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龙争霸
21181900000007

第7章 闻狼烟宋廷换疆吏 振国威夏主大阅兵(1)

词曰:

狼烟又起,河朔鼙鼓催。号角咽,马蹄碎。自古征战地,能有几人回。君不见,白发征夫慈母泪。

蕃龙争霸业,逐鹿双雄会。剑对戟,鞭对锤。青山枕白骨,苍天血雨飞。保社稷,捐身锋刃终不悔。

——前调《千秋岁》

公元1040年对宋王朝来说,简直是个多事之秋。元宵节刚过,忽报辽兴宗准备大举伐宋,朝廷上下顿时一片恐慌,经过商议,宋仁宗派大臣富弼前去讲和,许以每年进贡白银10万两,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二月二是传统的“龙抬头”节,宋仁宗想图个吉利,便早早上朝。朝鼓响罢,各官依品级分列丹墀,叩头跪拜,山呼“万岁!”跪拜毕,文武大臣分班列于玉阶之下。宰相张士逊出班奏道:“昨日接延州快马飞报,贼酋元昊率10万大军进犯延州,攻下金明寨。金明寨及周边18寨的10万人马全部被歼,李士彬及其子李怀保一同被擒。元昊乘胜挥兵南下,进围延州。延州知州范雍,急忙飞令传檄,调鄜延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鄜延都监黄德和、巡检万俟政、郭遵等五路人马驰援,不幸中伏,刘平等诸将虽率兵死战,然寡不敌众,主将刘平、石元孙皆战死,援军损失殆尽。”闻报,宋仁宗大惊,半天翕动着嘴唇说不出话来。百官面面相觑,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道:“朝中只闻有辽、金,未闻有西夏。西夏乃一蛮荒小邦,何以一役歼我10万大军,真乃亘古奇闻,大宋奇耻。”过了半晌,宋仁宗才从惊愕中回过神来,开口道:“贼酋元昊食我宋禄,不思图报,公然自立夏国,与我大宋分庭抗礼,侵我疆土,掠我子民,即日起诏令天下,凡有能擒此贼者,当许万户候,封节度使。对于延州战事,户部、兵部派得力官吏详查实情,抚敛阵亡将士”。

数日后,都监黄德和逃回,向朝廷诬告刘平,他说:“三川口战役之败,实乃刘平率部降敌所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刘平及其部下成了千夫所指的叛贼。宋仁宗震怒,决定派禁军将刘平全家逮捕,投进天牢。八十多岁的刘平老父闻讯后大惊,知道儿子犯得是满门抄斩的忤逆之罪,不愿做刀下的无头之鬼,没等禁军缉捕,便悬梁自缢身亡,下人用草席卷尸葬于乱坟岗。

又过数日,金明寨逃回的两名士兵说出了三川口战役的真相,副宰相文彦博急忙派人寻找他们了解情况时,两名士兵已被黄德和杀人灭口。不久,大将卢政逃回,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宋仁宗降旨:“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对延州之败负有直接责任,削夺其职,贬降为吏部侍郎、知安州。富延都监黄德和临阵脱逃,致全军溃败,处以腰斩之刑,枭首于延州城下。追赠刘平为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石元孙为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李士彬为宿州观察使,子怀宝为右千牛卫将军。 对三川口战役中的其它有功及阵亡将士,户部和吏部依功行赏,拟表上奏”。

次日升朝,宋仁宗降旨道:“任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全面指挥、统筹边防;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筹划陕西军务。”降旨毕,宋仁宗问道:“不知众卿还有何议?”朝琦出班奏道:“吾举一人,与琦同往,可破夏贼。”仁宗问道:“不知卿举何人?”韩琦道:“此人就是因‘荐引朋党’案而贬越州的范仲淹。”仁宗听后,蹙了蹙眉头,似有不乐之意。

