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52

第52章 《伤寒杂病论》方(51)

韩某,女,57岁。有多年湿疹病史,近因瘙痒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四肢及胸腹多处有湿疹,小的呈点状,大的呈片状,因风寒加重或诱发,抓破流黄水,时有头痛,口渴欲饮热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紧。辨为风寒夹湿热证,治当疏散风寒,兼清郁热。给予文蛤汤与苦参矾石汤合方加味:海蛤15g,麻黄10g,生姜10g,石膏15g,杏仁10g,大枣12枚,苦参24g,白矾10g,芒硝12g,花椒12g,土茯苓30g,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湿疹色泽变淡,以前方6剂。五诊:瘙痒好转,大便变溏,以前方减芒硝为6g,6剂。六诊:瘙痒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湿疹因风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舌质红、苔薄黄辨为热,因抓破流黄水辨为湿,以此辨为风寒夹湿热证。方以文蛤汤散寒于外、清热于内;以苦参矾石汤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吴茱萸汤合方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洗、一升(24g),人参三两(9g),生姜切、六两(18g),大枣擘、十二枚(12枚)”所组成,是益气散寒降逆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虚寒气逆证,治病用方应重视吴茱萸与生姜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肝性脑病的病变证机是虚寒,治以吴茱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郑某,男,59岁。有多年乙肝、肝硬化病史,半年前出现焦虑、激动、表情淡漠、睡眠倒错、健忘,即到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肝性脑病。遂住院治疗20余日,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仍不明显,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焦虑,急躁,表情淡漠,睡眠倒错,手足厥冷,畏寒怕冷,倦怠,舌质淡,苔厚白腻,脉虚弱。辨为阳虚痰扰证,治当燥湿化痰。给予吴茱萸汤与二陈汤合方加味:吴茱萸12g,红参10g,生姜18g,大枣12枚,姜半夏15g,陈皮15g,茯苓9g,炙甘草5g,柴胡12g,酸枣仁(一半煎服、一半生用吞服)45g,石菖蒲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焦虑、急躁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情绪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睡眠基本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病情趋于稳定,以前方治疗20余剂。六诊:诸症悉除,之后,改用小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减变化治疗肝硬化,病情稳定。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厥冷、畏寒怕冷辨为寒,再根据倦怠、脉虚弱辨为气虚,因焦虑、急躁辨为寒扰肝气,又因苔白厚腻辨为痰,以此辨为阳虚痰扰证。方以吴茱萸汤温肝散寒、补益中气;以二陈汤醒脾化痰、调理气机;加柴胡疏肝解郁,酸枣仁益肝舍魂安神,石菖蒲开窍醒神定志。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癔症

【导读】根据癔症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吴茱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逆,故选用吴茱萸汤与桂枝加桂汤合方,既益气散寒、又平冲降逆。

夏某,女,37岁。有10余年癔症病史。曾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精神时时恍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胸中憋气,叹息则舒,手足不温,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气逆夹郁证,治当温阳益气、降泄浊逆。给予吴茱萸汤与桂枝加桂汤合方加味:吴茱萸24g,红参10g,生姜18g,大枣12枚,桂枝15g,白芍10g,沉香3g,降香6g,枳实10g,薤白24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倦怠乏力好转,胸中憋气减轻,复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温和,精神转佳,以前方6剂。四诊:未再出现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苔薄白辨为寒,再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辨为浊气上逆,又因胸中憋闷辨为气郁,以此辨为阳虚气逆夹郁证。方以吴茱萸汤温阳散寒、补益中气;以桂枝加桂汤温阳散寒、降泄浊逆;加沉香摄纳肾气,降香行气散结降浊,枳实理气降泄,薤白行气通阳宽胸。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阳痿

【导读】根据阳痿的病变证机是肝寒气虚,治以吴茱萸汤;又因阴寒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四逆汤合方治之。

马某,男,37岁。有多年阳痿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阳痿,自觉阴部冰凉,少腹、小腹拘急,急躁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肝寒气虚证,治当温肝散寒、益气化阳。给予吴茱萸汤与四逆汤合方:吴茱萸24g,红参10g,生姜15g,大枣12枚,生川乌5g,干姜5g,巴戟天15g,补骨脂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阴部冰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少腹小腹拘急缓解,以前方6剂。四诊:阳痿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急躁易怒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阳痿恢复明显,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阳痿、急躁易怒辨为肝寒,再根据阴部冰凉辨为阳虚不温,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肝寒气虚证。方以吴茱萸汤温阳益气、散寒疏肝;以四逆汤温壮阳气;加巴戟天、补骨脂温补阳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乌梅丸合方

乌梅丸由“乌梅三百枚(500g),黄连十六两(48g),细辛六两(18g),干姜十两(30g),当归四两(12g),黄柏六两(18g),桂枝去皮、六两(18g),人参六两(18g),附子炮、去皮、六两(18g),蜀椒出汗、四两(12g)”所组成,根据方药作用特点,既是清热散寒、补益气血的重要治病方,又是安蛔驱蛔的重要代表方,既可辨治寒热夹杂证,又可治疗蛔厥证。治病若用汤剂,可在原方基础上酌情调整用量。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反复发作的非器质性疾病。本病发于各个年龄,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导读】乌梅丸虽是辨治蛔厥证(胆道蛔虫症)的重要基础方,但应用乌梅丸且不能局限于蛔厥证。根据乌梅丸方药组成是寒热并用,散收兼顾。再根据慢性腹泻的病变证机是上热下寒、正气不固,故选用乌梅丸以清热于上,散寒于下,并固涩于内,行散于外。

