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要补泻兼顾
肝癌,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因此在肝癌的治疗中,一方面应当补虚强体,但另一方面还应消毒祛邪。民间往往执其一端,偏颇不全。或认为肝癌患者重病多虚,得病乃因体弱而抵抗力不足,因此一味大补;或认为癌病乃重毒集聚,非得强兵大力拔毒祛邪才可恢复,因此一味痛下泻药。以上两种,常常铸成大错。总而言之,肝癌的用药和食疗,还应细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补泻结合恰当,才是正道。
总之,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胆、胃密切相关。其病机复杂,统而言之为正虚于内,邪毒凝聚。
肝郁气滞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一身之气畅达与否主则之于肝。若情志久郁,疏泄不及,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是形成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言:“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脾虚痰阻
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气血化源告竭,后天不充,致使脏腑气血亏虚。脾虚则饮食不能化精微,而变为痰浊,痰阻气滞,肝脉阻塞,痰血互结,形成肝癌。
湿热结毒
情志不遂,气滞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火郁成毒;肝郁乘脾,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湿热结毒。乃郁阻胆道,形成肝积,多伴胆汁外溢。
肝阴亏虚
热毒之邪阻于肝胆,久则耗伤肝阴,肝血暗耗,导致气阴两虚,邪毒内蕴,此为本虚标实。
慢性乙肝的消化损害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其临床表现可以大不相同,但有些则是多数患者共同的临床表现。消化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便溏或便秘等,严重者甚至不能进食。食欲减退是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患者还常见疲乏无力症状。轻者困倦、懒动,重者全身乏力。乏力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通常是:①食欲减退,摄入热量不足;②糖、蛋白、脂肪代谢障碍以及能量供应发生障碍;③肝脏损害时,由肝细胞产生的胆碱酯酶在血中含量下降,胆盐蓄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神经与肌肉间传导功能障碍;④肌肉活动所产生的乳酸转变成肝糖原发生障碍,使肌肉组织中乳酸蓄积过多;⑤肠道内缺乏胆汁,吸收脂溶性维生素E缺乏,可引起营养性肌萎缩,以及肌无力现象。
慢性乙肝重点治湿热
内伤湿热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内伤湿热为患多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的全过程。湿热交阻,深伏营血,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反复发作,迁延缠绵;内伤湿热邪盛则病情加重,内伤湿热邪轻则病情减轻,内伤湿热邪除则病情向愈,其病情的轻重取决于内伤湿热的盛衰。
邪居中焦,熏蒸肝胆
名医喻嘉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若脾气虚弱,斡旋无力,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致脾土不能制湿而湿邪内生,内蕴日久,则郁而化热,湿热交蒸使湿热内生。内伤湿热既成,则蕴于脾胃,熏蒸肝胆。因此,肝病药膳的选材,应当注重调理脾胃、护养肝胆、清除湿热。
湿重、热重,你属哪一型
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升降失协,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呆、恶心;湿热中阻,清阳不升,可见头晕;内伤湿热内郁,脾气受困,可见困倦乏力;内伤湿热熏蒸肝胆,导致肝郁胆热之候,症见胁痛、口苦、小便黄赤,甚者湿热鸱张,使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出现黄疸。内伤湿热为患,湿邪偏重者,临床上多以倦怠少食、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舌苔腻、脉缓滑等湿困中焦的症状为主。热邪偏重者,则多以心烦、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肝胆热盛的症状为主。