原来范仲淹在任吏部员外郎时,见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宋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怒了吕夷简,吕夷简反诬告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一面之词,把范仲淹贬到越州做了知州。韩琦见仁宗不悦,又奏道:“仲淹若涉朋比,误国家事,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宋仁宗准奏,又降旨道:“任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鄜延路防务,韩琦主持泾原路防务,各负其责,不得懈怠。”诗曰:

韩公舍命荐贤良,不惧殿前犯君王。

蛰雷未至春先到,万里边塞起苍黄。

范仲淹,苏州人。生于公元989 年,次年父亲不幸逝世,母亲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取名朱说(音yue)。

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为了求学,他到距家较远的长山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直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家境贫寒,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食之。后来受到朱家兄弟的凌辱,他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

南京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朝廷免费招收天下优秀寒士读书,范仲淹入学后,昼夜苦读 ,疲劳时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五年寒窗苦读没有白费,1015年,范促淹考中进士。 1017年,他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时,才恢复了原来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他历任州、府、衙官,朝廷谏官,由于勤政愍民,犯颜直谏而屡次遭贬,但他愈挫愈奋,被时人誉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朝中铁汉。

范仲淹在接到朝廷任命后,从浙江的越州昼夜兼程赶到延州后已是七月初了。时年,范仲淹已经52岁,仕途上的艰辛蹉跎使他霜染鬓发,但忠心报国的热忱却不减当年。

范仲俺风尘仆仆赶到处境险恶的延州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战争给宋朝和边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到处是断壁残垣,茅庐草舍被焚烧成了废墟,百姓死得死,逃得逃,少数留下的也是无衣无食,无家可归,范仲俺的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写下《渔家傲》词一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他发誓要像当年东汉的窦宪击破匈奴登燕然山勒石纪功而还那样,保卫边疆,让百姓安居乐业。

一连数日,范仲俺不停地视察延州一带的地形和边防守备,听取守边将士的意见。通过视察,范仲淹才感到到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宋朝多年无战事,将士缺乏训练,骑兵不胜鞍马,步兵体力虚弱,射出的箭不出二十步,行军不出十里,就累得气喘吁吁。兵器锈蚀,城郭毁颓,寨堡破损,延州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将士心头。他正在一个寨堡布置防务,忽有一名小校来报:“昨晚又有百余名宋兵叛逃西夏而去。”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大声说道:“传令各寨,凡叛投西夏的宋兵不得虐待他们的家属,这是我派遣他们去西夏打探军情的。”夏军的密探立即将这一消息转告给他们的上司。元昊闻之,下令:“将叛逃西夏的宋兵尽皆杀死,并将头颅抛掷宋境。”宋军知之大惊,从此再也没有士兵叛逃西夏了。

这日晚上三更时分,范仲淹带着贴身侍卫视察城防,见一军帐中仍亮着灯火,便走了进去,灯下一年轻军官正在潜心读书。那军官听见有人进帐,即刻翻身跃起,手握利剑,摆出格斗的架势。抬头一看,见是安抚使大人,不好意思地说道:“大人辛苦了!”范仲淹仔细打量了一番,见此人虽然面部刺有“配军”字样,但身材魁伟,相貌堂堂。便问道:“将军尊姓大名,官居何职?”那人答道:“小人名叫狄青,现为延州指挥使,统领500名禁军。”范仲淹甚是惊讶,心想:“在兵弱将寡的鄜延军中,竟隐藏着此等人才。”随将狄青带回寓所,送给他一部《左氏春秋》,语重心长地对狄青说道:“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我观将军是个人才,望潜心钻研此书,研习古今战阵,日后必有大用。”狄青双手接过《左氏春秋》道:“多谢大人栽培。”遂发奋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从此名扬天下,官一直做到到宋朝的枢密使,掌管天下兵马,此乃后话。