叶某,女,52岁。有20余年慢性腹泻病史,曾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理变化,每日至少腹泻4次,服用中西药,腹泻即减轻,可停药后又复发,近因腹泻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泻,肠鸣,食凉即泻,手足不温,腹部怕冷,倦怠乏力,呃逆,口干舌燥,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沉。辨为上热下寒证,治当清泻上热、温暖下寒。给予乌梅丸加味:乌梅15g,黄连10g,细辛5g,干姜6g,当归12g,黄柏12g,桂枝6g,红参6g,附子6g,蜀椒4g,姜半夏12g,旋覆花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泻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舌生疮痊愈,以前方6剂。四诊:腹泻未再出现,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食凉即泻、手足不温辨为寒,再根据口舌生疮、舌质红辨为热,因倦怠乏力辨为夹气血虚,以此辨为上热下寒证。方以乌梅丸清热于上,散寒于下,兼补益气血;加半夏、旋覆花醒脾燥湿、降逆止呃。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发,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导读】根据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证机是寒热夹杂,治以乌梅丸;又因病变证机有正气不固,故又与诃梨勒散合方治之。

赵某,女,62岁。有多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曾数次静脉用药,均没有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腹泻、腹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泻,腹痛,肠鸣如雷,口苦口干,食凉加剧,急躁易怒,口腔溃疡,腹部畏寒,手足不温,少气乏力,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黄略腻,脉沉弱。辨为肝热脾寒夹虚证,治当清泻肝热、温暖脾胃。给予乌梅丸与诃梨勒散合方加味:乌梅15g,黄连10g,细辛3g,干姜5g,当归12g,黄柏12g,桂枝3g,红参10g,附子3g,蜀椒3g,诃梨勒15g,姜半夏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泻、腹痛减轻,口腔溃疡消除,以前方6剂。三诊:情绪明显好转,口苦口干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辨为肝热,再根据腹泻、食凉加剧、手足不温辨为寒,因少气乏力、形体消瘦辨为气血虚,以此辨为肝热脾寒夹虚证。方以乌梅丸清肝热、散脾寒、补益气血;以诃梨勒散固涩止泻;加半夏醒脾燥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POEMS综合征

POEMS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的浆细胞瘤或浆细胞增生而引起多系统(周围神经病、肝脾肿大、内分泌紊乱、M蛋白增高和皮肤色素沉着)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POEMS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上热下寒,治以乌梅丸;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活络效灵丹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热,故又与小陷胸汤合方治之。

马某,女,46岁。在4年前被诊断为POEMS综合征,服用中西药,虽有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不明显,病情常常反复发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四肢呈对称性麻木,痛如针刺,四肢肌肉萎缩,倦怠乏力,畏寒怕冷,肢体沉重,闭经,口舌生疮,舌质淡红瘀紫,苔黄腻,脉沉弱涩。辨为气虚痰瘀、寒热夹杂证,治当益气活血、健脾化痰、平调寒热。给予乌梅丸、活络效灵丹与小陷胸汤合方:乌梅15g,黄连12g,细辛6g,干姜5g,当归12g,黄柏10g,桂枝6g,红参6g,附子6g,蜀椒5g,丹参15g,乳香15g,没药15g,半夏12g,全栝楼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麻木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肢体沉重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畏寒怕冷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疼痛基本缓解,以前方6剂,六诊:病情明显好转,以前方30余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坚持治疗。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再根据肢体沉重、苔腻辨为痰,因痛如针刺辨为瘀,又因口苦、苔黄辨为热,更因畏寒怕冷辨为寒,以此辨为气虚痰瘀,寒热夹杂证。方以乌梅丸清热燥淡,温阳通脉,兼益气血,以活络效灵丹活血化瘀止痛,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行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

【导读】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证机是寒凝夹热,治以乌梅丸清热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湿热,故与四妙丸合方治之。

吴某,女,46岁。有多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手指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因凉加重,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沉略弱。辨为寒凝夹热证,治当温阳散寒,兼清郁热。给予乌梅丸与四妙丸合方:乌梅20g,黄连6g,细辛6g,干姜10g,当归12g,黄柏24g,桂枝6g,红参6g,附子6g,花椒5g,苍术24g,薏苡仁30g,怀牛膝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渴减轻,减乌梅为10g,以前方6剂。三诊: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疼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关节较前活动自如,以前方6剂。七诊:症状表现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8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关节疼痛、因凉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口渴、舌质红辨为热,因苔黄腻辨为湿热,以此辨为寒凝夹热证。方以乌梅丸清热散寒、寒热并治;以四妙丸清热化湿、活血通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乌头桂枝汤合方

乌头桂枝汤由“乌头五枚(10g或1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所组成,是解肌发表、逐寒止痛的重要基础方,主治太阳中风证与脾胃寒痛证相兼,或脾胃虚寒痛证,或肌肉风湿证。