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65

第65章 作者经验方(2)

神经性关节病

神经性关节病是继发于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深感觉神经损害而引起的破坏性关节疾病。

【导读】根据神经性关节病的病变证机是阴虚夹热,治以化瘀养阴汤;又因瘀血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活络效灵丹合方治之。

宋某,女,56岁。有12年神经性关节病病史,近因关节肿大、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关节肿大、痛如针刺,夜间痛甚,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积液(血样液体),盗汗,口干咽燥,舌质暗红瘀紫,少苔,脉沉细涩。辨为阴虚瘀血证,治当滋补阴津、活血化瘀。给予化瘀养阴汤与活络效灵丹合方:当归15g,赤芍12g,桃仁10g,桂枝10g,蒲黄8g,丹参15g,生地黄12g,黄精12g,沙参12g,川楝子10g,砂仁8g,乳香15g,没药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夜间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盗汗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舌上生薄白苔,以前方6剂。五诊:关节疼痛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关节活动较前灵活,以前方12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病情稳定,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盗汗、口干咽燥、少苔辨为阴虚,再根据夜间痛甚、舌质暗红瘀紫辨为瘀,因脉沉细涩辨为阴虚夹瘀,以此辨为阴虚瘀血证。方以化瘀养阴汤滋补阴津、活血化瘀;以活络效灵丹活血消肿、通络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海蛤汤合方

海蛤汤由“蛤蚧1对,海马10g”所组成,是笔者临床诊治肾虚的经验方,亦是益气补阳的重要基础方,可辨治肾虚不固证。

子宫下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至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的疾病。而阴道壁脱垂包括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

【导读】根据子宫下垂的病变证机是肾虚气陷,治以海蛤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陷,故与升陷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故又与平胃散合方治之。

崔某,女,72岁。有40年子宫下垂病史,近因其亲戚介绍而前来诊治。刻诊:腰骶酸痛下坠,小腹沉坠,因活动加剧、卧则减轻或消退,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夜间小便5次以上,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弱。辨为肾虚寒湿证,治当补益肾气、温阳化湿。给予海蛤汤、升陷汤与平胃散合方加味:生黄芪18g,知母10g,柴胡5g,桔梗5g,升麻3g,海马10g,蛤蚧1对,苍术12g,厚朴10g,陈皮6g,罂粟壳10g,炙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子宫下垂好转,以前方减罂粟壳为6g,6剂。四诊:夜间小便减为3次,以前方6剂。五诊:子宫下垂又较前有好转,以前方减罂粟壳为3g,6剂。六诊:诸症除子宫下垂未恢复正常外,其余症状均已解除。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坚持治疗。随访1年,一切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骶酸痛下坠、夜间小便5次以上辨为肾虚,再根据因活动加剧辨为气虚,因小腹沉坠、苔白厚腻辨为寒湿,以此辨为肾虚寒湿证。方以升陷汤益气升阳;海蛤汤摄纳肾气、固护元气;平胃散散寒燥湿;加罂粟壳益气固涩。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黄阿大补汤合方

黄阿大补汤由“黄连12g,黄芩6g,白芍6g,鸡子黄2枚,阿胶9g,黄柏10g,知母15g,大黄3g,龟板24g,猪脊髓24g,生地黄24g”所组成,是笔者诊治阴虚热扰的经验方,亦是泻火滋阴的重要治病方,可治疗郁热内扰、阴津亏虚证。

阳强

阳强(又称性功能亢进)是指与性欲无关的阴茎持续勃起状态,或指不分任何条件和环境的约束而有性要求,属于男性的一种特殊疾病。

【导读】根据阳强的病变证机是热扰阴虚,治以黄阿大补汤;又因阴虚比较重,故应随症加减用药。

任某,男,46岁。有2年余阳强病史,在郑州多家省市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理变化,服用中西药则没有治疗效果,近因其病友推荐前来诊治。刻诊:阳强,心烦急躁,腰酸,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辨为心火内扰、肾阴亏虚证,治当清心泻火、育阴益肾。给予黄阿大补汤加味:黄连12g,黄芩6g,白芍6g,鸡子黄(待药稍凉时兑入)3枚,阿胶(烊化、冲服)10g,黄柏10g,知母15g,大黄3g,龟板24g,生地黄24g,玄参24g,麦门冬24g。6剂,水煎服(煎药时加入猪脊髓30g,蜂蜜30mL),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五心烦热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阳强减轻,心烦急躁止,以前方6剂。四诊:阳强明显减轻,盗汗止,以前方6剂。五诊:阳强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腰酸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又以前方治疗12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阳强、心烦急躁、舌质红、苔薄黄辨为心热内扰,再根据腰酸、脉细数辨为肾阴亏虚,因五心烦热、盗汗辨为虚热内扰,以此辨为心火内盛、肾阴亏虚证。方以黄阿大补汤清心热,育肾阴,益阴血,降虚火,加玄参、麦门冬以清心凉血益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苦参矾石汤合方

苦参矾石汤由“苦参24g,矾石10g,芒硝12g,花椒12g,土茯苓30g”所组成,是笔者多年临床诊治湿疹及脚气的经验方,亦是清热燥湿通阳的重要治病方,可治疗湿热阳郁证。用方治病,既可外用,又可内服,若是治疗湿疹及脚气,最好选择外用加内服。

足菌肿

足菌肿是指真菌或放线菌侵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形成诸多穿道及瘘管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疾病。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真菌性足菌肿和放线菌性足菌肿。