范仲淹问狄青道:“狄将军,我大宋幅员辽阔,兵多将广,何故屡败于西夏小邦?”狄青答道:“从表象观之,是战场胜负,实乃御敌策略之误。朝廷规定:部署领兵万人,钤辖领兵5000,都监领兵3000,指挥领兵500。若遇敌侵,位低者先行出阵御敌,将不择人,以官为序,取败之道也。”范仲淹听后感叹道:“将军之言极是也。”于是,他在军中开展比武活动,大胆的从中下级军官中选拔了种世衡、狄青、王凯、张岜、周美、景泰等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将领,淘汰怯懦无能将校,简选18000名精锐,把他们分成6部,让每个将领统率3000人,加紧操练。范仲俺与士兵同甘共苦,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全部分发给将士。很快,范仲俺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将士。西夏人知道新来的范仲淹不好对付,相互告诫道:“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装有百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范仲淹正在延州厉兵秣马,忽报西夏李元昊在天都山阅兵,准备大举伐宋。

却说夏主元昊自延州之战胜利后,更坚定了与大宋争锋的决心,便根据张元的建议,整肃吏制,扩充军队,伺机和宋朝再决雄雌。这正是:

旌旗荡荡虎豹歌,剑戟纷纷映日月。

堪笑宋庭无远识,却迫张元佐操戈。

公元1040年8月,夏主元昊率文武百官在天都山进行大阅兵。

阅兵台上,夏主元昊居中,他身着白绸窄衫,头戴毡冠,冠顶后垂一缕红缨结绶。左边文官,头戴幞头,着靴,穿紫色、绯色朝服;右边武官,依官职大小,头戴金帖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和间起云纹的金帖、银帖纸冠,身穿紫色旋襴衫,下垂金涂银束带,显得格外耀眼。

三声炮响,阅兵开始。好威风!怎见得,有赞曰:

卒似天兵下凡,将如蛟龙出海。斧枪林立迸寒光,旗幡飘舞好辉煌。鞭锏叉锤分左右,长刀短剑立五方。轰天炮响,震耳锣鸣。迷空杀气,遍地征云。银灰耀眼,铠甲鲜明。金装弩预防劫寨,铁鹞子准备冲营。中军帐御卫护守,前后营号令分明。阅兵初展胸中策,布阵还依兵法行。

阅兵前首先是武士表演。只见一名武将双手举着500多斤重的石锁绕场一周,然后大喝一声,将石锁掷出数丈,在地上重重地砸了半尺多深的坑。紧接着表演的是马上叼羊。一名骑士纵马飞奔,在接近羊群时忽然藏身马肚,瞬间又转到马背上,将一头百余斤重的大羯羊举过头顶,另一名骑士上前争抢,各抓羊的两条腿,猛一用力,活生生的羊被撕为两半,肠肠肚肚洒了一地,在场的人无不愕然。接着表演了力劈华山,百步穿杨,牙咬利箭等十多个项目,每个表演都引来阵阵喝彩。

表演结束,左厢军统领、阅兵总指挥野利遇乞宣布阅兵开始,展开五方八卦旗幡,众将士一队队排雁翅而出, 二十八员战将按二十八宿星斗方位排列,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俱是金盔金甲。元昊立于阅兵台前,左边文臣张元为首,右边武将野利旺荣领先,甚是威武雄壮,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钧天角宿号中军,宝纛旄展五色云。

二十八宿次第排,元戎大帅星野分。

(《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中央为钧天角宿)

第一列走过台前的是“铁鹞子”——又名“铁林”。是西夏最著名的骑兵,约3000人,分为十队,每队300人,担任队长的全是军中悍将,这是西夏军的精锐之师。元昊除了用它作为兴庆府的卫队外,还把它作为冲锋陷阵的先锋。这支骑兵装备精良,乘骟马、重甲,上阵时把士兵用绳索绑缚在马上,虽死不坠。怎见得人马雄壮,有诗为证,诗曰:

旗幡分明列前锋,铁人铁马结铁林。

骠骑稳坐冲阵将,剑戟护卫猿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