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朝绝对很有趣
21068100000079

第79章 掉到老农头上的顶戴

“朕就是这样汉子”,这句话本身就体现出雍正皇帝的特立独行,认准了的事敢作敢为的风格。他为了重农,鼓励勤劳肯干的老农,竟然赏给八品官的“荣誉”,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位农民伯伯穿戴八品官服在烈日下耕作,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奇观。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二月初九,雍正向各省督抚发了一道上谕,其中说道:“朕自即位以来,无刻不关心农民。但因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以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却只有这么多,所以,除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加倍收获外,要想家给人足是不成的。《周官》所载古有巡稼之官,以劝课农桑,这是为课农而设的;现课农虽无专官,但自督抚以下谁不兼有此任?希望督抚要督率地方官,悉心劝导,且不时咨访民间疾苦,有丝毫妨碍农事者,一定除去。另外,你们要在每乡中选出一二勤劳肯干的老农,从优奖赏,以示鼓励,如此,则农民知勤而惰者可被感化了。”同月二十日,雍正又补充上述谕旨道,朕以为四民中以士为首,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今士子读书,砥行学成入仕,国家荣之以爵禄。而农民勤劳苦作,手胼足胝,以供租赋、养父母、育妻子,其务本淳朴之行,虽宠荣而非其所慕。而若奖赏要当有加,所以,州县官府要每年每乡选举一个勤劳俭朴、身无过失的老农,给予八品顶戴,荣其身以资鼓励!

八品官衔,在当时相当于朝廷太医院御医、翰林院的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等官;在地方也仅次于知县。雍正为鼓励勤劳苦干的老农,不惜名爵,赏给优秀老农八品顶戴,这虽不是实官,不拿朝廷俸禄,只是个荣誉头衔,但却也是古无先例的做法。

其实,授予老农顶戴的做法是雍正重农的一个重要措施,当时,虽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战争破坏的农业有所复苏甚至有繁荣的迹象,但各地尚存在大量荒田有待开垦,地方官和胥吏们借机勒索垦荒农民,致使农民不肯开荒耕种。同时,沿海和江南一些地区,也有大批田地撂荒,原因主要是农民感到种地划不来,而去“逐末”。还有一个原因是农民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致使本地粮食不够用,必须靠外进,而外地地方官又百般刁难,不肯将本地粮食外运。再加上此时期人口猛增,吃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所以,雍正极力倡导重农抑商,鼓励农民勤劳耕种,授老农顶戴就是一项重要措施。

雍正在二年首行“藉田礼”后,每年都坚持在春耕伊始,在藉田亲自开犁,以示重视农事。同时,他还命令地方各级官员备置藉田,借此亲耕活动,使地方官也体会一下稼穑之艰难,从而使他们更切实关心民间疾苦,解决诸如蝗祸、水灾等农民的实际问题。并以每岁丰歉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优劣的重要标准,政绩优异者升之,玩忽职守、欺上瞒下、苛索农民者降罢革斥,毫不宽贷。

为提高粮食产量,雍正一面鼓励各地农民积极垦荒,规定:荒田开垦后,水田6年起征税,旱地10年后起科;一面鼓励各地兴修水利,预防水、旱、虫等自然灾害。有时,雍正还亲自谕令某地要如何治蝗等事,重农之务实难能可贵。同时,为了解地方天气变化,雍正责成苏州、杭州、江宁三织造,每月将每日天气阴晴、雨水、风向等记录汇报一次;还通过钦差或新任地方官到各地的机会,命令他们将沿途米价、庄稼长势等情况留心访查,以便及时奏报。

为备荒年无患,雍正大力提倡民间储备粮食,兴建规模不等的“社仓”。仓粮由百姓捐输,视捐多少予以奖励,多至三四百石者可赏八品顶戴。虽然此法难以通行,从中亦可见其心愿。

有人担心粮多了会造成价格下降,进而造成卖粮难等损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弊病。雍正不以为然,他表示:果真“小民”勤于耕作,收获丰盈,以致价贱而难于出卖,则官府出“官价”以平衡米价。这样,不但农民无后顾之忧,而且,他们手中也会有余赀了。

不过,雍正重农措施也有难行处,譬如社仓之建、严禁官府乱向农民摊派之类,在实践中就难彻底执行,只是比康熙时有些新的起色。他想用政治、社会地位和荣誉以鼓励农民种地多打粮,这确实鼓舞了大批农民勤劳耕作,但是,这种规定一到地方就走了样。后来,雍正得知一些地方在推举老农时由绅士把持,而绅士又往往接受一些“奸民”的贿赂。于是,荣得顶戴的往往不是真正辛勤劳动的老农,而是一些游手好闲而横行乡里的地痞无赖。这些人一旦得志,遂大逞威福,有的私摆公堂,以真正的“亲民之官”自居,动辄传百姓入见;有的甚至自夸为某县“左堂”,设捕役牢狱,威福过甚。所有这些情况,都大悖雍正原来旨意。所以,雍正特于七年下令,将那些名不符实的贿选“老农”革退,并严禁再有作弊现象。但可想而知,利之所趋,那些奸邪之徒是不会听一纸之令的。

尽管如此,雍正重农的政策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后来乾隆时期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