湿热化火,毒侵营血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日久可化火蕴毒,深入营血。化火上炎,临床则表现为口苦口臭、舌干唇燥,或有目赤头痛等症;内扰心神,则烦躁易怒,失眠易惊;壅阻中焦,则腹胀痞满;下迫,则大便溏烂恶臭、小便赤浊、舌赤苔垢、脉滑数。其病势可上炎,可下迫,可充斥三焦。湿热内扰营血,则出现鼻衄、齿衄、肌衄、肝掌、蜘蛛痣等症或体征;热瘀血络,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可出现黄疸等症。
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考虑药膳当中加用治血药食了。
生痰致瘀,恶性循环
内伤湿热多责之于脾虚肝郁,脾虚运化失常,则易致水湿内停。肝郁则易于化火,热凝湿邪而生痰。痰饮内停,阻滞气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日久可致气滞血瘀。痰生而瘀成,痰瘀相关,相互影响,甚至久瘀成积,聚于胁下,导致肝脾肿大。所以,“化湿祛痰,活血化瘀”是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
湿热伤阴,必须补阴
内伤湿热为湿邪和热邪共同为病,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湿热郁久则易耗正伤阴。湿热未除,阴津已伤,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在湿热见症的同时,可兼见肝区隐痛、口干唇燥、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阴虚之候。见此证候,就要考虑滋补肝阴。
湿热伤阳,应补气壮阳
素体阳虚之人,湿热为患表现为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湿邪困脾伤阳,可造成脾阳不足,日久可进一步导致肾阳虚衰而引起脾肾阳虚。阳气既虚,不能温化,肝经失暖,可见精神不振、畏寒肢冷、两胁坠痛、纳呆脘痞、下肢浮肿、便溏、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之象。见此证候,若是一直使用苦寒燥泻药品的患者,应当考虑调整服药。另一方面,则应适当于饮食当中加用实脾气、温肾阳的食物和药材。
体质不同,食疗方各异
不同的体质,需要用不同性质的食物进行调理。朱丹溪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老伤者,中气必损。”“易风为病”、“易寒为病”、“易热为病”、“易伤食”、“易老伤”就是指不同的体质容易患不一样的病。
阴虚多消瘦
这种人的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口干口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调养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常用食品有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猪皮、鸭肉、甘蔗、西瓜、香蕉、苦瓜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龟肉、银耳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也可选用一些补阴药品(生地黄、麦门冬、枸杞子、白芍等)与肉类煲汤饮用。
阳虚多白胖
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怕寒喜暖。饮食调养原则为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鹿肉、蚕蛹、麻雀肉、虾等。也可选用一些补阳药品(冬虫夏草、巴戟天、杜仲、淫羊藿、鹿茸、菟丝子、肉苁蓉、锁阳等)与肉类煲汤饮用。
气虚常委靡
这种人多形体消瘦,精神委靡,疲乏无力,纳少,面色萎黄或白黄,大便溏稀,容易感冒。饮食调养原则为多食补气食品,如粟米、栗子、大枣、莲子、牛肉、榛子仁、荔枝等。也可选用一些补气药品(黄芪、人参、山药、白术、党参、茯苓等)与肉类煲汤饮用。
气滞少欢乐
常见心情抑郁,闷闷不乐,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胁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喜叹息。饮食调养原则为多吃具有疏肝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葱、姜、大蒜、白萝卜、乌梅、橄榄、海带等,也可选用一些疏肝行气解郁之药品(如陈皮、郁金、佛手、柴胡、枳壳、杏仁、白芍等)与肉类煲汤饮用。
