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人所得税的税款交纳
1、纳税申报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办法有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两种。自行申报纳税是由纳税人自行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取得的应税所得项目和金额,如实填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额,据此交纳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自行申报纳税的纳税义务人包括:(1)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2)取得应纳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3)分笔取得属于一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4)取得应纳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扣缴税款的;(5)税收主管部门规定必须自行申报纳税的。
纳税人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应该在户籍所在地税务机关或指定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在两处以上取得的所得,可以选择并固定在其中一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要求变更纳税申报地点的,须经原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纳税人可以由本人或委托他人或采用邮寄方式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申报纳税。邮寄申报纳税的,以寄出地的邮戳日期为实际申报日期。
代扣代缴是按照税法规定负有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向个人支付应纳税所得时,应计算应纳税额,从其所得中扣除并交入国库,同时向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
2、个人所得税纳税期限
扣缴义务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人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1)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的税款,按月计征,由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人在次月7日内缴人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由纳税人在次月7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3)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的税款,按年计算,由纳税义务人在年度终了后30日内缴入国库。纳税人在1年内分次取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应当在每次取得所得后7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4)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纳税人,应当在年度终了后30日内,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申报表。扣缴义务人和自行申报纳税人,应当按照税法规定期限报送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或纳税申报表。如遇特殊原因,不能按照规定期限报送时,在报送期内,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期。
交纳税款和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纳税申报表期限的最后1日,如遇公休假日,可以顺延。
五、企业所得税制度
(一)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纳税人和税率
企业所得税又称为内资企业所得税,是指对中国境内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个人独资、合伙性质的私营企业除外)或者组织为纳税人,对其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其中:生产经营所得,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交通运输、劳务服务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认的其他营利性事业取得的所得,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转让各类资产、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营业外收益等所得。
此外,纳税人按照章程规定解散或破产以及其他原因宣布终止时,其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也属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范围。
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另外,除了33%的基本税率之外,还设置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时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暂时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对小型企业来说,根据其年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实际上适用于三档税率,即18%、27%和33%。
如果企业上一年度发生亏损,可以用当年应纳税所得予以弥补,按弥补亏损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来确定适用税率。
(二)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按照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其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上述公式中,企业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及其他行为中各项收人的总和,包括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纳税人的收入总额包括以下内容:
1、生产经营收入。这是指纳税人从事主营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动服务收入、营运收入、工程价款结算收入、工业性作业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2、财产转让收入。这是指纳税人有偿转让各类财产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转让固定资产、有价证券、股权以及其他财产而取得的收入。
3、利息收入。这是指纳税人购买各种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利息、外单位欠款付给的利息以及其他利息收入。
4、租赁收入。这是指纳税人出租固定资产、包装物以及其他财产而取得的租金收入。
5、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这是指纳税人提供或者转让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而取得的收入。
6、股息收入。这是指纳税人对外投资人股分得的股息、红利收入。
7、其他收入。这是指除上述各项收入之外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收入,例如:固定资产盘盈收入、罚款收入、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物资及现金的溢余收入、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包装物押金收入等。
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项目以外,都应当并入企业利润总额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企业取得的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性收入,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人损益者外,应一律计人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上述公式中,准予扣除项目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具体内容如下:
1、成本,是指纳税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成本。纳税人应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合理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等,间接成本是指多个部门为同一成本计算对象提供服务的提供成本,或者同一投入可以制造、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劳务的联合成本。
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2、费用,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可以扣除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应由纳税人负担的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展览费、保险费、代销手续费、经营性租赁费以及销售部门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费用。管理费用是指纳税人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提供的各项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如劳动保护费、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消防费、排污费、绿化费以及印花税等相关税金。
财务费用是指纳税人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
3、税金,是指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以及发生的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税种。
4、损失,是指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已经发生的经营亏损和投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以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5年内不论是盈利或者亏损,都作为实际弥补期计算。这里所说的亏损,不是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亏损额,而是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的亏损额经主管税务机关按税法规定核实调整后的金额。在具体计算亏损弥补时,应当注意:第一,自亏损年度的下一个年度起连续5年不间断地计算;第二,连续发生年度亏损,也必须从第一个亏损年度算起,先亏先补,按顺序连续计算亏损弥补期,不得将每个亏损年度的连续弥补期相加,更不得断开计算。
(三)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是指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纳税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给予减征或者免征的一种照顾和鼓励性措施。
概括起来,企业所得税的法定减免优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
2、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3年。
3、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可以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4、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5、企业遇有风、火、水、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1年。
6、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办工厂、农场自身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暂免征所得税。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的所得,暂免征所得税。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享受税收优惠的校办企业,必须是学校出资自办的、由学校负责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
7、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以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8、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缴税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不再执行税前提取10%的办法。乡镇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兴办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9、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税收优惠的规定。
上述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措施,对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减免税政策交叉的情况,在具体执行时,可以选择适用其中一项最优惠的政策,但是不能两项或者几项优惠政策累加执行。
(四)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
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的办法。分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分月预缴或分季预缴,由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税额的大小,具体核定。
纳税人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照纳税期限的实际数预缴,如果按照实际数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年度应纳所得额的1/12或者1/4,或经当地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式预缴所得税。预缴方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对采用定额征收方式纳税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将核定的应纳税额分解到月或季,纳税人应按已经分解到月或季的应纳税额申报纳税。
企业所得税税款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若所得为外国货币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缴纳。
2、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
企业所得税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实现。
纳税人的下列经营业务的收入可以分期确定,并据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购买人应付价款的日期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
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为其他企业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3、企业所得税申报纳税期限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年度为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为一个纳税年度。
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者亏损,都应当在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日内,年度终了后4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报表和预缴所得税申报表。纳税人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时,应当在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的汇算清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