定了第四爻的存在,不过接下来的问题又来了,第四爻会去了哪里呢?当然对于被神明抹去一说,我并不相信。于是我想到了,既然祖师爷袁天罡,在死前可以准确的占卜出自己的死期,那他一定洞悉到了第四爻的玄机。而他留下的喜,怒,哀,乐,四个黄帝像,也一定会对后世的天机大夫有所帮助。而且黄帝本身就与第四爻有着扑朔迷离的关系,也许祖师爷留下的黄帝像正是要告诉后世的天机大夫,有关第四爻的一些事情。如果我能找到四个黄帝像的话,会不会也能洞悉第四爻的秘密呢?

想到这,我有些兴奋,于是就迫不及待的拿出了八张骨牌,开始占卜另外两个黄帝像的所在,但占卜的结果却像一盆凉水泼下,让我心灰意冷。因为我的占卜术根本就不能算出黄帝像的位置。原来黄帝像和天命之人一样,是不可占卜的。

连续几天的翻阅史料,让我有些头晕脑涨。最后我不得不停下来,因为我发现,我的思维总是在神话与现实之间徘徊,如果再继续下去,我可能就要精神分裂了。于是我合上书本,回到了公司,开始忙活生意上的事。

公司开张十几天后,迎来了第一笔生意。由于正是冬季,煤炭比较紧俏,猴爷和一家小型企业签定了一笔供煤订单。为了这笔生意,我和猴爷又开始忙活起来。几天的奔波下来,我们终于跟河南的一家小型煤矿取得了联系。为了签定供货合同,我和猴爷又动身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到了河南,生意谈的非常顺利,在确定合同两方没有任何异议后,我代表公司与煤矿方,分别在合同上签下了字。于是几天以后,我和猴爷搭上第一辆拉煤的大货车返京了。一路上我的心情不错,不过猴爷就没那么高兴了,因为他晕车。

早晨出发后,汽车在国道上开了没多久,猴爷就被颠的七晕八素了。正当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汽车突然停了。司机下车检查了一下,愁眉苦脸的告诉我们:“汽车抛锚了,想要修好可不太容易。”

猴爷听完却是笑的春光灿烂,他说:“抛锚了正好,再开下去,老子的命就要交待了。”然后就晃晃悠悠的下了车。

司机听他说完,本是焦急的脸上显出了一抺怒色。我一看猴爷这也太没溜儿了,就急忙跟人家解释:“我这哥们儿,是个身体支配大脑的主儿,他那话您可别往心里去。”

司机摆了摆手,表示不会介意,我这才放了心。

猴爷下了车,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抽了根烟,精神一下子好了不少。这时司机已经开始修车了。我在一旁闲着没事儿做,就凑上前去问:“师傅,怎么样了?”

司机擦了擦手上的油污,无奈的说:“零件坏了,不太好修啊。”

“那有什么用我帮忙的吗?”

“这是个细致活儿,你也帮不上忙,有事我再叫你吧。”司机说完,便不再理我,专心的去修车了。于是我只好百无聊赖的和猴爷坐在路边,等着司机把车修好。

国道上的行人和车辆很多,我漫无目的的数着过往车辆。这种无聊的等待让人心中烦闷。慢慢的太阳爬上了中天,已经到了中午,修车还是没有一点进展。于是我和司机商量:“咱们是不是先找地方吃点饭,回来再接着修?”

司机看了看满车的煤,无奈的告诉我:“人走了,这一车的煤怎么办?还是你们去吃吧,我留在这里修车,一会给我带回些吃的就行了。”

听司机这么说,我也只好点头同意,于是就和猴爷一起沿着国道找起了饭店。刚走出没多远,猴爷就拉住一位行人,问这附近哪有饭店。

行人是个中年人,一身破旧的中山装,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北京人?”他问。

“是啊,过路的。”猴爷一脸惊讶:“您也是北京人吧?”

中年人的脸上有些激动:“是啊,我也是北京人。”

我见遇到了老乡,就走过去打了声招呼,笑呵呵的握着中年人的手说:“你好。”

中年人可能是很久没有见到老乡了,对我和猴爷都很热情。在知道我们的来历后,就主动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饭店。路上得知,中年人名叫陈玉栋,以前是老三届的插队知青,后来就在这里娶妻生子,落户了,现在是一名村办教师。

陈玉栋告诉我们,我和猴爷很有口福。他所在的村子名叫药王村,这里的药膳远近闻名。猴爷一听这里有美食,便不断的催促着我们加快脚步。于是没多一会,我们就到了药王村。

药王村的主街上有一家为民饭店。陈玉栋把我们带到饭店门口时,就准备离开了。我拉住陈玉栋,告诉他,“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们虽然不是故知,但是他乡遇老乡,也算是一件喜事,不如一起吃顿饭吧。”猴爷听完,也生拉硬拽的非让陈玉栋留下不可。陈玉栋见盛情难却,便和我们一同进了饭店。

为民饭店不大,里面有些破旧。不过陈玉栋却告诉我们,别小瞧了这家饭店,因为这里的很多药膳,据说都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菜式来头都不小,味道更是没的说。正在这时,饭店的老板迎了出来,陈玉栋与老板打了声招呼就把我们领到座位旁落坐。

我见陈玉栋与老板这么熟识,想来他也是这里的常客。但问过才知道,他们之间只是同村的乡亲罢了。陈玉栋戏称,若不是沾我和猴爷的光,他这种乡村教师是舍不得下馆子的。饭店老板姓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见我们和陈玉栋认识,态度也热情了很多。沏好茶后,就给我们拿来了菜单,并介绍起了各种菜式。

原来这里的药膳是主打四大淮药,以菊花,牛膝,地黄,山药为主。而菜式也多半是滋补的功效。猴爷兴奋的点了几个菜后,便和我们聊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已经上了桌。我尝了一口,这里的药膳确实美味。食材混着淡淡的药香,那是一种很特别的味道。于是我们边吃边聊。席间我还问起了是不是正因为有药膳的存在,这个村子才叫作药王村。但陈玉栋却告诉我,药王村与药膳没有半点关系。听着陈玉栋的回答,我有些迷惑,药王村与药膳,这两个有关联的名字竟然没有关系,不得不让人有些吃惊。正在这时,饭店老板老罗走了出来。他听到了我们刚刚的谈话,便微笑着坐在一旁,向我讲起了药王村的事情。

原来这里之所以叫药王村,是因为村里曾经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药王庙。传说只要是患病之人的亲属诚心求药,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抓一把药王庙香炉内的香灰,回家后用温水冲开,给患者喝下,就能够使患者痊愈。虽然这种说法现在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在当时,药王庙却被传的神乎其神,以至于解放以后,还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到药王庙求医问药。直到“破四旧”运动开始后,药王庙最终难逃噩运,被人们夷为了平地,从此这里就只剩下了空有其名的药王村。

药王庙被毁后,老百姓无不扼腕叹息。因为这座不知是何年何月建造的药王庙,确实有它的神奇之处。先且放着治病救人不说,光是庙王爷的离奇传说便已经是数不胜数了。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是发生在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