血虚面无华
常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少寐健忘,心烦心悸,口苦口干,头晕乏力。饮食调养原则为常吃具有补血作用的食品,如猪肝、猪心、羊肝、牛肝、牛蹄筋、鸡肝、带鱼、黑木耳、胡萝卜、菠菜、龙眼肉、葡萄、大枣等。也可选用一些养血之药品(阿胶、大枣、鹿角胶、当归等)与肉类煲汤饮用。不宜饮酒,忌食辛辣,不要偏食、挑食。
血瘀色晦滞
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饮食调养原则为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山楂、山慈菇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之药品(当归、川芎、丹参、地黄、五加皮等)与肉类煲汤饮用。
痰湿体困重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疲倦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饮食调养原则为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海蜇、荸荠、白果、枇杷、薏苡仁、红小豆、田螺肉等。也可选用一些祛除痰湿之药品(鸡骨草、田基黄、火炭母、木棉花、茯苓、白术等)与肉类煲汤饮用。少食肥甘厚味以及饮料、酒类之品,每餐不宜食之过饱。
什么药材必不可少
这里列出的是中医治疗肝病时最常用的,乃至必不可少的中药,其中大多数药材是同样用于肝病药膳的。
中医理论认为“肝胆互为表里”,治肝不离胆,治胆不离肝。所以编者在统计分析这些药材时,不仅关注肝病,而且将相关的胆病也乃入研究范围,将肝胆病关联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
表1 肝病、胆病通用药物
次序 药名 使用率
1 赤芍与白芍① 68.6%
2 柴胡 62.5%
3 丹参59.0%
4 茵陈② 57.2%
5 大黄 53.0%
6 郁金 52.7%
7 白术 51.2%
8 茯苓 45.2%
9 黄芪 44.2%
10 枳实与枳壳 43.5%
11 栀子③ 43.1%
12 半夏④ 41.6%
13 甘草 38.2%
14 陈皮类⑤ 36.4%
15 延胡索 34.3%
16 人参类⑥ 33.6%
17 虎杖 26.9%
18 鸡内金 26.5%
19 当归 23.7%
注:①赤芍与白芍:若单独统计,白芍38.2%;赤芍37.8%。在治疗肝胆病的方剂中,“芍药”使用率极高,多数方剂非“白”即“赤”,必有芍药,部分医家则以赤白芍配伍入药。
②茵陈:多数医家治黄疸必用茵陈,使用率接近100%;此外,肝胆病证属湿热重而未见黄疸者也多用,单独统计此类用法,使用率也远高于57.2%。
③栀子:栀子在肝炎治疗和胆囊炎、胆结石治疗中使用率较平均,但在脂肪肝与肝硬化中使用很少。表中栀子是排除脂肪肝与肝硬化之后的统计数据。
④半夏:半夏是化痰主药,多数肝胆病应用均较多;只是肝硬化使用较少,为6.5%。表中半夏是排除肝硬化之后的统计数据。
⑤陈皮类:统计中将陈皮、橘络、橘红、青皮均归入此类。但统计发现,临床医家绝大多数使用陈皮;只有少数医家使用青皮,或者青皮、陈皮配伍使用;极个别医家使用橘络或橘红。
⑥人参类:统计中将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均归入此类。但统计发现,临床医家绝大多数使用党参;少数医家使用太子参或人参;未见使用西洋参者。
另:本章表格中所列“赤芍与白芍”不是指二者配伍使用,而是指在统计中将赤芍、白芍作为同一药物累计;一首方剂当中同时出现赤芍与白芍,计为1次。“枳实与枳壳”也不是指二者配伍使用,而是指在统计中将枳实、枳壳作为同一药物累计;一首方剂当中同时出现枳实与枳壳,计为1次。
表2 多用于肝脏病变的药物
药名 药物特点
丹参 丹参是治疗肝胆病的主药,尤以肝病应用最多,使用率高达72.3%;相比之下,胆囊炎与胆结石则相对较少,为18.6%,但也属重要的常见药物
山楂 治疗脂肪肝的主药,治疗脂肪肝的方剂中,79.6%使用了山楂
茯苓 总的来讲茯苓在肝胆病中是应用极广泛并且使用率较高的。其中尤以脂肪肝应用最多,为64.8%;肝炎次之,为55.7%;肝硬化为50.0%;胆囊炎与胆结石则相对较少,为25.7%
泽泻 泽泻在各种肝病中多有应用,其中以脂肪肝应用尤多,为57.4%;而胆囊炎与胆结石则极少应用,仅为5.7%
黄芪 黄芪在肝胆病均属常用,但尤以肝硬化使用最多,使用率达到69.4%
鳖甲 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使用率为59.7%
桃仁 肝胆病从血论治,均可选用桃仁,但以治疗肝硬化应用较多,使用率24.2%
白花蛇舌草 主要用于治疗肝炎,使用率为25.8%
板蓝根 主要用于治疗肝炎,使用率为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