【导读】根据足菌肿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苦参矾石汤清热燥湿;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故与鸡鸣散合方治之。

夏某,女,47岁。有5年足菌肿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丘疹,脓疱,结节,足踝筋腱收缩,脚趾发凉,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苔黄夹白腻,脉沉滑。辨为寒湿夹热证,治当散寒燥湿,兼清郁热。给予苦参矾石汤与鸡鸣散合方:槟榔15g,陈皮30g,木瓜30g,吴茱萸10g,紫苏叶10g,桔梗15g,生姜(带皮)15g,苦参24g,矾石10g,芒硝12g,花椒12g,土茯苓30g。6剂,水煎服,每剂煎2次,混合两次药液共1000mL,其中,每日3次内服,每服100mL,局部外洗2次,每次用350mL。二诊:脓疱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丘疹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脚趾发凉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脓疱较前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丘疹消退,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基本解除。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脚趾发凉辨为寒,再根据脓疱、脉沉滑辨为湿,因口渴欲饮热水、苔黄夹白腻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寒湿夹热证。方以鸡鸣散温阳散寒、行气化湿;以苦参矾石汤清热燥湿、利湿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清肝明目饮合方

清肝明目饮由“青葙子12g,草决明15g,钩藤12g,菊花12g,谷精草15g”所组成,是笔者临床诊治肝热上扰的经验方,亦是清肝明目的重要基础方,可治肝热上扰证。

视神经脊髓炎

视神经脊髓炎是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脱鞘病变。

【导读】根据视神经脊髓炎的病变证机是肝热,治以清肝明目饮清泻肝热;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抵当汤合方;更因筋脉挛急比较重,故又与生脉散合方治之。

谢某,男,41岁。2年前在省级某医院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住院治疗近2个月,住院期间虽有治疗效果,但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阵发性强直性痉挛,眼眶、眼球疼痛如针刺,口干咽燥,盗汗,倦怠乏力,肢体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因劳加重,大便干结,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沉涩。辨为气阴两虚、瘀热生风证,治当益气养阴、清热化瘀、明目利窍。给予生脉散、抵当汤与清肝明目饮合方:人参10g,麦门冬10g,五味子15g,水蛭6g,虻虫3g,桃仁6g,大黄9g,青葙子12g,草决明15g,钩藤12g,菊花12g,谷精草15g,生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通畅,以前方减大黄为6g,6剂。三诊:眼眶、眼球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口干咽燥、盗汗止,以前方6剂。五诊: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均有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120余剂,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每次6g,每日3服,继续巩固治疗。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倦怠乏力、因劳加重辨为气虚,再根据口干咽燥、盗汗辨为阴虚,因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辨为瘀热生风,又因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热,以此辨为气阴两虚、瘀热生风证。方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抵当汤泻热逐瘀;以清肝明目饮清肝热、利肝窍、和筋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四逆肾气汤合方

四逆肾气汤由“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g,牡丹皮9g,泽泻9g,附子3g,桂枝3g,炙甘草10g”所组成,四逆肾气汤是笔者临床经验方,是笔者运用四逆散与肾气丸合方变汤剂的治病合方,具有疏肝、滋阴、温阳作用,可治肝郁阴阳俱虚证。

黄褐斑

黄褐斑是指颜面部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黄褐斑的病变证机既有气郁,又有肾虚,故治以四逆肾气汤;又因病变证机夹气虚,故加人参健脾益气。

邵某,女,36岁。在2年前发现前额、颧部色素沉着,近1年来逐渐加重,服用中西药,色素沉着没有得到改善,近因其同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黄褐斑,腰酸,耳鸣,情绪抑郁,乳房作胀,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弱。辨为肝郁肾虚证,治当行气解郁、补肾益虚。给予四逆肾气汤加味: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附子3g,桂枝3g,红参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乳房作胀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乳房作胀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耳鸣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腰酸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黄褐斑略有轻微减轻,患者信心倍增,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黄褐斑明显淡化,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面部色泽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乳房作胀、情绪抑郁辨为肝郁,再根据腰酸、耳鸣辨为肾虚,因苔薄黄辨为肝郁夹热,以此辨为肝郁肾虚证。方以四逆肾气汤疏肝解郁、调理气机、滋补阴阳、渗利湿浊,加人参健脾益气、生津化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桃红黄茜汤合方

桃红黄茜汤由“桃仁12g,红花12g,生地黄15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6g,茜草12g,炒蒲黄10g,棕榈15g”所组成,是笔者诊治瘀血出血证的经验方,亦是化瘀止血的重要治病方。方中既用活血药又用止血药,达到活血不动血、止血不留瘀。

血精症

血精症是指精液由正常的乳白色变为血红色、红褐色或混有血丝。

【导读】根据血精症的病变证机是瘀热出血,治以桃红黄茜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血热,故与犀角地黄汤合方治之。

司某,男,26岁。在3年前发现精液为红色,在当地医院检查:精液中有大量红细胞,疑为精囊腺炎、前列腺炎等,服用中西药可效果不明显,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精液色泽暗红,时夹血丝,略有会阴、阴茎不适,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涩。辨为瘀热出血证,治当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给予桃红黄茜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桃仁12g,红花12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6g,茜草12g,炒蒲黄10g,棕榈15g,水牛角30g,生地黄24g,白芍10g,牡丹皮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会阴、阴茎不适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会阴、阴茎不适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精液色泽轻微暗红,以前方6剂。五诊:精液色泽基本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悉除,以前方6剂。之后,患者要求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